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宣化镇:小油坊榨出香喷喷的好日子
今年60岁的高台县宣化镇宣化村村民殷开荣,15年来,夫唱妇随,从油锅里“捞”生活,从炒锅里翻转人生,由“闻香人”转身“卖油翁”,诠释了自身的价值,过上了香喷喷的好日子。
初冬时节,走进殷开荣的油坊,前来榨油的村民络绎不绝,颗粒饱满的胡麻、葵花、菜籽等油料经过电筛筛选,过秤翻炒后,热腾腾的油料被慢慢加进料斗,随着榨油机油磙的压榨,清凌金黄的油品从油嘴汩汩流出,寂静的乡村顿时被扑鼻的油香笼罩。
“榨油是门手艺活,炒料很关键,要掌握好火候,料炒香了,榨出的油,香味浓,出油也多,我榨的胡麻油要比市场上卖的醇香得多。”言谈中,不难看出老殷的自信、老练和精明。他说,油坊和其它作坊不一样,选料、温炉也很重要,油料的饱满度、炉温决定出油率,每百斤出油35到45斤,加工费40元。2008年,本是油糕匠出身的殷开荣转行开起了榨油坊,每年8月,随着油料作物的收获,油坊的生意也红火了起来,浓郁的油香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村民前来榨油、兑换。“从当年八月到第二年元月,能榨五六万斤油料,最多的时候,一天榨2000斤,除了本乡本堡的村民,巷道、骆驼城、黑泉等镇的群众也打电话预约。”殷开荣说, 这几年,家里的承包地托管出去了,老两口靠流转费和榨油讨生活,一年下来能收入六七万元。
俗话说,老子烧砖打瓦儿子不离窑门。殷开荣在弟兄五人中排行老四,父亲解放初期从大户人家偷学了炸油糕的手艺。小时候,因家境贫寒,八岁时,就跟父亲挑着货郎担,走街串巷卖油糕和米糕,俗称“双糕”,泥炉、风箱、油锅、面盆是全部家当,父亲招揽生意,他在旁边扯风箱、打下手,长年耳闻目染和父亲手把手的传授,让他掌握了拍糕、炸糕的诀窍,闻着油香长大,和油品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他最期盼的是,人山人海的全县物资交流大会,也就是现在的赶集,县城开罢,乡村开,一年下来能卖2000元。卖油糕是小本生意,跑的是寸寸步,挣的是分分钱,一个油糕8分钱,一天的收入装在升子里,升子满了,口福也就有了。殷开荣说,父亲长年累月的付出,不仅把货郎担变成了毛驴车,还先后给兄弟五人娶上了媳妇。改革开放后,儿郎们子承父业,冬闲卖油糕,农时忙种田,过着香香甜甜的日子。吃油糕,也是家庭幸福的表现,一家人扶老携幼,围着油糕摊,吃着香甜酥软的油糕,很知足。油糕,曾是一代人儿时的奢望,更是他们抹不掉的记忆。小小的油糕不仅见证了生活的味道,乡村的变迁,也折射出了民风的淳朴、儿孙的孝心和人们舌尖上的幸福。
“无论啥年代,做生意要讲诚信,不能挣黑心钱。现在有些商贩在胡麻油里掺假,我从不干那些缺德事,我的胡麻油最远卖到新疆、敦煌,好多都是回头客,吃点亏没什么,坑人害人的事不能做。”殷开荣说,凭良心挣钱,虽然忙碌,但心里踏实,当别人夸我榨的油香时,我心里也香喷喷的。交谈中,他朴实的话语不时打动着我。他说,“好日子是一天天攒起来的,子女们都成家立业了,我也不拖累他们,趁现在还能干得动,多攒点钱,哪天干不动了,就安安心心和老伴在家养老。”这或许是他做人的道理。
像殷开荣一样,在高台县宣化镇,还有好多老人虽然没有“小作坊”,但他们靠“一片田”、“小菜园”、“小果园”和“小家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惬意地过着充满乐趣而又安逸的生活。
通讯员 张玉峰 银万伟
- 2022-11-11西和:“订单辣椒”映红群众好日子
- 2022-10-25宕昌木耳乡:药材鼓起钱袋子 农民过上好日子
- 2022-09-20【丰收甘肃】高台合黎镇:辣椒丰收“新”盛景 映红农民好日子
- 2022-09-16高台合黎镇:辣椒喜丰收映红农民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