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寄哀思·清明长相思】诗话清明
富志生/文
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处于惊蛰、春分之后谷雨、立夏之前,正是万物复苏、莺飞草长、春和景明的时节。在今天,清明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不仅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厚重的“孝道”元素,而且自古以来还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日。
但提及清明的诗,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出的大多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因此有人把清明理解为一个悲伤的节日,甚至认为清明是“鬼节”,是一个不吉祥的节日。其实,这些都是对清明节的误读。追溯清明节的来历,早在唐朝,扫墓的习俗已正式编入国家礼典,而且唐肃宗在清明节曾最早设有七天的“黄金周”,踏青时节插柳、放风筝等一系列的活动为清明凭添诸多浪漫元素。在古人眼里清明可是一个充满着诗意的节日,下面让我们从古诗里追寻古人怎么过清明吧。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阳春四月,正是人间好时节,在清明祭祖的同时,人们到户外、田野、山边清明踏春,在大自然中去感受旖旎春光,拥抱明媚春天,而插柳枝、荡秋千、放风筝也寄托了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于插柳习俗,文献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尤其是到唐宋时期,清明已成为全国性的祭祀节日,插柳也渐成清明的特别节俗。古人出城扫墓或踏青的会顺手折柳枝插于门上,起“明眼”驱邪的作用。柳为春季应时嘉木,是生命力量的象征,在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春天里,柳条最先萌芽吐叶,贺知章一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分似剪刀”,从此杨柳成为春到人间的使者。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清明前后,东风渐暖,百花渐开,又到了放风筝的好时节。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的民间习俗,古人们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把风筝放上天后剪断牵线,有清明时节放“晦气”,交好运的寓意。可见,古人以目中清明祭祖也是改运的日子。“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至今在我们的童年,放风筝依然是春天里最令人着迷最令人兴奋的活动。
“十年蹴踘将雏运,万里秋千习俗同”。诗圣杜甫十年漂泊感觉人生如蹴踘踢来踢去,身在异乡长期漂泊的滋味并不好受,但这十年中行经的地方,清明前后荡秋千的习俗却处处和家乡相似,这也是唯一可慰藉诗人内心的活动。但是换种心情,面对人生的失意,东坡先生却劝世人,人生大可不必事事惘然若失,多情总被无情笑,有诗为证“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中国传统节日总离不开美食相伴,清明节也不例外,但清明有其特殊的寓意,清明也是中国唯一不吃饺子的节日。但这些难不倒爱美食的古人,“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人们在清明节吃冷食青团,并用红藕、青团祭祀祖先。“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这里所说的美食馓子是一种油炸的面食。这些美食的来历传说是:冬至后一百五日到清明节,晋文公为介子推断火而来。至今在我的家乡清明前后农贸市场还有一些小店铺支油锅炸馓子出售。
喝清茶的习俗至今在一些地方还在流传,清明节上坟祭祖时,很多家庭的老人都会带上一壶泡好的清茶。现在有些年轻人觉得麻烦,以饮料代替,其实是不了解清明节喝清茶的缘由。“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可见清明节喝清明茶是民间传统,绝不是以饮料可代替的。茶代表着圣洁与清心,以茶为祭,体现了对老祖宗的缅怀与敬意。而且清明时节正当明前茶采摘时节,手端着一碗茶,无需什么理由,就是一份情感的寄托。“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怀着对已逝亲人的敬重与哀思,共饮一壶上好的清茶吧,人生如茶,茶如人生,不尽的哀思都在这壶清明茶中。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清明既庄重又不失诗意,在传统文化中,它是祭祀祖先的节日,又是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重要节气。诗意里的清明习俗,既有“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的厚重,又有“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的轻盈,我们置身其中,在厚重与轻盈兼具的文化习俗中才能体会到“清明”二字的真正含义。
- 2023-04-04庆阳市镇原县博物馆联合南区幼儿园开展“诗诵清明 菊韵追思”主题社教活动
- 2023-04-04【网络中国节·清明】兰州榆中:青城古镇民俗游 乡土乡音解乡愁
- 2023-04-042023年甘肃计划投资27亿元兴水利保民生
- 2023-04-04庆阳市镇原县博物馆与莲池小学开展馆校共建暨博物馆进校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