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忠诚记录新时代 服务中心大局 践行使命担当——甘肃省地方史志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23-04-27 08:55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玉芳

  原标题:忠诚记录新时代 服务中心大局 践行使命担当

  ——甘肃省地方史志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前言

  全省地方史志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关于史志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三抓三促”行动,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对地方志工作的新要求,聚焦服务新时代这个主题主线,恪守地方史志“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职责,发挥史志“存史镜鉴、资政辅治、教化育人”的作用,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奋进状态,努力在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上展现新担当,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体现新作为,在把握地方史志新的历史方位、推动地方史志事业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以强烈的使命担当 扎实做好扶贫志、 全面小康志编纂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是“三件大事”之一。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实施中国扶贫志编纂工程和中国全面小康志编纂工程的若干意见》要求,全国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要组织编纂扶贫志、全面小康志(以下简称“两志”),记录这一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壮阔历程。对于专司编史修志的地方史志部门而言,高质量完成两志编纂任务,是地方史志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实践和重大举措,是地方史志部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人民立场,以高度的历史主动精神、强烈的使命担当,全力组织推动省市县三级开展两志编纂工作。一是召开会议,全面动员安排部署。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相关文件,传达省委主要领导和省政府分管领导对编纂好两志及做好地方史志工作的批示,要求省市县三级史志部门全面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到利用地方志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历史记载方式,真实记录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全面展示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辉煌成就,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重大举措。各地要高度重视,以“三抓三促”行动为契机,改进工作作风,增强责任意识,按照中指组提出的在2025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两志编纂任务的要求,对两志编纂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做到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把编纂工作赶在前头、干在实处。二是制定编纂规范,把好质量关。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为指导和规范省市县两志编纂工作,制定下发《甘肃省扶贫志篇目大纲》《甘肃省全面小康志篇目大纲》《甘肃省扶贫志编纂规范(试行)》《甘肃省全面小康志编纂规范(试行)》,要求各地要按照中指组确定的“扶贫志上限一般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下限断至2021年2月25日,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告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小康志上限一般迄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下限断至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宣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编纂规范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方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客观真实、述而不论的修志要求,坚持质量第一原则,把好政治关、资料关、体例关、史实关、保密关、审核关,将两志编纂成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精品佳志。三是坚持项目化运作。抽调熟悉情况、文字基本功扎实、热爱史志工作人员组建写作专班,实行项目化管理,对照任务清单,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扎实推进编纂工作,切实做到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完成。四是举办扶贫志、全面小康志专题培训班。围绕着两志编纂的篇目设置、记述内容、编纂原则、资料收集等方面要求及在编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地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的形式,对有关编纂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编纂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省地方史志办公室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就两志编纂工作先后举办线上业务培训班3场,使编纂人员进一步明确了两志的撰写规范和具体要求。五是组织业务骨干分赴11个市州64个县市区,就市县两志编纂工作进行专题调研,了解掌握两志编纂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指导市县两级压紧压实责任,保质量保进度,确保市县两志编纂按要求扎实推进。

  牢牢把握记录新时代、服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着力打造高质量省市县三级地方综合年鉴

  地方综合年鉴是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持续不断地编纂出版三级地方综合年鉴是为国存史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也是各级地方史志部门的法定职责和主要任务。近年来,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把编纂地方综合年鉴作为各级地方史志部门的日常工作重心,紧扣时代脉搏,聚焦全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和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牢牢把握记录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服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如实记录全省人民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生动实践,努力推动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把握时代脉搏,突出对年度重点工作的记述。按照年度大事要事特事及时对年鉴的框架设计进行调整,精心设计年鉴卷首专题图片、特载、专记,突出年鉴内容的年度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到甘肃考察调研,并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对甘肃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甘肃年鉴》都及时收入特载或进行专题记述,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甘肃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二是坚持守正创新,着力打造堪存堪鉴的精品年鉴。始终把质量建设看作年鉴事业的生命线,不断强化质量意识。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关于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要求,牢牢绷紧质量控制这根弦,编纂出版经得起历史检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年度特点和时效性强的地方综合年鉴。如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为缩短年鉴编纂出版周期,提高年鉴的时效性,在缩短年鉴出版用时上想办法、下功夫,强化资料收集力度,加快《甘肃年鉴》编纂进度,力争将《甘肃年鉴(2023)》的出版发行时间由以往的10月底提前到7月底。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多层次培训,举办年鉴质量建设专题培训班,全面提高一线编纂队伍业务能力。积极指导市县参加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申报、创建、培育、评选等工作,打造年鉴品牌。如《武威年鉴》2019卷、《庄浪年鉴》2019卷获第七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一等年鉴,《武威年鉴》2020卷、《庄浪年鉴》2020卷获第八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特等年鉴。通过省市县三级坚持不懈地努力,各级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质量不断提升,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能力不断增强。三是注重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年鉴内容。如《兰州年鉴》近年来在突出城市名片、地方风物、多角度展现兰州市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物特产等方面下好功夫、做足文章,并在年鉴中设置兰州百合、兰州牛肉面等特色内容,提升了年鉴助推城乡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武威年鉴》为了充分展现近年来打造“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的有关内容,在年鉴中增加了“优势产业发展”“绿色农业发展”“沙产业发展”等分目,充实了年鉴的内容,增强了年鉴的资料性、实用性、可读性。四是强化督促指导,不断巩固年鉴全覆盖成果。2019年甘肃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地方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连续出版发行全覆盖成果基础上,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把巩固全覆盖成果、实现省市县三级地方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发行常态化作为日常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加强对市县两级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工作的督促指导,采取多种形式密集传导任务压力,认真把牢工作进度。建立健全一级抓一级、上下联动互动、分片督促指导的工作机制。结合各市县工作基础、工作进展等实际情况,及时调查汇总相关信息数据,按照“每月一促进、一季一调度”的原则,全面跟进,综合研判,上报信息,督促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史志部门切实抓好年鉴编纂出版工作,确保持续巩固省市县三级地方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全覆盖成果。

  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全过程 精心打造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品牌

  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所在,积淀着中华民族发展演变的历史与文明,记录乡土文化、留存文化根脉、传承历史文明的乡镇志、村志对振兴乡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2年8月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关于“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建设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开展村情教育”的要求,积极组织编纂乡镇志、村志,挖掘历史智慧,厚植文化根基,继承传统文化精华,赓续中华文脉,着力打造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品牌,留住乡音、乡风、乡思,努力把编纂乡镇志、村志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举措。一是制定方案,全面启动。按照《“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要求,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制定全省乡镇志、村志编纂工作方案,确定了要在充分挖掘村情史料、在乡村规划设计中有所作为,要在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在乡村文明塑造中有所作为,要在充分挖掘名优产品、在乡村品牌打造中有所作为,要在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在乡村文旅融合中有所作为,要在充分挖掘方志项目、在乡村宣传推介中有所作为,要在充分挖掘乡贤能人、在乡村人才振兴中有所作为的“六挖掘、六作为”工作思路。依据这一工作方案和工作思路,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及时启动乡镇志、村志编纂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已编纂出版乡镇街道志65部、村社区志97部,正在编纂乡镇街道志128部、村社区志88部。二是精准指导,突出实效。为争创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命名的中国名镇志文化丛书、中国名村志文化丛书的文化品牌,根据全省乡镇志、村志编纂的形势和乡镇、村的基础条件,省地方史志办公室选择秦安县陇城镇、榆中县金崖镇、榆中县青城镇、永登县红城镇、永登县连城镇、临潭县新城镇、宕昌县哈达铺镇、古浪县大靖镇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街亭村、正宁县永和镇罗川村、兰州市西固区河口乡河口村、静宁县界石铺镇继红村、天水市麦积区新阳镇胡家大庄村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为试点,进行名镇名村志编纂,打造甘肃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品牌。如在指导秦安县编纂《陇城镇志》的工作中,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就志书编纂目的理解、编纂原则把握、框架设计调整、篇目设置修改、内容编纂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给予服务指导,并派专人参与编纂。在省市县三级史志部门共同努力下,《陇城镇志》顺利入选第三批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丛书并出版发行。三是规范流程,保证质量。在指导乡镇志、村志编纂过程中,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从抓志书质量的关键环节入手,注意探讨和总结在编纂乡镇志、村志中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形成了编纂乡镇志、村志“1+N”(乡镇、村基本情况+各具特色的亮点内容)的编纂模式和规范流程,要求在编纂乡镇志、村志中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记述力度,体现志书资料性的特点。各市县按照要求,对乡镇志、村志的编纂工作予以指导,推动了全省乡镇志、村志编纂质量的提升。

  强化地方志文化成果宣传展示 让更多人从方志里读懂甘肃故事

  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与国史、家谱共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基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编史修志,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组织实施了两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工作。甘肃在完成两轮修志后,累计编修省志141卷、市州志23部、县市区志168部、乡镇街道志65部、村社区志97部,积累了约8亿多字的文化成果。如何让这些“深藏闺中”的海量地方志典籍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群众了解地方志、熟知地方志、用好地方志,真正让地方志文化成果用起来、立起来、活起来、热起来、强起来,实现地方志服务经济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近年来,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坚定文化自信,突破地方志部门只注重编史修史存史而忽视地方志文化成果在现实生活中传播使用的习惯做法,全面推动地方志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创新地方志文化表现形式的载体,充分利用新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推动地方志文化成果转化,多渠道、多形式、多维度宣传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做了许多新的探索,使更多人从方志里读懂甘肃故事、听到甘肃声音,展示了甘肃人民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的新形象。一是确立“提高认识、明确目标、把握重点,着力打造地方史志文化共享工程,构建高效运作平台,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的工作思路,建成甘肃地方史志网站,将甘肃省一二轮三级地方志书、三级地方综合年鉴、甘肃地方志历史文化典籍、有价值的地情资料等进行数字化转化,上传至甘肃地方史志网站,累计上传909部6.8亿字、11.8万幅图照。甘肃地方史志网站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大众,为广大读者提供无偿公共服务,网站设置了简单、方便、快捷、易于操作的检索系统,极大地方便了读者阅览,为社会各界读志用志提供了便利有效的平台。自甘肃地方史志网站开通以来,累计浏览人数已达200多万人次。二是利用现代影像技术、短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打造一批可听、可视、可读、可体验的方志文化产品,传承方志文化,用鲜活的镜头语言反映当下甘肃人民的多彩生活和时代风貌,用现实的观照和时代的眼光对地方志文化素材进行筛选,取方志文字之精华,扬影像方志之优势,深入挖掘和解读甘肃地方志文化优秀成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如全省各级史志部门紧密配合中央电视台,认真做好《中国影像方志·甘肃卷》的拍摄工作,以现代影视手段和全新的视角,讲述甘肃的地方故事,展示甘肃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领略甘肃各族人民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习俗,记录当下甘肃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的奋斗姿态,彰显甘肃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目前,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已累计播出36集、长达1500多分钟的《中国影像方志·甘肃卷》纪录片,分别讲述了甘肃36个县市区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地域特点、建筑美食,宅院村落、农业景观、节庆活动、民间艺术、祖传家训、乡风民俗等甘肃文化的鲜明标签,展现了当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记录了当地人民生生不息、勤劳质朴的生活画卷,讴歌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奋斗精神。三是积极做好地方史志文化成果展陈,使史志馆展陈成为教化育人的课堂。全省各市县在积极推动方志馆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方志馆资源,举办地方史志文化成果展览,通过志书、图片、图表、原始资料等形象展示各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成就展中,有不少地方以地方史志部门提供的发展史料、人物事迹素材等资料作为展览内容,通过在展览场馆的布展展览,用一段段文字、一幅幅图片,浓缩出一方水土的变迁与发展,展示着全省各地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成就和伟大变革,凸显了地方志在记录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服务新时代、传承文化、鼓舞精神、教化育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风正好扬帆,奋斗正当时。新时代新征程的号角催人奋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肩,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方志人满怀壮志,踔厉奋发,努力当好“中国之治”的资政者、记录者、传播者,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贡献方志人的智慧和力量。

  着眼于地方志服务文化强省建设 倾力做好地方志典籍挖掘整理工作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在地方志文化方面,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势。据不完全统计,甘肃历朝历代编修各类志书共312部。这些旧志书记载了甘肃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发展状况,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秉持“以志为鉴、以志为源、以志为体”的理念,加强对旧志资源的整理和保护工作,深入挖掘深厚的地方志文化资源,帮助人们从这些珍贵的旧志中通晓甘肃的兴衰变迁,领略文化的发展传承,体会民风的多样和淳厚,汲取历史的记忆和智慧,充分发挥地方志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作用,更好地推动地方志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文化强省提供历史借鉴和方志智慧。一是启动实施“丝绸之路文献—甘肃地方志”旧志系列整理出版工程,从全省现存旧志等古籍资料中,甄别遴选《甘肃通志稿》等有代表性的62部、共3000余万字精品旧志逐年进行整理出版,《甘肃通志稿》影印本已出版发行。二是本着保存珍稀文献、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期实施,保留原貌,修旧如旧的原则,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组织兰州大学的有关专家学者对清乾隆年间编修的《甘肃通志》整理点校。点校本印刷出版发行后,受到社会好评,在甘肃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评选中荣获优秀成果一等奖。三是全省各市州、县市区地方史志部门本着“边搜集、边研判、边整理”的工作思路,集中对明万历年间编修的《肃镇志》、明嘉靖年间编修的《平凉府志》、清康熙年间编修的《徽州志》、清乾隆年间编修的《庆阳府志》、清光绪年间编修的《重修皋兰县志》等一大批旧志精品进行整理点校。张掖市委市政府专门给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拨付资金600多万元,对辖境内现存镇志、府志、县志、赋役全书、人物志、山水志、图志、水利志、考见略、采访录、杂记等38种(39个版本)、729卷、约6690万字旧志进行了影印、校注、重刊,逐步编纂出版《张掖古志》81册。《张掖古志》分影印、校注、重刊三个版本呈现,相互呼应、互为参考,全面反映了张掖地理、历史、人文概况,彰显了张掖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张掖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