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平凉

做强现代农业 推动乡村振兴——平凉市聚力打造平凉红牛和静宁苹果农业品牌纪实

22-12-09 09:03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玉芳

  原标题:做强现代农业 推动乡村振兴

  ——平凉市聚力打造平凉红牛和静宁苹果农业品牌纪实

  崇信县万亩高标准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基地。

  泾川县旭康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高档肉牛养殖、屠宰分割、熟食加工、出口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省级龙头企业。

  崆峒区赛牛相牛大会。 祁秋谨

  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

  灵台县甘肃齐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矮砧密植示范园采取宽行密植、深坑浅栽的栽植方式,还配套了智能滴灌、肥水一体等设施设备。 姚志强

  静宁县城川镇老果园改造暨智慧果业科技创新产业园。 姚志强

  李芳芳

  日前,从农业农村部传来好消息,平凉红牛、静宁苹果两项品牌入选2022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

  农业品牌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平凉红牛、静宁苹果两项地方特色品牌,缘何能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让我们深入一线解读两大农业品牌成长壮大背后的密码。

  大自然的馈赠

  地处黄土高原的平凉,自然生态良好,气候宜人。这里既有古老的农耕文化,又有游牧民族流传千年的独特风情,为平凉红牛、静宁苹果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鲜明而又厚重的基底。

  驱车穿梭在平凉市崆峒区麻武乡的山梁沟峁,一头头矫健的红牛正悠闲地晒太阳、散步。

  麻武乡平均海拔2000米,高寒阴湿,拥有茂密的森林和10万亩天然草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使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直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

  “这里的群众有养牛的传统。大家养牛、爱牛、惜牛,也懂牛,长期保持谷物添加饲喂的习惯。”麻武乡麻武村党支部书记韩爱军说,正是因为这个习惯,平凉一带的红牛血液和肌肉中富含肌红蛋白,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

  “平凉红牛是在特定的饲养传统、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下,以当地黄牛为基础,先后引进南德温、红安格斯等品种,经过长期选育形成的肉牛新类群,是我国独特的地方优质肉牛种质资源。”说起平凉红牛,平凉市牛产业办公室主任李浩言语中流露出几分自豪。

  这些年,平凉红牛“走南闯北”,经受住了专家和消费者的层层“检阅”,以其优秀的品质闯出了一片宽阔的市场天地。

  就在平凉红牛产业高歌猛进之时,1986年,位于六盘山西麓的静宁县向全县人民群众发出了栽种果树的倡议。

  丰收时节,静宁大地硕果累累,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果香。

  “静宁苹果好,首先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所长李建明,长期致力于静宁苹果的培育和发展,他从专业角度解释了苹果树的生长特点和习性。

  “苹果树喜低温干燥,要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李建明说,静宁县土层深厚,光热资源丰富,年均温度、降雨量、日照时数等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苹果生长,被原农业部划定为黄土高原苹果生产优势区、最佳适生区。这里生长出来的苹果色泽鲜艳、形状好,酸甜适度、口感脆,而且硬度好、耐储藏,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吃遍天下苹果,还想静宁苹果。”经过40年的淬炼和打磨,如今的静宁苹果已发展成为国内苹果价格的风向标,产地收购价连续16年领跑全国,远销澳大利亚、俄罗斯、东南亚以及我国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区域品牌价值达到160.54亿元。2020年,“静宁苹果”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不久前,100箱静宁苹果跟随“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出征南极,成为国内第一批到达南极的苹果。

  跨越40年的接力赛

  如果说自然禀赋是平凉红牛、静宁苹果两大品牌形成的底色,那么,平凉历届党委、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的持续推动,是做大产业、创成品牌的关键。

  梳理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发展大事记,两大产业均经历了锲而不舍扩规模、政府主导抓推进、整乡整村建基地、链式发展提质效的艰辛过程。

  改革开放初期,在“奖励耕牛等役畜发展”政策鼓励下,作为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畜产品交易集散地,平凉各县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灵台县率先响应,于1983年利用省、县投资的195.3万元建设了原平凉地区第一个肉牛生产基地,购入2700头母牛,为肉牛产业发展先行“探路”。

  1986年,灵台县新集、百里、龙门和华亭县(今华亭市)砚峡、策底、河西6乡33村相继建立关山肉牛基地。随后经过逐年扩展,1997年实现了平凉7县(市)全覆盖。

  1997年至2007年,随着牛产业被列为平凉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并成立牛产业开发办公室聚力推动之后,平凉养牛业正式迈上了产业化发展的新征程。

  截至2002年,平凉市牛饲养量已达59.13万头,出栏商品牛16.82万头,青贮氨化饲草总量和技术普及率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在平凉各级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涌现出了泾川县旭康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平凉市凯沣贸易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平凉市景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牛产品加工企业。截至2002年,形成了牛肉、食品、革皮、革制品、骨制品、生化药品6个系列60多个产品的加工规模,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2008年1月,平凉正式申请注册“平凉红牛”证明商标,实施原产地保护性发展。这一年,平凉市委、市政府制订平凉红牛培育计划,加大繁育力度,逐步促使平凉红牛由新类群向新品种方向发展。

  “平凉红牛是全国第一个活牛类证明商标。商标的成功注册,对于促进产品销售、巩固市场地位、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标志着平凉牛产业全面迈向品牌化发展的阶段。”平凉市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李荣来说。

  2009年,平凉牛产业进入全国肉牛优势产区规划和甘肃省实施草食畜牧业行动计划。编制《平凉编制牛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印发草食畜牧业发展项目实施方案,开展品种改良、养殖小区建设、母牛补贴等工作,全力开创牛产业扩量提质增效的新局面。

  无独有偶,这一时期的静宁苹果产业,也历经数届静宁县委、县政府的接续推动,成功注册“静宁苹果”证明商标,静宁县被评为“全国无公害苹果生产十强县”, 全县果园总面积已达80万亩,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近3000元。

  一路走来,静宁苹果产业的发展历程尤为曲折和艰辛。

  从1988年开始,静宁县就开始综合施策推动苹果产业发展。“当时群众挖树现象很普遍,干部就挨家挨户动员群众种树。”时任城川镇靳寺村党支部书记的静宁县陇原红果品经销公司董事长靳玉国回忆说:“一连挖了3年、种了3年,干部坚持不懈用实际行动感动群众,最终使群众沉下心来发展苹果产业,并靠着苹果脱贫致富过上了好日子。”

  然而,随着静宁苹果名气越来越大,周边客商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傍名牌”现象,成了亟待解决的另一大难题。

  “当时,县里确定了‘品质兴农、品牌强农’的思路。一方面着力促品质提升,提高静宁苹果的标准化生产水平;一方面加快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工作。同时,不断加强联合执法和品牌宣传力度。”静宁县林草局果业办主任贾军平说,通过一系列的“组合拳”,最终有效改善了“傍品牌”的现象,并把品牌优势转化成了竞争优势、经济优势。

  “静宁苹果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历届县委领导班子的锲而不舍。”静宁县红六福果业公司总经理王志伟的话,说出了静宁县数十万干部群众的心声。

  如今,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通过“归雁”工程回到静宁,反哺家乡、建设家乡,生动演绎了一段又一段“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发展佳话。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2021年,平凉市第五次党代会决定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平凉红牛、静宁苹果等作为全市九大重点产业链,通过建立链长制聚力打造,全面构建链式化产业新格局。至此,平凉踏上了高质量发展与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途。

  今年上半年,平凉市牛存栏量和出栏量增速均位列全省第一。苹果方面,今年果实品质优于去年,地头收购价继续领跑全国各产区,预计果品总产量达215万吨,产值超100亿元。

  科技强农的平凉实践

  近年来,平凉红牛、静宁苹果两大产业一步步从传统农业、近代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科技力量功不可没。

  在红牛产业发展中,平凉市除了在育种环节采取诸如开放式联合育种体系建立、选种选配和后裔测定等科技手段之外,在养殖基地的选址和建设、科学的喂养方式、饲料的制作搭配以及产业发展的规划与方案、模式的制定和机制的搭建等各个方面,都有科技人员把脉支招、保驾护航。据统计,科技对平凉红牛产业的贡献率达到了65%。

  这两年,智慧果园如雨后春笋般在平凉各县(市、区)成长起来。占地2000亩的静宁县威戎镇智慧苹果产业园,通过引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配套建设智能自动灌溉、土壤监测、气象预警、病虫害及养分监控、电子灭虫等数字化综合服务管理系统,实现了园区生产的智能化和管理的数字化。

  从业近40年的平凉市畜牧渔业站站长、农业推广研究员李文彬见证和参与了平凉红牛产业从零星散养到规模化发展,从“偏安一隅”到被纳入“国家盘子”,以及平凉红牛品牌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全过程。

  “充分利用杂交优势可有效提高肉牛肉用性能。”李文彬说,平凉红牛之所以具备体形高大、体质健壮等特征,得益于其“混血”优势,加之继承了本地牛的优秀基因,又广泛运用冻精人工授精技术开展选种选配。

  1954年,原平凉地区就开始引进秦川牛种公牛来改良本地黄牛;1979年,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在平凉开始试验推广;1986年至2004年,平凉对本地牛开展大面积杂交生产,有效提高了生产性能和产业效益;2004年,随着农业机械的广泛普及,平凉养牛规模不断扩张,市委、市政府将平凉牛产业品牌化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李文彬的33项各级各类科研及重大推广项目中,“平凉红牛品牌及循环畜牧业生产体系关键技术集成提升研究与示范”项目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这一研究成果经推广应用后,每头牛体重日增重1.29公斤,肉牛出栏年龄缩短至18月到20月龄,屠宰率达到58%以上,优质肉分割率平均提高了6.26%。同时,牛肉中的功能性脂肪酸含量显著提高,不饱和脂肪酸比值也明显改善。

  前不久召开的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工作推进会提出,部省协同组织优势企业、科研及社会力量,支持地方高质量推进育种联合攻关。平凉红牛作为64个特色物种育种之一,被纳入到“国家盘子”。

  在数十年改良取得重大成效的基础上,从2008年开始,平凉市启动了平凉红牛的育种工作。2018年,平凉市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签订协议,中国农科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落户平凉。自此,平凉红牛的育种工作走上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2019年,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牛遗传育种创新团队“掌门人”李俊雅把目光瞄准了“平凉红牛”这个类群。他认为,平凉红牛具有生产高品质牛肉的潜力,通过科学选择培育,完全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中国特有的优良肉牛品种。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0年10月取得商务部自营出口经营权和出口配额以来,静宁县界石铺镇供港肉牛养殖出口基地,已累计供港出口以平凉红牛为主的优质肉牛4816头,累计实现销售额1.2亿元。

  近日,平凉市各地的果园里热闹了起来,一年一度的冬季果园管理技术培训掀起热潮。

  平凉市历来重视科技对苹果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先后引进“烟富6号”“蜜脆”等49个名优品种;选育出“静宁1号”“成纪1号”2个具有自主产权的新品种;制定出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及质量标准体系;大力推广肥水耦合、单果管理、节水滴灌、机械化应用等新技术;全面推行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将科技创新引擎作用发挥到了产业发展的各环节、全领域。

  作为静宁苹果产业的先行区、核心区,40年来,静宁县果业技术人员和果农勤于培训、善于钻研、敢于创新,最终探索总结出了一整套适用于“黄土高原山旱地果园管理”的技术体系,为全县实现丰产增收贡献了稳健的科技力量,也为各县区适生区苹果产业发展探索出了发展经验。

  追溯静宁苹果产业发展之路会发现,其发展路径与科创之路一脉相承、同频共振。

  从1965年起,静宁县就开始零星栽种苹果,以东北辽宁引进的“国光”“红玉”“黄香蕉”“青香蕉”等品种为主。

  到20世纪80年代末,经过技术人员不断筛选试验,最终确定晚熟红富士为主栽品种。栽培管理技术推行“苹果幼树早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修剪量小、成形快、挂果早、树势健壮、丰产性好、优质果率高,年亩增收1000元以上。同时,农民一听就懂,一看就会,大大激发了全县果农的务果积极性。

  确定好主栽品种后,静宁县又坚持优中选优,培育出了以“成纪1号”“静宁1号”为代表的适合静宁生态条件的新优品种和特性砧木,以满足全县及周边地区果园建设的需求。

  围绕抗旱保墒,静宁县果业技术人员又探索推广“免耕覆盖”土壤管理技术,特别是在全国首创高垄黑膜覆盖技术,能起到保肥节水、防杂草、防病虫、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理化性状,降低劳动强度等作用,能从根本上解决干旱少雨对静宁果园发展的制约瓶颈。这一技术还造就了静宁苹果含糖量高、硬度高、易储存的品质特性。

  2018年,平凉市抢抓机遇,向全市涉果企业和果农发出倡议,合力创响“静宁苹果”这一区域公用品牌,共同走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子。

  目前,平凉市苹果产业实现了适宜区全覆盖。“静宁苹果”声名远播,成为平凉市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多次进入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十强。2021年,全市苹果总产量达206万吨,产值达97亿元。

  没有松柏恒,难得雪中青。40年来,平凉市各级农业科技工作者躬耕科研、以身许农,为平凉红牛、静宁苹果两大产业的发展壮大、创牌增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更令人振奋的是,经过多年发展,平凉市已经形成了一支由柔性引进高端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本地农业科技骨干人才、“田秀才”、“土专家”等为成员的农业科技团队,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强劲的人才力量。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