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看甘肃】从“朱师傅”到“朱老师”,诗词不负有心人
朱彦军展示小时候读过的《唐诗一百首》和自己抄写诗词的笔记本(4月12日摄)。
50岁的朱彦军是《2023中国诗词大会》亚军得主。初中毕业后,他走出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红寺镇魏沟村,在30多年打工生涯中,凭着对诗词的一腔热爱勤学不辍,亮相中国诗词大会舞台一鸣惊人。从农民工“朱师傅”到全国亚军“朱老师”,诗词改变了朱彦军的命运。
小学学到的第一首诗《悯农》开启了朱彦军的诗词之路。从此,他沉醉在诗词的字里行间,感受诗意纵横。诗词帮他打开外面的世界,让古典文学的种子在心底不断生根发芽。
打工的日子难免挫折,但朱彦军总能从诗词中获取力量:“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是他克服困难的法宝;“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他情绪低落时的强心剂;“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他保持乐观心态的动力……
朱彦军对诗词的痴迷贯穿于生活的点滴。每到新的城市打工,他会第一时间找到书店。下雨天工地停工时,他就一大早赶到书店,静静地看一天书。为了利用碎片时间读诗,他的兜里总是装着一把摘抄诗词的纸片。 “世上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读的书。读书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自由、更幸福、更快乐。”朱彦军说。
今年3月,回到家乡的朱彦军被聘用为静宁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在这里,朱彦军能有更多时间深入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也有更多走进课堂的机会。在他看来,未来的自己更应该是一位“秉烛人”,努力影响和带动更多身边的人,让人们在书香中体会阅读的美好。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4月12日,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处演播室,朱彦军(左)受邀参加《育见》栏目关于“世界读书日”系列访谈的录制。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4月12日,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处演播室,朱彦军(左)受邀参加《育见》栏目关于“世界读书日”系列访谈的录制。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4月12日,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处化妆间,化妆师为朱彦军(右二)化妆。“头发有点长,得整整”,朱彦军憨厚地说。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4月12日,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处演播室,朱彦军在节目录制前进行最后的准备。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朱彦军在静宁县城关小学与孩子们交流诗词和阅读心得(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朱彦军在静宁县城关小学和孩子们交流阅读心得(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在静宁县城关小学,朱彦军在孩子们的笔记本上书写诗词,鼓励孩子们热爱阅读(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朱彦军在静宁县城关小学与孩子们交流诗词和阅读心得(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4月11日,朱彦军在北京一家宾馆抄录诗词,他依然保持着随手抄录诗词的习惯。他说,以前收入有限,一有空就到新华书店“抄书”。“现在有了手机,方便多了。”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4月11日,朱彦军在北京一家宾馆浏览参加节目录制的受访提纲。第二天,他将受邀参加中国教育电视台《育见》栏目关于“世界读书日”系列访谈的录制。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4月12日,朱彦军在节目录制结束后,来到位于西单的北京图书大厦。这是朱彦军第二次到访北京。闲暇之余,他最想做的事情,除了参观北京大学(因故未能成行),就是到书店读书。“就想去北大看看,其他也没啥想去的,除了读书,还是读书。”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朱彦军在静宁县图书馆阅览室看书(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朱彦军展示自己为了背诵诗词抄录的便签(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朱彦军在家中展示自己获得的《2023中国诗词大会》亚军奖牌(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欣 摄
朱彦军和同事在静宁县文化馆调试设备,为“世界读书日”活动做准备(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欣 摄
下班后朱彦军和妻子在家里做饭(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欣 摄
4月12日,朱彦军吃完午饭,抽空来到宾馆附近的一处北京稻香村门店,购买礼品糕点。他说,来趟北京不容易,要给老家的同事们带点北京特产。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 2023-04-23【中央媒体看甘肃】昔日沙海变绿洲 绿洲变金山 甘肃金塔荒凉渐渐远去
- 2023-04-22【中央媒体看甘肃】凝聚陇原“第一资源” 助推高质量发展
- 2023-04-21【中央媒体看甘肃】甘肃民乐:“北斗导航”助力“饲草罐头”精量播种
- 2023-04-17甘肃 在乡村振兴中做好农业发展“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