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收藏6000余件老物件 他梦想建个“博物馆”

22-12-27 09:14 来源:兰州晨报 编辑:沈文刚

  原标题:收藏6000余件老物件 他梦想建个“博物馆”

  地契

  农具

  粮票

  石斧

  甘肃陇南市西和县长道镇刘磨村里,有一排整齐划一的平房,一走进房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发黄的地契,具有年代感的粮票、油票、布票,早年间的农具……这些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的老物件仿佛随即将观者带到了一个遥远的年代。

  这里流淌着西汉水上游主要支流大柳河,是陇南西和北部与礼县交会地带,民风淳朴,文化积淀深厚,离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就是十多里路,与祁山也仅五华里路,与人类史前文化遗址宁家庄遗址相邻。

  沈瑞各在这里当了四十年村支书,收藏各种老物件是他最大的乐趣。近10年来,他已收集了6000余件藏品,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这里能变成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西汉水上游民俗博物馆”,让它成为奔流不息的西汉水上游“活的档案”和历史见证。

  A

  西汉水,为长江支流嘉陵江一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南部西秦岭齐寿山,流经天水市秦州区,陇南礼县、西和县、康县、成县,在陕西省略阳县注入嘉陵江,全长212公里,流域面积10107平方公里。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西关小学教师王秋云是沈瑞各的儿媳,她从一开始并不能完全理解沈瑞各的那个“博物馆”梦想,到后来也深深地被老爷子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所感动。“初识西汉水,是当年和老公谈恋爱时,他带我去祁山遗址游玩,这里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六次伐魏曾到达过的地方。当时,老公指着山脚下一条蜿蜒盘旋的小河告诉我说,这就是西汉水上游,当地人称盐官河。并不宽敞湍急的西汉河水是从东向西倒着流淌,而且自然流淌成一个S形,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太极八卦图。”王秋云说。

  西和县长道镇刘磨村,入目之处皆是青砖青瓦的四合院建筑,方方正正。入内,上房门厅正中挂着中堂,下面依次摆放着吊桌,无论是擦拭得锃光瓦亮的八仙桌,还是桌子两旁端端正正摆放着的太师椅,都把上房的环境衬托得很庄严,而在西汉水上游的家家户户几乎都是这种布局,无疑,在这种雷同但讲究的布局里可看出因袭的文化脉络。

  王秋云介绍说:“传说这里的祖先中有一个叫沈大壁的油客,在清朝初年因告御状而告倒了不少贪官,在西和礼县老百姓中影响很大,还在清朝末年出了个贡生沈树藩,据说考试时人才、书法、文章都是第一,《礼县志》里都有记载,这些都是让这一带的人们引以为豪的人,大家都很重视文化,尊重文化人。我们家老爷子多年来一直参与负责乡村红白喜事,在我和老公的倡导下他完成了《西和民间故事长道篇》《西汉水上游西和礼县交会地带乞巧节》等大量的民俗文化资料的整理。”

  B

  据王秋云讲,她刚结婚时,发现公公收藏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粮票、油票、布票等,还有各类酒瓶、徽章、奖章,以及许多破破烂烂的老物件。后来才发现,收藏这些是他最乐意干的事。“老爷子有个习惯,喜欢把自己收藏的东西全部摆出来,所以,家里柜子上各类小玩意、桌子上各类花瓶子、墙上各类字画,摆得挂得满满当当,看得人眼花缭乱,专门找个地方把这些东西存放好,是我们的初衷。”

  2011年,为了让大病初愈后的沈瑞各疗养身心,王秋云和老公建议让老爷子练习书法,闲暇之余搞些民俗活动。当了四十多年村支书的沈瑞各可以说对民间各种习俗了如指掌,且颇有心得,自此以后,他便兴冲冲地投身民俗文化挖掘整理领域,沿着西汉水上游的各村打听,收藏了各式各样的农具,木匠用具以及被现代生活淘汰下来的生活物件……藏品最久远的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铲。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应有尽有。有别人捐献的,也有自己出钱购买的。

  在沈瑞各的努力下,渐渐地,他家里关于民俗文化的藏品越来越多,很多朋友得知后,也将多年的家传老物件送上门。沈瑞各和儿子两代人都对民俗物件的收藏颇为痴迷,儿媳王秋云戏称他们是“收破烂的”。

  后来,这个出自老人节俭的收藏习惯,慢慢演变成一种全家的收藏行为,而今大大小小6000件藏品,凝聚了全家三代人的心血。这期间,由于藏品数量的增加,也曾吸引了一些目光,有人想出钱打包购买,可沈瑞各父子却说,“藏品就是地方的魂,离开了就会水土不服,给多少钱都不卖。”

  眼看着藏品堆积如山,成立“西汉水上游民俗文化博物馆”的想法便由此产生了。

  C

  沈瑞各大概藏有300张各类地契,以及各类文书、票据等大概100张,特别是清朝的地契最有代表性。

  “契约,这种清代档案,在清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曾有‘民间执业,全以契券为凭’之说。这些地契、文书,对研究此地清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沈瑞各说。

  十年间的收藏,留下了太多的故事。

  其中有一清朝寿联,沈瑞各说是民国时期当地一位有名的举人的作品,书写工整,四副条屏,为当时的馆阁体书法,周边有破损,有个别字损坏。此藏品是大柳村一位叫王文明的先生捐赠的,听捐赠者介绍,该藏品几次遭受灾难,有一次差点被其老父亲塞进炕洞眼。

  还有两件石斧,沈瑞各说为爱心人士沈虎林先生捐赠的。“两件石斧约为史前文明遗址宁家庄文化遗址范围的物件,当年差一点被当成普通石头扔掉,因听说我要建博物馆,便无偿捐赠了,这也是我这里(收藏的年代)最早的藏品之一。”

  别看这里简陋,里面宝贝却不少——一套12本的清朝线装本,系北宋辜托长老著的《入地眼丛书》《入地眼全书》。“该书自宋迄今,巨族大家抄写成帙,传写数百年,秘之已久,堪舆家视如珍宝。这件藏品也是当地爱心人士杨进善先生所捐赠,据说这套书为清朝印本,是其曾祖父学风水时家传下来的,历经几辈人,几经磨难。捐赠者觉得后代中很少有能看懂此书的,所以就捐献给我们收藏。”沈瑞各说。

  D

  随着乡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民俗老物件逐渐在消亡……民俗博物馆已成为依托丰富多样的民俗文物、收藏品,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它不仅保存了地域民俗特色,且对传播民俗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秋云不是西和人,但她说,这十年间,她自己越来越理解老爷子沈瑞各对西汉水上游这片土地的热爱,“我们家的这个简约而朴实的‘民俗博物馆’是全家人的骄傲。目前,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也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注下提上议事日程,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里能成为独具特色的西汉水上游民俗文化的百宝箱。”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荆雯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