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央媒看甘肃

【甘快看】产业能级

23-02-22 19:32 来源:央广网 编辑:赵满同

  原标题:【聚焦新区速度④】产业能级

  编者按:2022年,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近6年来持续领跑国家级新区,常住人口从不足10万人增长至55万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进中提速、质效双升态势。此前,兰州新区2023年工作会议提出,到“十四五”末,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超1000亿元,人口超过100万人。

  2012年,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获批设立。十年间,兰州新区从一张白纸起步,一跃成为甘肃经济新引擎。昔日荒漠戈壁的秦王川大地上,一座功能完备、产业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生态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初见雏形。

  兰州新区因何而来,速度缘何而生,未来这块土地上又将发生什么?央广网甘肃频道即日起推出“聚焦新区速度”系列报道,走进城市深处,解读生长动力。

  央广网兰州2月22日消息(见习记者闫琴雯)兰州宏彬20万吨/年负极材料项目用时十一个月迅速落地投产;宝武碳业用时九个月通电迎来第一批石墨化炉送电;甘肃海亮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项目一期首条生产线不到半年试产成功。专精特新化工科技产业园单月产值突破亿元;新材料产业园区“十四五”末产值将超1000亿元;兰州新区千亿级绿色化工园区正在崛起……

  从“零”起步的兰州新区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根本,以产业项目引领和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年来,兰州新区产业发展频频上演“新区速度”,产业集群次第开花。

  从0到1最感人

  “绿色化工园区招商就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兰州新区化工办综合部负责人徐文国与园区一起经历了急速变化的四年。

  兰州新区绿色化工园区全貌(央广网发 兰州新区党工委办公室 供图)

  “去外地拜访企业前,我们感觉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但事实上还远远不够。”徐文国至今还记得自己最初拜访企业的经历,敲开第一家企业的门就让他和团队傻了眼,污水的纳管标准、污水厂的处理能力、园区能接收的最大排污量是多少……企业的一系列专业问题如同一场“子弹雨”迎面而来,密集且杀伤力巨大。

  徐文国直言,两三句话就把他和同事“问住了”,一连串的打击下来,让一行人的沮丧感难以形容。“最多的一次一天跑过13家企业。”徐文国在南方城市里奔走,觉得自己度过了最热的一个夏天。他们跟一个企业谈了半个月,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基本敲定时,该企业突然转头入驻其他城市的工业园区。

  硬骨头难啃也得啃。徐文国获取经验的方式简单又直接,那就是边敲企业门边学习。在他们的不断坚持下,兰州新区绿色化工园区迎来了第一批入驻企业。

  兰州新区绿色化工园区一角(央广网发 兰州新区党工委办公室 供图)

  徐文国说,在四年时间里,自己亲眼见证一片荒芜土地上如何平地起高楼,从最初入园只有一个企业,到“以商招商”形成虹吸效应。

  大片的撂荒地、零星的村落,以沙石为主的黄土地上,土层不到20厘米厚……开发建设初期,这里除了贫困落后的农业村镇外,就剩下贫瘠的土地与肆虐的风沙。同时兰州新区距离兰州市城区较远,起初各项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备、制约着引进人才、招商引资等工作的推进。

  为此,兰州新区设立之初便加速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兰州新区核心区100平方公里的水、电、路、气等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在这里,政府兴建了自贸区,陆续修建了640多公里的道路……具备了工业企业落地条件后,一个个大型项目纷纷落户兰州新区。

  以海亮股份子公司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为实施主体的海亮高性能铜箔项目一期首条生产线在2022年试产成功。甘肃海亮仅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一期项目的全部桩基工程;不到六个月时间,提前完成八台(套)机组的首条生产线投产出箔目标,对比行业同类项目,海亮从开工到试生产建设周期约18个月,不到半年就实现试产。海亮人创造了行业新纪录、新奇迹。入驻兰州新区的企业跑出了“新区速度”。

  兰州宏彬年产20万吨负极材料项目建设现场(央广网发 兰州新区党工委办公室 供图)

  如今的兰州新区已经有了都市模样,不断有新项目诞生,不断有新区域被开拓,马路两旁不少的工地上塔吊不停转动,这里的高楼不断伸向天空,建筑物在这里肆意生长。

  徐文国说:“兰州新区绿色化工园区是兰州新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兰州新区在用服务和硬件设施吸引着更多企业落地。”截至2022年,兰州新区已落地1080个产业项目,总投资5280亿元;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20%以上。

  产业集聚成链

  负极材料项目填补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电池负极材料产业领域空白;格瑞芬负极材料、康鹏电解液等一批项目加速建设……

  从产业体系几近空白到产业链条初步构建,再到产业集群日趋壮大,如今的兰州新区拥有绿色化工、新材料、商贸物流、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大数据、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文化旅游、节能环保等十大产业。

  工人正在将铜箔吊入烘箱(央广网发 兰州新区党工委办公室 供图)

  “兰州新区打造千亿级产业链的决心打动了我们。”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陈墨玉说,兰州新区在新能源产业形成产业链方面不断下功夫,全产业链形成之后可以发挥集聚效应,打通产业链上下游,降低成本。甘肃海亮的落地投产推动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集聚。

  “招商最好最快的方法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口口相传。”兰州新区经济合作局联络协作科副科长苟敬周介绍,2020年兰州新区成功引进了上海品沃化工有限公司,在当地成立甘肃兰沃科技有限公司。在2022年下半年,经该企业介绍,兰州新区成功对接引进了A股上市企业雅本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该企业在兰州新区投资8亿元,建设农药原料药生产项目。

  由于兰州新区产业链不断完善,形成集聚,且企业落地后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依托各方优势,兰州新区“引得百凤来”。兰州新区经济合作局负责人汪来红介绍,从去年12月中旬至今,兰州新区累计派出15批次6个产业招商小分队,分赴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10余省市开展招商活动,对接洽谈目标企业80多家,达成意向投资项目30多个、总投资超280亿元,为实现2023年招商引资工作“开门红”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兰州新区引进落地产业项目218个、总投资636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2个,新签约新开工“三个500强”企业投资项目8个,亿元以上项目投资额占比93%,带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3.8%,省市列重大产业项目完成年度计划投资超150%,成为全省“强工业”的排头兵。

  未来,兰州新区将以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为导向,聚力推进特色产业放大优势、拓存创增、低碳发展,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50%以上。

  科技新高度

  如果说产业发展是兰州新区的基石,那么科技创新则不断在为兰州新区倾注“新动能”。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对甘肃乃至全国重离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重要意义;甘肃海亮研发的3.5微米高性能超薄铜箔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兰州新区启动了国内第一个太阳燃料生产示范工程——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技术开发项目……种种科研成果加速落地,不断推动兰州新区在科创领域的发展速度。

  “一个芯片和零件,就能让一整套大型医疗设备陷入生产瘫痪;几百万的检测设备,全球只有一家供应商。”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旗下的高新技术企业——兰州科近泰基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文杰说,这些都是“卡”在医疗器械创业者路上的“绊脚石”。

  兰州新区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治癌装置生产调试车间(央广网发 兰州新区党工委办公室 供图)

  杨文杰介绍,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是最大的医疗设备之一,技术难度大、系统复杂、生产及控制工艺要求高、资金投入大,目前国际上只有美国、日本和德国掌握这项高端技术。我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拥有自主研发重离子治疗系统和临床应用能力的国家。国产设备也逐渐得到了医疗行业的认可。

  医用领域科技急速发展的同时,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也在发力。“兰州新区目前科技程度最顶尖的产业主要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兰州新区科技局发展规划科科长马彦龙介绍,甘肃海亮建成了新能源材料研究院,引进多名院士、名校毕业博士组建了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研发的3.5微米高性能超薄铜箔处于行业领先。

  此外,德福新材料与兰州大学合作建成了企业技术中心,通讯用反向处理铜箔性能达到 5G 通信、自动驾驶、物联网等领域高频高速线路板用铜箔的要求,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科技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密码”,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为兰州新区按下科技创新“加速键”。2022年兰州新区新增创新型企业160家,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创业园一期建成投用,同位素实验室填补基础研究空白,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中试研究与成果转化基地、海亮新能源材料研究院、宝武碳材料研究院等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加快建设,新建院士工作站3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科技供给侧和需求侧、研发端和落地端对接更加通畅。

  随着“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的推进,兰州新区去年新增产品200余种,其中打破国外垄断16种、填补国内空白20种、替代进口35种。重离子治癌系统、超高温钍基熔盐泵、3.5微米超薄铜箔等产品和技术世界一流。

  政策条件是科研成果不断“出炉”的温床,兰州新区为企业提供了创新的有利条件。马彦龙表示,2022年兰州新区获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40余项,科研资金量同比增长48.6%;在转化应用阶段,聚集产业发展,围绕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科研攻关,撬动科研投入近亿元。

  目前,兰州新区正在不断健全技术交易机制,提高科技成果应用效率,全球首个千吨级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成果向内蒙古等地推广,为全省产学研项目就地转化树立典范;兰州助剂厂、博睿重装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军民融合高端化学品“产学研用”一体化示范区和出口基地加速打造……一系列成果说明,兰州新区科创能力正大幅提升,科技成果正在加速转化。

  兰州新区将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高效落实创新平台培育、研发能级提升、急需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四个计划”,发挥科技创新关键变量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新区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