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以创建之力筑牢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原标题: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我市以创建之力筑牢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开展食品安全检查
中国甘肃网2月28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记者 杜志超 文/图)从牛肉面后厨大窗口的1.0到酒店后厨明档玻璃的2.0再到“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管理的3.0,现如今只要打开手机App,餐饮酒店的后堂一目了然。从一口大缸、简单工序到现在的标准化厂房、流水线作业、一块豆腐一年需要经过14次检验。从敞开式售卖,谁想吃伸手就尝,商品信息模糊不清到透明玻璃罩,一品一夹,散装食品不仅有了“身份证”,售卖也更规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自2016年6月,兰州市获批第三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试点城市以来,兰州市聚焦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坚决落实“四个最严”要求,食品安全监管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全市食品安全状况稳中向好,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过去7年间,对照示范城市创建细则,兰州市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全市未发生重大及以上食品安全事故,未发生引发广泛关注、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食品安全事件,连续三年被甘肃省政府食药安委评为食品安全“A”级,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
过去7年间,市民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越来越高,从牛肉面后厨大窗口的1.0到酒店后厨明档玻璃的2.0再到“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管理的3.0,现如今只要打开手机App,餐饮酒店的后堂一目了然。明白消费、安全消费,吃得放心、吃得安心。以创建之力,筑牢“舌尖安全”。2022年,全市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获证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00%实行风险分级动态管理,食品安全总体满意度达到86.28分,群众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达到88%,创建工作支持率达到92%。
食品安全智慧监管
“兰州特色”
正值饭点,市民王女士准备点个外卖。她点开“陇上食安”App中的“明厨亮灶”,查看意向商家卫生状况、店铺资质。通过手机屏幕可以看到,该店后堂的工作人员正在洗菜、切菜、配菜,加工过程一览无余。“通过手机就能随时随地了解厨房用料、厨师操作及卫生等情况,这让老百姓对食品安全更有信心,外出用餐也更为安心。”王女士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依托“陇上食安一体化监管平台”、手机App执法端、公众端、商户端,有效发挥大数据支撑、智慧监管和社会共治作用,以问题隐患为导向,以智慧监管为突破,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违法违规行为实现自动抓拍、问题推送、证据固定,监管人员可有效实施网上巡查监管。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可通过企业端App进行“网上看店”,上传各项管理记录,督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截至目前,全市食品生产企业、商场超市、批发市场、中型以上餐饮单位、单位食堂已全部加入电子追溯平台,“互联网+透明车间”接入522家,“互联网+阳光仓储”接入1171家,“互联网+明厨亮灶”接入10764家,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完成率达到100%,“互联网+食品安全”智慧监管高效运行。
食品安全责任落实
“兰州经验”
食品安全如何监管?监管责任如何落实?按照“目标任务明、起势见效快、方法措施准、责任落地实、督促检查严”的要求,兰州市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组建食品安全“两个责任”专班,实体化运行。
截至目前,依靠“陇上食安一体化监管平台”,设置三级平台管理员474名,将市、县、乡、村四级6977名干部纳入包保分层,完成59343户主体分级、层级对应绑定和承诺书签定,总结提炼的“五抓五促”工作法(即抓部署、促推进,抓层级、促落实,抓结合、促创新,抓关键、促提升,抓机制、促长效),得到省级工作专班认可,已作为典型经验推荐至国务院食安办。
开发建设“兰州市市场主体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抽考系统”,893名“两员”已注册学习。编印《兰州市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管理工作手册》,A、B级“双配备”主体严格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的风险防控机制。
推行食品安全信用监管
“兰州做法”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信用体系的建设对于食品安全而言至关重要。奖优罚劣,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健全,筑牢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的同时也助推着涉食行业的良性发展。
依托“信用兰州”信息平台,及时推送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将食品安全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范围,把信用手段贯穿到食品安全监管各环节,构建以信息公示、信用约束为一体的新型监管模式,推行“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信用联合惩戒机制,形成食品安全监管的“组合拳”。
实施“红黑榜”管理,实行“逢批必查、核实必惩”,发布“红黑榜”26期,并在“信用中国(甘肃兰州)”网站及时公示。对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开展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培训,2家食品工业企业建立诚信管理体系并通过评价认证,352家食品生产企业、191家食品加工小作坊、23364家餐饮单位和35436家食品销售单位全部落实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
倡导文明餐桌实现
“兰州突破”
“食全食美,如兰之州”。食品安全有保障,餐桌礼仪有落实,勤俭节约成风尚,光盘行动入心间。如今兰州市的各大酒店,均张贴着“请使用公勺公筷”宣传语,餐桌明显位置摆放着“珍惜粮食,制止浪费”的小型标语牌。在点餐前,服务员还会进行宣传劝导,建议消费者根据就餐人数适量点菜,避免浪费,响应“光盘行动”。
为持续推进文明餐桌礼仪,市委、市政府印发《兰州市粮食节约行动实施方案》,发改、商务、市场监管、粮食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反食品浪费工作方案》,以学校食堂、机关企事业单位、旅游景区、星级酒店等餐饮服务单位为重点,张贴各类宣传海报、桌牌、宣传画50多万张,采取发布倡议书、告诫书、推出小份餐食、明示菜品分量、免费提供打包服务、设立节约监督员等多项措施,推动节约行动落地见效。制定《公筷公勺分餐夹使用规范》甘肃省地方标准,有效推动分餐制落实见效。
探索农村食品安全监管
“兰州模式”
从田间到地头再到餐桌,我市落实好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模式的同时着力解决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点。完善配送网络体系,甘肃苏宁、兰州铁邦、兰州高原夏菜等配送中心运营良好,配送门店超过10000家。建成市、县、乡、村生产经营主体四级农产品检测站点152个。全市每年常规定性检测种植业产品20万例、畜禽产品1.6万例以上,检测合格率超过99%。印发《兰州市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加大私屠滥宰、农兽药管理专项整治力度,重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取缔违法违规清真牛羊屠宰点2处,关停禽类屠宰点3家,取缔无证食品经营者43户,有力净化了农村食品消费市场。我市推进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做法,被中国食品安全报社评为2022年度“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优秀案例。
打造食品供应保障
“兰州方案”
近年来,我市着力构建以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大中型标准化菜市场、小型菜市场和社区便民菜店为核心的五层供应体系,改造提升各类菜市场78个,建成标准化菜市场56个。
疫情期间,我市构建“1+6+411+2966”保供体系,建立“白开水”供应机制,依托1个一级批发市场,6个二级批发市场,411个超市、市场,2966个蔬菜店、水果店、便利店,通过运行“白名单”制度、提升供应主体开放度、畅通终端销售渠道等措施,有效提高生活必需品应急保供能力,全市疫情期间各类食品供应充足、安全稳定。
此外,发挥省会城市带动作用,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建立冷链物流体系,统筹推动冷链物流上下游产业链条对接,在全市布局建立了高原夏菜冷链物流基地、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和配送中心,共有冷链物流企业、合作社110个,冷链运输企业43家,冷链车辆124台,各类冷链仓储静态库容110万吨。疫情期间,建设2个进口冷链食品监管总仓,推进“甘肃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应用,率先启用“追溯码”,实现快速查询、全面追溯,守住了进口冷链食品安全防线。
组建多维度高层次人才
“兰州方阵”
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出台《兰州市全面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兰州市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等20余件措施办法,形成兰州市人才政策贯彻实施、服务保障、评价评估制度体系,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争取省级食品领域重点项目7项,扶持资金350万元,推选10人入选甘肃省“陇原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食品安全领域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才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3人,甘肃省优秀专家19人,“金蓝领”高技能人才12人,“首席专家”6人,青年专家12人,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是事关群众福祉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兰州市将持续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全面构建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切实提升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决筑牢食品安全底线,全力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 2023-02-28兰州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现场评审汇报会召开
- 2023-02-27【甘快看】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扩建工程 航站楼主体结构合龙
- 2023-02-27兰州市在杭州推介重点文旅项目
- 2023-02-27兰州新区中川园区101个在建项目全部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