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精神之基 让正能量更充盈 甘肃省着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迈向高质量谱写新篇章
原标题:筑牢精神之基 让正能量更充盈
——我省着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迈向高质量谱写新篇章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亚明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进步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2022年,我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领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把培养时代新人作为着眼点,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文明培育深入人心、文明实践深化拓展、文明创建提质增效,引导推动全社会树立文明观念、提高文明程度、形成文明风尚,不断推动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以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见行见效。
创新开展文明培育 筑牢精神之基
连日来,平凉市崆峒区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崆峒春官歌传承人精心创作了《党给人民送温暖》《万里河山美如画》《迈开大步向前跨》等27件作品,通过百姓大舞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通俗、生动的形式把党的二十大精神送到基层一线,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去年12月29日,2022年度“甘肃好人榜”云发布仪式在兰州举行,12名“助人为乐”类、6名“孝老爱亲”类、6名“诚实守信”类、9名“敬业奉献”类、7名“见义勇为”类甘肃好人光荣上榜。
举行“甘肃好人榜”发布仪式,是我省以典型彰显真善美、用信念传递正能量系列措施之一。近年来,我省持续深化“甘肃好人”“陇人骄子”“道德模范”“新时代好少年”等推评选树、学习宣传活动,崇德向善、明德惟馨的美好风尚蓬勃兴起、蔚然成风。
我省充分借助各种载体、平台,拓展形式、方法,紧扣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要求,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出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明洗礼、文化熏陶,着力打造与共同富裕目标相适应、与社会文明程度相契合的精神家园,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
如今,在大街小巷、公园广场、机场车站,一幅幅活泼形象展示主流价值观的公益广告与城市景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送到百姓身边、送进大家心里。
春节之喜庆、端午之追忆、中秋之团圆、重阳之敬老……我省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一个个传统节日成为传承优秀文化、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立足基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帮助大家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时代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我省着眼未来,不断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修订完善《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及操作手册》(2022版),组织开展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主旨,不断深化“清明祭英烈”“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红色经典诵读”等特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助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让孩子们从小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习惯,引导青少年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得见、摸得着、离得近,推动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筑牢理想信念,在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
扎实推进文明实践 夯实乡风文明基层基础
“文艺+宣讲”让宣讲有温度又有“鲜味”。
去年8月,甘肃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级技术平台正式上线。这是我省构建起“全省一张网、全省一盘棋”的文明实践新格局,进一步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有益实践。
近年来,我省围绕文明实践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打造了集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文明教育和志愿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甘肃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级技术平台,同时推动市、县同步建设文明实践技术平台。实现文明实践由线下到云端的省市县三级贯通,探索“两中心”共同建设、融合发展的甘肃范本。
制度建设、纲举目张。
我省坚持“建机制、管根本”的工作思路,制定甘肃省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以联席会议、部门抓点、评价考核等为重点,研究建立省级负总责、市级抓协调、县级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并同步建立起县级定期评议发布、市级月度评价促进、省级季度评比排名、全省年度评估总结的“四评”推进机制,切实提升基层文明实践整合资源、畅通渠道、集聚力量、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
目前,全省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87个、实践所1356个、实践站17395个,在全国率先实现中心(所、站)全覆盖、县级实践中心办公室全覆盖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全覆盖。同时,122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4573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改造升级,1703个乡镇体育健身中心逐步建成,886个文明实践基地挂牌示范。各类文艺惠民演出、送戏曲进乡村、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让群众在文化熏陶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省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项目化、制度化、品牌化、规范化建设。全省文明实践志愿者注册人数达355万余人,共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5.07万支。2.48万个乡村大喇叭传声乡里,1.7万个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点好戏连台,5238家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累计兑换文明积分260余万分,“高校联盟”“医院联盟”等文明实践创新举措启动探索,“艺术大讲堂”“文化大课堂”“文明礼仪大厅”等志愿服务新形式蓬勃兴起。
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一条条爱的小溪,终将汇聚成爱心大潮。陇原儿女时时处处都感受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传递出的善意与温暖。崇德向善的徐徐清风,轻抚着陇原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为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源源不断的道德滋养。
文明花开满园春。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我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抓手,开展移风易俗、整治村容村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注重基层特色亮点培育打造,先后推出金川区“孝善新粮地”、礼县“农民夜校”、两当“民事直说”、肃北“马背宣讲队”、民勤“德治理事会”、天祝“道德储蓄所”、陇西“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户”等一大批标志性文明实践品牌,实现文明实践由基层村镇向城市社区的深化拓展和覆盖延伸。
深化五大文明创建 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我省立足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五大创建“一盘棋”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抓文明城市创建为牵引,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塑造城市人文魅力、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助力城市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不断改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着力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升。
我省把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评价标准,从日常入手、从细节突破,紧紧围绕提升民生福祉,不断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小区出入口整洁美观、人车分流,户外健身区域井井有条,改造后的活动中心功能日渐丰富……文明城市创建有标准,城市治理水平提升无止境。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我省坚持抓住治理末梢,下好绣花功夫,充分激发市民参与热情、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推动形成良性互动的城市治理格局,文明城市治理精度不断提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更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过程,文明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需求更加匹配。
经过努力创建,我省现有兰州、嘉峪关、金昌3个全国文明城市,省级文明村镇777个、省级文明单位1447个、省级文明家庭89户、省级文明校园462所。
我省在深刻认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努力打造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文明村镇。
树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氛围,中华美德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续写新篇章;整治诚信缺失,不断营造“知信、用信、守信”的社会氛围。加强文化供给,丰富精神生活,和谐人际关系……一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百花齐放、百舸争流。
从商场超市到农贸市场,从新建楼房到老旧小区,从每个家庭到各类校园,通过组织实施“五大创建”,全体人民素质共同提升、环境共同改善、生活共同富裕,让市民群众共建精神家园、共树文明风尚、共享发展成果,成为我省精神文明的题中之义。
文明花开香满园,同心掬得满庭芳。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归根到底是为百姓谋福祉。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到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如今的陇原大地,向纵深发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出累累硕果,让陇原儿女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 2023-02-03孙雪涛在金昌市武威市调研时强调 着力推动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
- 2023-02-0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组织书记专访】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谱写美丽富民崭新篇章——访康县县委书记张书怀
- 2023-02-03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有关事项
- 2023-02-0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组织书记专访】奋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康乐大地开花结果——访康乐县委书记杨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