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渭河流域玉文化产业创意发展迎来新机遇

23-04-13 21:56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张兰琴

  中国甘肃网4月13日讯 为进一步促进博物馆学术研究交流创新,激发博物馆发展活力,持续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陕西咸阳博物院于4月13日下午3点举办第二期“咸博大讲堂”专题讲座,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一级作家冯玉雷作了题为《“玄玉时代”概念的提出与渭河流域玉文化产业创意发展》的学术报告。咸阳博物院院长马社强主持讲座。

  冯玉雷首先简单介绍玉文化发生、发展的特点及在华夏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然后结合多年来系列玉文化考察、研究成果,介绍叶舒宪教授提出的“玄玉时代”概念及其与甘肃中部、西部透闪石玉料开发利用的关系,进而提出渭河流域玉文化产业创意发展的宏大构想。

  中华文明起源与西部玉石资源持续向中原运输密切相联。史前中原玉文化兴盛于龙山文化时代,距今4000多年;史前西北地区玉文化兴盛于齐家文化时代,距今也是4000年前后。 在龙山文化玉器和齐家文化玉器中都有一种采用深色的蛇纹石玉料者,《山海经》中称作“玄玉”。咸阳博物院收藏1957年陕西省文管会采集到的石斧石钺31件,限于当时认识水平,未能辨识出其中的玉礼器。2021年2月,叶舒宪教授率领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专家团队对咸阳博物院藏31件原定名为石斧、石钺的文物进行重新辨识和研究,初步判断尹家村遗址年代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至庙底沟类型之间,距今约6000至5300年。18件玉器中,墨色、墨绿和绿色蛇纹石玉斧钺多达15件。叶舒宪教授认为中原地区玉文化起源的第一个时代是以“玄玉时代”为基本特色,其肇始时间在仰韶文化庙底沟期上限,即距今5500年,下限暂定在龙山文化晚期,即距今4000年。无独有偶,2021年4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在河南渑池观摩一件略残的玉环,认为是典型红山文化玉器制作风格。另外还有摆放在一起、工艺先进的精美“镯子”与红山文化时期玉镯极为相似,凌家滩、良渚也有类似玉器。

  这些再发现对重新认识仰韶文化意义重大。2021年5月22日,咸阳博物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共同筹办的《仰韶玉韵文物展》在咸阳博物院隆重开幕,展出的18件玉石钺是目前国内发现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体量最大、规格最高的玉礼器群组,其中长达26厘米的蛇纹石玉钺可谓迄今所见仰韶文化时期玉钺之冠。“纪念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玄玉时代’高端论坛”也同时举办。

  张天恩在2022年《中原文化研究》第1期发表《仰韶文化玄玉的认定及意义》,肯定了“玄玉时代”的学术意义:“玄玉之名见于先秦文献,随着考古发现和相关传统文化考察活动的收获,可以确认以仰韶文化早期偏晚的史家类型所出的墨绿或黑色的蛇纹岩为主,及透闪石类工具类玉器,应是仰韶玄玉之始。玄玉在庙底沟类型时期有所发展,在其晚段已出现彰显身份的玄玉斧、钺,及装饰用器,进入繁盛时期。受玉料资源限制和文化传统观念影响,仰韶玄玉形成了种类少、色深黑和形简素等特征,并影响到后来龙山时期石峁、陶寺及齐家等文化的玉器审美取向和制作工艺,以及夏代核心玉礼器牙璋(或玄圭)的材质选择。”

  渭河源地区的地方玉料顺着渭河向东传播的过程始于仰韶文化时期。随后,西玉东输运动催生出类似多米诺现象,即从武山鸳鸯玉蛇纹石玉料到马衔山、三危山、马鬃山透闪石玉料,最后到新疆昆仑山透闪石玉料的依次派生,将中原文明与西域地区牢牢地联系为一个文化共同体。

  渭河从夸父逐日神话及大禹治水传说开始,大禹卓著功绩是治理滔天洪水和划定中国版图,渭河是他建功立业的重要基地,也可以说是孕育夏朝的重要地域。西玉东输中的第一次浪潮“玄玉时代”主要以渭河及其支流为支撑,对齐家玉文化的形成与兴盛起到重要作用,齐家文化玉礼器体系为夏商周三代中原王权建构奠定了文化认同的基石。玉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通过渭河玉文化把甘肃、陕西、河南联合起来,创建渭河流域玉文化产业创意发展基地或考古遗址公园群,必将在传承博大精深玉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建中国话语权、增强文化自信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