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大河向西——甘肃简牍里的敦煌郡(上)

22-12-15 12:22 来源:甘肃简牍博物馆 编辑:何星丑

  

  文物简介

  1990年出土于悬泉置遗址。木简一枚(简号Ⅰ90DXT0309③:236AB),该简完整。长22.7、宽1.7、厚0.4厘米,胡杨材质。正面两行书写,反面一行书写。此简系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敦煌太守府给属县和郡库的下行文书。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简文大意

  此简为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三月二十九日敦煌太守府给属县和郡库的文书,简文大意是敦煌太守“快”在巡视检查各县时,发现传车披具多破旧不堪,要求各县将损坏的车具送往郡库进行校核。简文中记载的郡库,即敦煌太守府下辖的郡级武库,是掌管敦煌郡属县财物的重要机构。从出土汉简的记载来看,敦煌郡库设有库令、库丞等职官。这枚简所反映的正是敦煌郡属县发现传车配具破损,需要郡库进行核校,可见传车也是郡库管理的重要器物。

  阅“牍”延伸

  咽喉锁钥—汉代的敦煌郡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自汉代以来便是连接中西交通的重要枢纽,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先秦时期月氏和乌孙最先在这里游牧生活,秦汉之际随着匈奴势力的不断扩大,月氏、乌孙被迫西迁,河西走廊的广大区域为匈奴控制。直至元狩二年(前121)汉武帝派遣霍去病出征河西击败匈奴后,为了打开西域交通道路,加强与西域诸国间的交流,汉廷于元鼎六年(前111)分酒泉郡置敦煌郡。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西汉时敦煌郡领有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六县。

“敦煌”木牍 | 图源《敦煌汉简》

  关于“敦煌”名称的由来和含义,长期以来受学界广泛关注。如日本学者藤田丰八认为“敦煌”一词可能是都货罗 (Tokhara) 的译音,都货罗即汉初居于敦煌、祁连间的月氏族。王宗维、李正宇认为“敦煌”与“敦薨”互通,“敦薨人”最早在罗布泊方圆数千里的范围内活动,其山名、水名、泽名均以“敦薨”一词命名。岑仲勉先生在《释桃花石(Taugas)》一文提出:古代中亚人将中国称之为“桃花石”(Taugas),同时《长春真人西游记》中亦有“桃花石诸事皆巧,桃花石谓汉人也”的记载。而敦煌地处东西交通之咽喉,更是国际商业之集散地。其“握北门之锁钥者最少可六百载,其历史如是久且要,外人叩关投止,因以初到之封境为称,渐乃变成国号,固自然而然之事实矣。”因此他认为“桃花石”是“敦煌”之对音。

  史籍中“敦煌”的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的记载,至东汉时应劭解释到“敦,大也;煌,盛也”,敦煌即取盛大辉煌之意。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进一步发扬:“敦,大也; 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意思是说由于敦煌在开辟西域方面的重大意义,所以才赋予了这样一个具有盛大含义的名字。李并成先生则从传统典籍的训诂释义中提出“敦煌”一词并非其他民族音译而来,而是取“盛大辉煌”或曰“汉朝的文德大盛”之本意,其所指并不局限于敦煌本身,更重要的是敦煌具有“广开西域”的历史意义和功业。

  敦煌郡作为河西走廊向西延伸的通道,不仅承担着防御北部匈奴的重任,还要时刻提防南部羌族带来的侵扰,是河西四郡中防线最长的地区。汉代敦煌郡自西向东分别设有阳关都尉、玉门都尉、中部都尉和宜禾都尉。其中,北部地区的塞防线主要沿今疏勒河下游流域呈“东—西”横向分布,而玉门都尉和阳关都尉则互相配合,共同扼守着敦煌西部和南部地区的安全。这样漫长的边境防线,也凸显了两汉时期敦煌郡特殊的战略地位。

汉代玉门关遗址 | 图源网络

  根据史籍和出土汉简的记载,敦煌郡宜禾都尉辖域东与酒泉郡西部都尉相接界,西止于宜禾候官临介燧,向西又与中部都尉毗邻。其中宜禾都尉治昆仑障,中部都尉治步广候官。此外,出土简牍中亦明确记载汉代宜禾都尉领属五个候官:

  宜禾部蠭第,广汉第一,美稷第二,昆仑第三,鱼泽第四,宜禾第五。(《疏》145、《敦》1683)

  此简出土于宜禾都尉凌胡燧(斯坦因编号T6b),简文明确记载了宜禾都尉下辖五个候官,自东向西依次是广汉候官、美稷候官、昆仑候官、鱼泽候官和宜禾候官。

  根据吴礽骧和李并成先生的实地踏勘,中部都尉领有平望、破胡(后改为步广)、吞胡、万岁等四个候官,其辖境东起万岁候官扬威隧,与宜禾都尉宜禾候官临介燧接界,西止于平望候官朱爵燧(T19),朱爵燧向西又与玉门都尉玉门候官最东端的大方盘城毗邻,则平望候官处在中部都尉的最西端。

西汉敦煌郡示意图 | 图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研究》

  除敦煌郡北部和西部的塞防外,悬泉汉简中还有敦煌南塞的记载:

  建昭二年九月庚申朔壬戌,敦煌長史淵以私印行太守事,丞敞敢告部都尉卒人,謂南塞三候、縣、郡倉,令曰:敦煌、酒泉地埶(勢)寒不雨,蚤(早)殺民田,貸種穬麥,皮芒厚,以廩當食者,小石。( II90DXT0215③:46)

  这枚简记载了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敦煌太守府下发有关廪食的文书,简文中出现的“南塞”则是敦煌郡在其南部为防御南山羌而设置的塞防体系。郑炳林先生提出敦煌南塞自西向东主要包括阳关都尉及所辖的雕秩候官、敦煌县南部的博望候官、广至县南部之“徼”,以及冥安、渊泉二县以南的屋阑、南塞、益广、广校等四候官,其中南塞、益广、广校应当就是所谓“南塞三候”,属敦煌郡直接管辖。

  参考文献:

  [1]林梅村、李均明:《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2]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

  [3]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4]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5]李并成:《汉敦煌郡宜禾、中部都尉有关问题考》,《西北师大学报》1995年第2期。

  [6]马智全:《汉代敦煌郡库与西域戍卒兵物管理》,《敦煌研究》2020年第1期。

  [7]李并成:《“敦煌”得名新考》,《敦煌学辑刊》2021年第1期。

  [8]郑炳林:《西汉经敦煌郡对南山羌的经营》,《国学学刊》2022年第1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