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临夏

千锤百炼 诉说坚守与传承——记临夏州州级非遗项目苟氏铜器制作技艺   

23-04-26 16:40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宋芳科

  铜火锅

  香炉艺术品

  临夏铜艺馆产品展示

  铜漏勺

  铜唢呐

  罐罐茶壶

  铜火壶

  铜药碾

  苟学贤与徒弟制作铜器

  非遗研学游

  文创产品展示展销

  本报记者 马健 刘刚林

  行走在

  临夏市茶马古市,远远便可听见“叮叮当当”清脆的声音,附近的人们都知道,这是从临夏铜艺馆传出来的打铜声。

  一块铜板,经过铜器匠人的千锤百炼,就成了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器物上大大小小的敲打印记,既是对千百年来古人的技艺传承,也诠释着铜器的手作灵魂和可贵的工匠精神。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手工铜制品的生产逐渐被机器所取代。然而,铜匠苟学贤至今依旧坚守着铜匠手艺,其中有艰辛也有汗水,更有一份对祖传老行当的难舍情结。

  40多岁的苟学贤从外祖父、舅舅手中传承了河州传统的手工敲铜技艺。他初中毕业就随长辈学习手工敲铜技艺,3年后出师开始铜匠生涯,其后凭借精湛的手艺逐渐闻名于河州及甘青地区。

  走进苟学贤的临夏铜艺馆展厅,可以看到不少陈列在架上的铜艺作品,包括形状各异的精美铜壶、铜火锅及铜制的鸟笼、香炉、唢呐等器物,铜壶造型稚拙古朴,铜火锅上的錾花精美细致。在他工作的地方,四处摆放着铜艺加工所需的材料,工作台上摆放着几十种工具,大大小小的锤子、铁砧、刻刀、錾子……

  “传统铜器的制作工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铸铜,另一种为敲铜。铸铜为古老的铜器物制作方法,主要是将铜料和其他金属熔化,然后倾入陶制或砂制模具中冷却成型。当代临夏地区的手工敲铜技艺系先用铁锤将铜板敲出大致器形,然后进行反复烧制和精细敲击,至细节成型后对表面进行錾刻、抛光等处理。”苟学贤介绍说,制作铜器是一件很磨人的事,而且不容易上手,一块不起眼的铜皮,放在炭火里烧软退性后锤打、变硬,再放入炉中烧一遍,接着再锤,经过下料、折边、退火、定型、焊接、捶打成型、捶打抛光、包边等几十种工序,最终打制成一件独一无二的器具。“就拿铜火壶的制作来说,通常需要下料灼边、焊接、捶打成型、捶打抛光、安装壶把子和壶嘴、再捶打抛光等30多道工序,一周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在这30多道制作工序中,捶打、抛光是很特别也很关键的制作工序,因为捶打的质量是决定铜火壶品质的关键因素。”

  河州手工铜艺与其他地区铜艺相比,显著的区别是手工制作的难度较高,初学不容易上手,一方面是由于使用的铜板硬度大,另一方面是敲制铜器对基本功的要求很高,没有几年的潜心学习无法胜任。

  “我们主要用红铜,像火锅和火壶,虽然都是红铜,但是材质不一样,铜的纯度也不一样,我们对红铜要求硬一些,如果太软的话经不起磕磕碰碰,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很多窝坑,还可能会变形。另外,敲是铜匠入门的必修课,也是作为一名优秀铜匠必须掌握的技艺,落锤重容易将铜打破,落锤轻则难以打出物件的形状。”苟学贤说,做铜匠不仅辛苦,也比较枯燥,年轻人都不愿学。之前,他大量招收学徒,传授铜器技术,以培养对传统铜器制作技艺感兴趣的年轻人,但成效甚微。尽管传承的难度较大,但他还是努力保护传统铜器的制作技艺,希望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

  “手工制作传到我这里已经三代了,它能流传下来是有道理的。手工铜器的优势是机器铜器无法取代的,手工做出来的每件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一直坚守这项事业。现在,我的两个儿子利用课余时间跟着我学铜器制作技艺。在我手上,铜匠手艺应该不会失传。”苟学贤自豪地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6年4月,“临夏苟氏铜艺”被收录入临夏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苟学贤被批准成为临夏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且注册了“苟记铜艺”的商标。2020年3月,“苟氏铜器制作技艺”被列入临夏州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

  Copyright 民族日报数字报刊|所有内容为民族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IE8以上内核浏览器浏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