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从“永久保存”到“交互体验”,“数字敦煌”共情“Z世代”
4月18日,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上线。图为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致辞。 “数字藏经洞”项目组供图
中新网甘肃敦煌4月19日电 (记者 冯志军)30年前,为实现敦煌石窟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敦煌研究院开启“数字敦煌”的实践探索。如今,日趋成熟的数字采集技术和系列成果,不仅被广泛应用于考古研究、图书出版、对外展览等,昔日晦涩难懂的传统文化经过数字化呈现和演绎,渐成“Z世代”共情体验。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18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目前该院已完成近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这批数字化采集成果在近年“边采集边应用”,及时把它服务于如开展考古研究、文物保护等。同时,近年社会对敦煌数字化资源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
图为“数字藏经洞”,民众可“亲历”藏经洞关键历史场景。 “数字藏经洞”项目组供图
“敦煌研究院明年就建院80年了,虽然我们在技术、学术上不断进步和创新,但有些东西是不变的,就是首先要做好保护。”苏伯民说,经历了千余年各种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影响和破坏的壁画非常脆弱,该院持续不断研发新的保护技术,使敦煌壁画得到了较好保护状态。
“为什么提出数字化呢?任何一个物品,随着岁月不断推进,它总有一些损失。”苏伯民说,经过多年发展,在国家很多项目支持下,加之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该院已建立起一整套文物数字化采集、加工、存储、展示等关键技术体系,可以把现在看到最真实的内容,通过最先进的数字化手段保存下来。
不仅如此,“数字敦煌”还形成了数字化摄影采集、洞窟三维重建、洞窟全景漫游等海量数字化资源,这成为数字时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宝贵资源。
在苏伯民看来,数字化成果在敦煌学术研究、保护研究和文化弘扬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如这些年在海内外举办了多场展览,以前只能采用画家临摹的一些作品,但由于不便远距离辗转运输,限制了展览的规模和频次,而数字化成果就为将来办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支撑。
苏伯民说,未来随着“数字敦煌”技术更加成熟,这些数字资源将在不断吸收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基础上,来辅助学者开展文物价值等各方面发掘和研究,比如通过一些数字化手段对文物进行风格比对、图像比对、元素发掘等,而过去只能通过肉眼和人工方式来进行识别。
图为“数字藏经洞”毫米级高精度复刻莫高窟“三层楼”和第16、17窟。 “数字藏经洞”项目组供图
继去年底,“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上线,为海内外学者、文化爱好者以及艺术创意者打造出“一站式”的敦煌文化共享共创平台,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18日也正式上线,民众可在“数字藏经洞”中“亲历”藏经洞关键历史场景。
苏伯民根据30多年的工作经验分析称,延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足以让每一位中华儿女拥有值得自豪的各种文物,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可能对国家文化遗产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限,这是一个缺憾。而“数字藏经洞”可在短时间内高清呈现传统文化价值,通过“沉浸式”“参与式”交互体验引起年轻人更多关注。
“Z世代接触信息和资讯手段主要是通过手机和互联网,而不是通过传统书本,所以通过数字化不断创新各种不同的传播方式,才更利于让更多人去了解。”苏伯民表示,基于“数字敦煌”资源和敦煌学研究成果,以及游戏科技加持,结合当前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才能让敦煌文化不断“活起来”“动起来”。(完)
- 2023-04-20存在仅十年的甘肃陆军学堂 近代不少陇籍将星在此冉冉升起
- 2023-04-20心上“花儿”漫 幸福歌声长——甘肃“花儿”的艺术魅力与活态传承
- 2023-04-20【馆长说文物】天水伏羲庙匾额中蕴藏的文化内涵
- 2023-04-20【古韵甘肃】琅琅环佩音——传承千年的古琴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