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甘快看】寻迹陇南氐羌古风③历史风烟中,湮没的宕昌古国

23-06-04 23:28 来源:奔流新闻 编辑:程健

  原标题:【奔流文化·寻陇】寻迹陇南氐羌古风③历史风烟中,湮没的宕昌古国 

  公元424年,为了让中原大国承认宕昌国,世袭宕昌王梁弥忽派儿子梁弥黄到北魏,向太武帝请示承认王位,并建立从属关系,宕昌国正式被北朝政权所承认。

  宕昌国为维持其自己弱小国的生存,常以借当地盛产名贵中药材之优势,积极开展外交,与南北朝及吐谷浑及相邻的仇池政权维持了良好的关系。

  ▲官鹅沟的羌族村寨

  北魏孝文帝时期,吐谷浑国王发兵袭击宕昌,孝文帝公开出面干预,由此可见宕昌国与北朝关系之密切。

  除讨好北魏外,宕昌国对南朝也献物接受封赠。

  1989年,在城关附近先后发现了古宕昌羌的两方铜印,一方是“汉率善羌君”,另一方是“魏率善羌伯长”。实证了宕昌国和中原大国的关系。

  此时,北朝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并分别由北齐及北周取代。北周武帝宇文邕神武过人,有吞吐天下之志,他灭北齐,败南陈,征突厥,讨吐谷浑,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恐怕结束南北朝几百年乱世的就是宇文邕了。

  坏就坏在宕昌国的国君头脑发昏,跟着吐谷浑袭扰北周边境,惹怒了宇文邕。

  公元566年,宇文邕派兵攻打宕昌,俘宕昌羌王,攻拔76寨,灭掉宕昌国,并改宕昌国为宕州,设置宕昌郡。

  百年里兴起的边陲小国宕昌国,可以说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建立虽为中原大国稳定边疆、拒挡外来入侵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向中原大国不断的朝贡中,向外界展示出了地方的特产,这也使得宕昌的甘草、当归在很早时期就被外人知道,被誉为“千年药乡”。

  同时,中原大国也在不断的封赏中,把中原文化(如《五经集注》《论语》等书籍)传到边远山区,为促进民族大融合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其在陇南甚至甘肃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

  宕昌的青山绿水间,有羌族风情流转千年。

  宕昌南部岷江与白龙江汇合处的沙湾、官亭一带的山高水阔处,羌楼屹立。

  ▲宕昌官鹅沟仿建的羌族碉楼

  暮霭沉降,站在山路边向羌寨眺望,一座村寨,数十成百座羌楼在山坡上拔地而起,层层叠叠,匠人们似是要把这些房子堆砌到了天边,那气势、那规模、那诗情画意让人目眩神迷。

  ▲宕昌沙湾一带的羌族民居

  近观羌楼需要细细品赏,看它外墙淡雅素洁,屋顶白石兀立;室内宽敞明亮……

  有说羌族人在建筑房屋时,选择的住地必须宽广开阔,生机盎然,忌讳压抑逼迫,局促狭窄,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们以美感和享受,并要求西北有山作屏障以阻挡西北风,宅址的东南往往是平坦的坡地,以保障羌楼暖意融融。

  羌楼,四四方方,分为上下两层。外墙用沙土夯筑而成,偶有窗楼外露。中间是四合大院,上通天井。

  院内里墙一律用木板装饰,宽敞的转角回廊,雕花镂衣。四合大院宽敞明亮,留有出水。

  屋顶中央的天井,在风霜雪雨、霞光月影之中,洒下一道醉人的风景。

  三

  羌族人还有一种独特的民居叫“榻板屋”。

  “榻板”是将松树截断后用斧劈成两米长的小薄板,层层在屋顶纵排覆盖,最后盖上的一排尾端长出2尺左右,出挑伸向空中,防雨水漏入其中。房顶铺满后,每层“榻板”再横压一层,然后每隔一尺左右压上重20公斤上下的石块,以免刮大风将“榻板”吹落或移位,一层“榻板”,压一排石块。整座房不用一砖一瓦,从梁、柱、檩到椽、楼板、屋顶,全由木料组成,用料皆就地取材。“榻板”一般三到五年更换一次。

  ▲宕昌国旧城残墙(黄爱平摄)

  “榻板房”大概是记者在陇南看见过的最亲近自然的民居了——白天从屋内榻板缝隙中可观蓝天白云,夜晚你也不会寂寞,有繁星皓月陪伴你入眠。然而这样疏朗的缝隙,下雨天却能做到滴水不漏,真是不可思议。

  “羌楼”和“榻板房”充分体现了羌族人独特精湛的建筑艺术,堪称羌族民居两璧。

  在宕昌的一些羌族村寨,仍然萦绕着“柳管小笛”“麦秆咪咪”“草叶小吹”的优美旋律。乐声悠扬,羌族少女载歌载舞,大有柳永笔下“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意趣。

  ▲羌族的独特乐器“口弦”(刘辉摄)

  如今的陇南,人们还能看到文县白马人的傩舞“池哥昼”与宕昌羌傩舞,都是极具陇南特色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氐羌文化元素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从中可以看到古老氐羌民族文化的原始风貌,领略其独特的民族精神、图腾崇拜、理想追求和日常生活,为陇南文化增添了奇异的光彩。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