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时光】甘肃:建功农业现代化新征程 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本网记者 何星丑
又是一个丰收的秋天。
广袤的陇原大地上,一处处丰收景象印入眼帘,令人神往。
1000年前,白居易为辛苦刈麦的农人发出呐喊:“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如果来到当下的陇原大地,他一定会由衷慨叹:颗粒尽归仓,农田好“丰”光!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农业农村部门苦干实干,奋勇拼搏,农业农村工作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奋力开创陇原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2012年至2021年,甘肃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00万亩左右,2021年达到4015.13万亩,今年可达到4039万亩;粮食单产由2012年的266.69公斤提高到306.5公斤,增幅达到15%。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甘肃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康军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甘肃时刻牢记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从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力度、积极落实粮食播种面积、强化技术装备支撑、扎实推进撂荒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发力,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充分发挥了“三农”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
从“只会种地”到“智慧种地” 农机推动种地方式改变
千百年来,黄土地上活跃的一直是“会种地”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 如今,高质量发展的甘肃省正催生着“智慧种地”的农业机械化大发展,机械化、智能化成为当今黄土地上的主旋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大力推进农机信息化建设,引领农业全链条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发展,全力争创高端智能农机推广应用先导区。
在庆阳市甘肃中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立平向记者介绍,电子地图显示,公司今年在合水县境内种下100多亩青贮玉米、20余亩小麦和40余亩小杂粮。“虽然我们承包的地块很零散,山地、平原都有,但是依靠农业机械耕地、覆膜、种植、管理、收割、存贮等,真的是省时省力。”中丰农业这类农业企业充分享受到了农业机械化带来的便利,今年的二十几亩小麦不到两小时就收完了,100多亩青贮玉米几天就收完并粉碎好,运回仓库存贮了。
庆阳市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全市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7.71%,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2.85%。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推进,全市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用科技提产量、获效益。春耕时节,安装了北斗导航直线辅助驾驶系统等新技术的复式精量播种机穿梭田间,不但速度快、效率高,而且株距、行距均匀、苗量精准。机手们更看重它抢抓农时的能力。“现在种地可比过去轻松多了,这机器24小时不眠不休,黑天它也照样干!”
夏管时期,一架架植保无人机代替了过去种植户身上背着的小药箱,盘旋地头,在田间唱起了“独角戏”。“这玩意别看轻,一次驮个100多斤药剂不在话下,而且肥料和防虫、防病的药剂能一起带着。人药分离作业,我们也不用像过去那样担心伤身体了。”一位农民说。
秋收时节,合作社田野里更是各种机械轮番上场:收割机、打捆机、深翻旋耕机、联合整地机……短短几天,金灿灿的粮食应收尽收,肥沃的土地平平整整等待着第二年的播种。
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宏翔霖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机库里,覆盖耕种管收的各类大中小型农机具一应俱全。据合作社负责人豆建平说,为解决当地农村劳动力短缺、土地无人耕种、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合作社购置了适宜多种地形地块的新型农机,为当地群众增收、增产、就业探索新出路。“我们合作社采购的大型收割机一天很轻松就能收割300多亩,普通收割机一天最多能收100多亩。凭借先进的农机技术,现在多种国产农机可实现智能化、精准化操作,以玉米播种、青贮类机械为例,精度极高,生产效率更高,作物产量更有保障。”豆建平说。
如今,庆阳市农机助农已由原来单一的农田作业发展为农机销售、维修和配件供应,农业运输,农机培训,跨区作业,农产品初加工,中草药生产,林果蔬菜生产,牧草生产,“331+”养殖业等多个方面。各农机合作社通过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GPS、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创新,使用无人机对主要农作物进行耕种收和“一喷三防”作业服务,使用GPS进行社会化服务的指标测量,对所有深松作业机组全部安装了远程监测仪。在农资采购、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加强数据信息采集和数据共享,开展订单服务和订单作业,解决市场、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等不同主体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庆阳市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提高了农业机械使用率,提升了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解决了农机户分散经营、效率低下等问题,破解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实现了“你去打工,我来种地”的双赢效果。伴随“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2021年,全市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11.27亿元。农机合作社蓬勃发展,在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实施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组织农民、服务农民、带领农民致富的中坚力量。
从小农户到大规模 坚持走寒旱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甘肃农业禀赋是寒旱,优势在特色。
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甘肃着力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通过设施化、机械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挖掘高寒干旱气候条件下农业发展潜力,形成了黄土高原区旱作高效农业、河西走廊戈壁节水生态农业、黄河上游特色种养业和陇东南山地特色农业,设施蔬菜、优质苹果、优质马铃薯等特色产业渐成规模。
海拔1800多米,年均降水量仅300毫米,甘肃省定西市鲁家沟镇将台村的1100亩山旱梯田,去年马铃薯亩产却高达2700公斤。“这些旱田都实现了自压滴灌水肥一体化,水肥减半,产量却能翻番。”当地农技中心负责人介绍,水肥一体化滴灌一亩地相比以前的漫灌方式节水40%以上。
近年来,甘肃建成千万亩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为关键的旱作农业技术1500万亩、以膜下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技术1000万亩,马铃薯、玉米等亩产分别提高了约500公斤和100多公斤,粮食产量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甘肃也由粮食产销平衡省转变为净调出省。同时,甘肃建成了全国重要的杂交玉米制种和马铃薯良繁基地,提供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大田玉米用种,每年外调马铃薯原原种超过6亿粒。
发展寒旱农业,为农民打开了增收新渠道。目前,河西走廊已发展36万亩戈壁设施蔬菜,相当于新增150万亩一般耕地的产能。民勤县地处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之间,过去种啥啥不行。如今,走进蔡旗镇高庙村日光温室示范园,茄子油亮,辣椒青翠。村民周永振经营的温室辣椒,今年1月上市后已采摘销售8000多公斤。“这半年下来净赚3万多元。”甘肃省目前已发展高原夏菜和设施蔬菜近1000万亩,今年上半年全产业链产值510亿元。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梁仲科介绍,力争到明年,农民通过现代寒旱特色农业获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9年的7731元增加到1万元以上。
记者从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这十年,甘肃省坚持走寒旱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实行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长制,确定9个细分产业链14户链主企业,构建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实施方案、一套扶持政策、一套专家团队、一套考核体系的“五个一”机制,常态化抓点示范,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加速向特色产业集聚。全省蔬菜种植面积955万亩,产量287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850亿元;苹果种植面积664万亩,产量68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453亿元;马铃暮种植面积1020万亩,产量148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280亿元。
在高寒阴湿区,建成以当归、党参,黄芪为主的道地中药材基地480万亩;在北纬35°黄金带上,建成优质苹果基地660万亩;依托高原光照充足、冷凉干燥的气候优势,发展高原夏菜和设施蔬菜近1000万亩,其中戈壁设施蔬菜36万亩。充分发挥苜蓿、玉米秸秆和天然优质草场等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形成了2500万只肉羊、500万头肉牛的优质草食畜产业带,规模经营水平引领全国。
从深挖潜力到因地制宜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开新局
“饲用玉米种植—秸秆加工利用—肉牛养殖—有机肥加工利用—绿色果蔬种植”“畜禽养殖—有机肥还田—粮果菜种植”“畜—沼—果”……在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市着力抓“粮改饲”,打造出了一条“农牧结合 种养循环 绿色发展”的现代农业新路子。
平凉是我省草食畜牧业、果品、蔬菜的重要产区,农业生产条件良好,产业特色鲜明,具有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独特优势。2021年10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复函省农业农村厅,同意平凉市开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市建设试点,试点期为3年。
平凉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于灵才介绍,“我们将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实现农业结构更加优化、优势特色产业链条更加完备、农业生态与资源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重大进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大幅提升的目标,全面形成资源节约高效、投入减量增效、废弃物循环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体系。”各县(市、区)结合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制定方案、细化目标、强化保障,试点各项工作已迅速启动实施。
漳河是流经漳县最长的主要河流,漳河两岸海拔相对较低,土地肥沃,适合种植高原有机蔬菜。沿漳河而下,一路来到三岔镇绿古园蔬菜种植基地,基地内蔬菜大棚随地势起伏、蔚为壮观。蔬菜大棚内,甜黄瓜、芦笋、辣椒等即将成熟,务工群众忙着采摘。
“最近几年,村民们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很高,我们也积极帮助菜农协调解决蔬菜种植过程中的水、路、沟、渠和种子、肥料等问题,让群众真正实现靠土地增收致富。”三岔镇副镇长蔡树科说。
辛会军是天水市秦州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早在2016年他就在牡丹镇马家川流转了270亩土地,注册成立合作社,投资400多万元建了280座钢架大棚种植各类蔬菜。“去年几茬蔬菜收入200万元,今年预计收入220万元。”说起收入,辛会军乐呵呵地说,“土地承载着希望和梦想,我的目标就是种好菜,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的绿色蔬菜。”
据了解,近年来,马家川设施蔬菜园区通过网络销售、专卖店销售、农超对接、客户对接等多种渠道及线上交易、线下配送的方式,把新鲜、绿色、环保、无公害的蔬菜送进千家万户。去年,园区蔬菜产量4000吨,收入1200余万元。
“牡丹镇立足蔬菜种植基础和优势,打造蔬菜绿色生态发展新模式,形成了冷藏加工贮运、现代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链条,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菜篮子’,为提振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牡丹镇镇长贺小东告诉记者,下一步,镇上将牢固树立“产业兴农、产业富民”理念,加大技术培训,拓宽销售渠道,延链强链补链,力争实现“南扩北延,蔬菜铺川”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次核心区创建目标,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牢记使命,砥砺奋进。2500万陇原儿女正脚踏实地的把振兴发展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全景壮美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 2022-10-27【陇上齐心 战疫必胜】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筑牢疫情防线 保障项目交易
- 2022-10-27张掖市文旅系统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2022-10-27甘肃省科技厅出台《措施》 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 2022-10-27张掖盘道山皇城抽水蓄能项目集中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