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玉门:做足做好“土特产”大文章

23-05-11 16:50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魏湘

清泉乡“祁连清泉”人参果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近年来,玉门市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大文章,不断增强“造血”能力。如今,花海蜜瓜、“祁连清泉”人参果、“赢瑞”辣椒、“沁馨”韭菜、“陇宇”枸杞、“六墩芦花鸡”“雪域昌马羊”等一个个特色产业遍地开花,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产业基础。

  果香飘万家 甜过好日子

  5月,玉门市清泉乡清泉村火烧沟人参果园区的“祁连清泉”人参果进入最佳采摘期。走进人参果园内,一颗颗人参果挂满枝头,令人垂涎。日前,该人参果园正式开园,吸引不少游客前来采摘品尝。

  “我们的耕地土壤多为灌漠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质地较均一,土壤富含有机质和硒、钼、等各种微量元素,农业灌溉用水主要来源于祁连山积雪融水,生产的人参果,比其它地方生产的同类产品从果形、色泽、品质、口感上都有绝对的优势,发展人参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该基地负责人苟兴文说。

  清泉乡生产的人参果,色泽鲜亮,营养丰富,维生素C和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含量远高于其它地区同类产品的指标,尤其是天然硒元素是其它地区同类产品检测含量的158%。此外清泉人参果还具有清香多汁、果型均匀、口感较好的特色,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在酒嘉地区和省内外已享有盛名。

  清泉村是以文创为主题的特色村,是清泉乡的文旅核心区之一,312 国道横穿全境。清泉村以泉水清澈而得名,汉唐时曾为通往西域各国的必经之地,因“ 祁连清泉”人参果、清泉羊羔肉而闻名省内外,境内的火烧沟遗址是甘肃省六大古文化遗址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清泉乡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深度挖掘火烧沟历史文化精髓,对景区建设内容进行进一步扩大、增量,完成清泉礼物街改造和景区内绿化美化工程,依托景区举办了火烧沟文化艺术节、探秘火烧沟清泉胜迹采风、边塞诗歌朗诵会、文艺家送书画和祁连清泉手机微摄影大赛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家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随着乡村旅游升温,前来观光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多,在游览完秀美的田园风光及历史人文景区后,许多游客总要慕名到当地的果蔬种植基地体验采摘乐趣。

  2006年,清泉乡从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引进种植第一棚人参果以来,充分发挥特有的区位优势,按照“提质增效扩量”的发展思路,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支持、合作社运作等措施,先后建成11个人参果种植基地,人参果种植规模达到1093棚2380亩,年产量达到6000吨以上,实现销售额5400万元,棚均收入达到4万元,人参果产业的收入占到了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以上。清泉人参果产业从无到有,由弱积强,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品牌,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项目。

  “目前基地人参果的销售价格在每斤8元左右,产量为每棚10000斤左右。”苟兴文说,主要通过“合作社+实体店”的线下销售和“合作社+互联网”的线上销售及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外对接等方式进行销售。清泉村村民冯恩贵从去年起就开始在人参果园采摘基地务工,主要负责修枝、疏果、采摘等。他说:“忙时一个月有近4000元收入,一年下来能给家里增加3万元左右的收入。”

  “现在村民不光种人参果,还种植火龙果、圣女果和无花果。”清泉村党支部书记李刚说,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推动果干、饮料、浸膏、口服液等深加工产品研发,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将“小水果”做成“大产业”,同时,发展乡村生态游、农业观光游等,开辟村民增收新渠道,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六墩镇林下芦花鸡

  散养芦花鸡 林下绿满金

  走进位于六墩镇安康村的芦花鸡散养基地,羽毛黑白相间的芦花鸡三五成群,有的矫健穿梭于林中,有的徘徊鸡舍悠闲啄食,有的扑腾翅膀相互缠斗…… 

  六墩镇是全省建乡最晚的移民乡镇,巴掌田、鸡窝地,坡沟交错、土地贫瘠,产业发展面临很大难题。但随着“芦花鸡”的到来,这里发生了巨变。  

  “今年开始大规模的养殖,这里以前是废弃的沙枣林,我们把它利用了起来,这片林占地是80多亩,今年投入100多万,搭建圈舍8座,目前有6400只肉鸡、4000只蛋鸡。”六墩镇林下立体经济发展项目负责人陈生说。

  如今,这片曾经荒废的沙枣林已经成为万余只芦花鸡的“家”,嫩草、昆虫等多种“营养餐”加上辅料,使得六墩的芦花鸡抗病强,肉质鲜美,营养价值丰富。

  然而在以前,陈生怎么也不敢想在林下成功养芦花鸡。2019年,镇上开始发展林下养殖,陈生也带着自己的芦花鸡搬了“家”。“一开始并不知道怎么养,家户户都是采用笼养的方式,规模小效益也不稳定,于是外出到处学习,最终决定采取林下养殖的方式。”陈生说,这是一个好项目,但当时大家心里都没底。

  养殖方式确定后,他们自己学习饲养技术,摸索研究饲料配方,在突破养殖难点后,饲养的小鸡们开始健壮成长,据了解,陈生所养的芦花鸡有“黑色保健食品”之说,其肉质紧凑细腻、低脂精肉,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含量高;而且芦花鸡习性喜攀爬,抗病能力强,食物链广泛,产蛋量高,是食用的佳肴美味,一般养殖6个月能达到3-4斤左右,是销售的最佳时机,每只能卖到120元。

  他们在饲养成功后,销路却成了让陈生及养殖户头疼的问题,芦花鸡肉质一流但体型小,价格却比本地鸡贵的多,根本打不开当地的市场,眼看着鸡苗一天天的长大,马上就要错过最佳销售期,可没有销路,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定的挫折,我们的鸡是肉质好,营养价值高,但是我们的鸡体型小,比起肉鸡,我们这个鸡太小了,周边的朋友经常帮助我们尽力宣传,后来在帮扶单位和镇上及驻村干部的帮助下,我们的芦花鸡和鸡蛋慢慢的销售了出去,周边的市场也慢慢打开了。

  对于未来,陈生信心满满:“我们打算继续扩大规模,做强品牌,提升养殖品质,同时带动更多的村民参与,把特色养殖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富民兴村。”

昌马镇雪域羊

  繁育雪域羊 跑上致富路

  上午9点,在昌马镇上游村的雪域羊养殖基地,丁瑞养殖的生态羊又到了出门觅食的时间,只见羊倌手执羊鞭,将羊往山上赶。据丁瑞介绍,养殖场的羊全部采取放养模式,这样养出来的羊肉质细嫩。

  丁瑞早年以种地为业,2006年,他萌生了规模化养殖生态羊的念头。“昌马镇山多坡广,水草丰盛,有养殖羊的传统。我想培育出优质的种苗,将它们在村里推广,这样才能带动特色养殖产业发展。”丁瑞说。

  2006年,丁瑞开始培育优质本地羊种苗,通过自繁自养,发展生态羊产业。从15只羊起步,17年后,他带动周边30余农户将黑山羊发展到1000多头。

  养殖成功,他的发展信心更足了。丁瑞决定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并探索新的运行600平方米的繁育基地,同时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给农户提供羊幼仔和养殖、防疫技术指导培训服务,并对成品羊保证不低于当年市场价格收购,解决销路问题。

  随着基地的建立与扩大,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在这里工作,每年有近2万元的收入,生活稳定了很多。”上游村村民李建兵说,在基地务工,既能补贴家用又能照顾家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从养殖场到加工厂,再到消费者端……如今“种羊繁育、屠宰加工、风干羊肉、全网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已初具雏形

  “一只羊浑身是宝,羊粪可以作肥料,羊绒可以做上等的衣物,羊肉可谓是最滋补的肉,当前我们还要继续延伸产业链,扩大市场,把我们当地的雪域羊品牌做大做强,进一步放大本地生态羊的生态价值,进一步增加农户的收入。”丁瑞说。

  通讯员 郭晋良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