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报甘头条 | 喜报!我国第三代穿越乌鞘岭隧道全线贯通
原标题:人报甘头条 | 喜报!我国第三代穿越乌鞘岭隧道全线贯通
11月6日10时16分,历时1226天建设,新建兰张三四线铁路兰武段新乌鞘岭隧道全断面胜利贯通。
新乌鞘岭隧道是兰张三四线铁路的控制性工程,位于兰武二线既有乌鞘岭特长隧道东侧,双隧基本呈并行之势,全长17.125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是全线最长的特长隧道,是我国第三代穿越乌鞘岭的隧道,也是我国第一座利用既有斜井施工并利用既有线通风的隧道。
乌鞘岭地处祁连山脉北支冷龙岭的东南端,位于黄土、青藏、内蒙古三大高原交会地带,是内地进入河西走廊的门户和咽喉、古丝绸之路的天然关隘和军事要冲,平均海拔3000米、主峰海拔3562米,年均气温零下2.2℃,全年冬期施工时间长达7个月,高寒缺氧、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地质与水文条件复杂,施工难度相当大,有“中国地质博物馆”之称。
中国铁建首席专家、全国勘察设计大师李国良说:“新乌鞘岭隧道设计中通过采取调整仰拱曲率、加大预留变形量、径向注浆、双层支护、机械化施工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隧道变形,由于变形造成需要拆换处理的段落控制在1%以内,设计非常成功。”
新乌鞘岭隧道穿越四大区域性大断层,最大埋深940米,存在突泥、涌水、岩爆的风险。项目建设者们克服地质结构极度复杂、安全风险高、施工难度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等诸多压力,提前完成了隧道贯通任务。
为应对项目所在地的高寒气候和冬季施工要求,中铁三局、中铁十五局参建团队在兰州工程建设指挥部的带领下,精心策划、周密部署,对拌和站、钢构件加工厂生产区均实施全封闭管理,采取地面敷设供暖管线等有效方法,确保冬施期间料仓温度达10摄氏度以上,混凝土出机温度达15摄氏度以上。两家施工单位分别成立专家组,开展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技术攻关,优化开挖工法,确保大变形段“一次成洞,一次成形”,成功破解了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的施工难题。
新乌鞘岭隧道距离既有兰武二线隧道距离较近,既有斜井通风距离长、斜井断面小、大直径风筒布设空间受限、隧道弯道多、风量损失大、常规通风方案无法满足通风需要。兰州工程建设指挥部指导两家施工单位在反复推理演算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实战演练,成功攻克了“利用既有线隧道作为供风通道”的技术难题。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兰州工程建设指挥部大力推行智慧工地建设,通过深化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技术创新建立项目生产指挥中心,在安全质量管理上实现隧道掌子面重点区域和关键工序高风险点管控智能化、可视化、动态化,极大提升了项目质量、安全、进度、环保、物资设备等综合管理水平。参建单位坚持“自动化控制、机械化减人、保安全、提工效”理念,引进全套隧道施工机械化工装设备,极大降低工人劳动强度与患病风险,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有效避免了钻爆法开挖对软弱围岩的扰动,降低了施工安全风险,确保了工程质量和安全。
新乌鞘岭隧道地处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地。为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及饮用水源,各参建单位对施工便道两侧、隧道洞口裸露区域全部进行了绿化;生活区、拌和站建立了雨污分离系统;拌和站安装“废水废渣分离回收绿色施工系统”,对生产混凝土产生的废水废渣进行处理;在隧道洞口建立污水处理站,采用沉沙+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工艺,处理过的水达到I级A标准,再用于掌子面施工、道路洒水降尘及绿化;洞内斜井下游设置三级沉淀池,沉淀后的清水用于掌子面施工,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在祁连山保护区内实现生产生活排水“零污染、零排放”。
兰张三四线铁路贯通古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河西走廊,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十二五”“十三五”铁路发展规划的重大项目。全线贯通后,将成为兰州至新疆方向继兰新高铁之后的第二条高铁通道,有助于加强陆桥通道与京兰通道的连接、完善甘肃省西部地区高速铁路网布局、促进甘肃省河西走廊快速客运通道的形成。建成投入运营后,兰州至张掖间将实现3小时之内通达,这对于完善我国高速铁路网布局、助力西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图片为工程建设现场,天祝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周昳轩、刘剑、孔庆燕、李元学摄影报道。
- 2022-11-06甘肃兰州建设生态廊道——黄河之滨别样美
- 2022-11-06易地搬迁、生态保护双赢——黄花滩的脱贫致富路
- 2022-11-06【陇上齐心 战疫必胜】救治危重患者 他们是“幕后英雄”
- 2022-11-06全省公安机关网安部门侦办涉养老诈骗案件8起 涉案资金78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