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玉门赤金镇:乡村蝶变展新颜

22-10-27 16:47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魏湘

新建的复式小楼

  十载奋进路,风起再扬帆。党的十八大以来,玉门市赤金镇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创新实干、勇毅前行,办成了一些实事,收获了一批荣誉,“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顺利开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彰显了赤金特色,昭示了赤金未来。

  近年来,赤金镇完成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及有机韭菜认证,获得“中国韭菜之乡”誉名,连续2年被评为“全国两会会议期间蔬菜保供突出贡献单位”;“铁人故里”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赤金镇被评为省级卫生乡镇。全镇农业总产值由2016年的1.34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23亿元;农业增加值由2016年的0.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1.47万元增长至2021年的2.47万元;2021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30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0.4%,招商引资1.5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0%。

  谱写富民产业新篇

  走进赤金镇韭菜种植大棚里,肥厚翠绿的韭菜挺立在沙土中,菜农们手起铲落,转眼间一株株韭菜被整齐收割,扎成均匀的小捆,摆放一旁等待装车运输。

  “今天差不多收割了将近5000斤,一斤卖1.6元,一茬就能收入8000多元。”东湖村菜农王宝军笑意盈盈地说,“早几年,我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自己种的6个温室全部清茬换根,栽植了穴植韭菜。采用新技术栽植的韭菜整齐粗壮,株距均匀,易割易捆,产量也较传统密植韭菜高。一年能割3至4茬,一亩地能产5吨左右,除去地租、人工等成本,一亩地纯利润能有个2万元,我的‘钱袋子’也越鼓了。”

  十年前,老王的温室全部栽种的是传统密植韭菜,根茎瘦弱,抗病虫害能力差,韭菜品质不高、品相不好,卖不上好的价钱,一年一亩地纯收入在1万元左右。和现在一比较,10年间,采用了新的栽植技术,品相提高了,收入也翻了倍。

  “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几千元,增加到去年的2.47万元。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东湖村党支部书记宋刚说。

  谈的是变化,看的是发展。

  富民产业的持续做大做强让赤金“脱胎换骨”。如今的赤金已形成了以韭菜产业为主,高效制种、设施养殖、劳务输转为辅,文化旅游为新增长极的“1+3+1”产业体系,现代农业加速发展、文旅优势加快释放……

赤金韭菜产业

  十年来,赤金镇全面推动韭菜产业提质增效、增收产业扩点增量,坚持改造初代棚,每年新建日光温室不少于300亩,累计建成日光温室7925座1.67万亩,韭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实施韭菜提质增效工程,花费3年时间,全镇95%的温室完成了改品换优,韭菜品相不断提升。建成、启用农残检测中心,规范市场交易,持续拓展销路,成功研发售卖韭黄、培根韭菜,规划建设韭花酱加工厂,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赤金韭菜供应2021年全国两会,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评为“2021年全国两会会议期间蔬菜保供突出贡献单位”。

  十年来,赤金镇聚力培育壮大高效制种、优质牧草、特色中药材等作为产业振兴的重点,构建了产业鲜明、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不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积极探索“土地流转+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规模化订单农业。截止2022年,全镇种植规模户达71户,规模化经营耕地面积达1.46万亩。全镇优势特色产业面积达4.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2.4%,致力于打造万亩现代制种生产基地和优质牧草、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高效农业已成为支撑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十年来,赤金镇强弱项、补短板,加快发展生猪、肉羊、肉牛、家禽特色产业,着力构建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体系。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8个,高标准现代化智能生态生猪养殖厂1座,全镇规模养殖户达81户,肉羊年饲养量达15万只,生猪饲养量达2万头,畜禽产品产量稳中有升。采取硬核措施,强化技能培训,十年来累计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3万余人,创劳务收入5.4亿元。擦亮红色底蕴,激发全域旅游新活力,新建铁人事迹陈列馆、铁人故居、童子泉水系、赤金客厅等场馆景观,“铁人故里”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年均接待参观团体和游客达到1.5万人次,文旅产业迸发新动能。

  绘就绿色发展底色

  走进赤金镇铁人新村,一排排以白色为主调的两层复式小楼美观气派,房前屋后绿树成荫,休闲亭阁点缀其间,一幅村在绿中,家在园中,人在乐中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去年,我听说政府要进行土坯房改造,补助力度还挺大的,我很心动,第一时间就交了押金,这不年底我就拿到了新房子的钥匙。今年已经装修好住进去了,你看我这家里多亮堂,想一想冬天再也不用架炉子了,我这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高兴。关键是还配套了专门的养殖小区,就在离我们房子不远的地方,政府想的周到的很。”今年,刚搬迁入住村里小二楼的张生武对村里翻天覆地变化感慨万千,也对如今幸福生活赞不绝口。

  “这几年,村里开展道路硬化、房屋美化、村庄绿化、水体净化,土泥路变成了风景路,蚊蝇乱飞的垃圾场变成了花园和景观湖,从土坯房搬到了现在的小二楼,补上基础设施短板,曾经脏乱差的村子成了热门打卡地。”赤金镇铁人村党支部书记毕林兵说。

  这场乡村建设,起跑就是冲刺。

  赤金镇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根植于乡村建设中,持之以恒抓整治、美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十年来,赤金镇坚持全域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按照“五清五改五化”和“三沿一部”整治要求,实施风貌改造600余户,全面清理农村陈年垃圾和现产垃圾5.4万余方,及时清理非正规垃圾堆放点,配备压缩垃圾车,垃圾斗、垃圾箱,32个村民小组保洁员达到了全覆盖。探索建立了一系列管长远、分时段、分区域的环境整治工作机制,坚持周五月末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先后完成8个村清洁村庄建设,镇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赤金镇被评为省级卫生乡镇。

  十年来,赤金镇认真贯彻落实“三大革命”“六大行动”部署要求,持续加大新、改建卫生公厕、卫生户厕力度,建成污水处理站5座,全镇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进一步提高。大力实施“土坯房改造”,按照“繁荣集镇、收缩边缘”的总体思路,拆除腾退农房120户,新建东湖村土坯房36户,铁人新村一期、二期高标准住宅234户,集镇幸福里小区112户,同步配套农机具摆放区、水电暖污等基础设施,群众生活居住环境大为改善。

  十年来,赤金镇统筹推进造林绿化、水生态综合治理,抓住春季植树造林有利契机,以退耕还林补栽补植、农田防护林、绿色通道和村镇绿化为重点,年均义务植树不少于500亩,建设“边缘绿洲”,森林覆盖率逐步提升。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秸秆“四化”转化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疏通河道32公里,生态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新建的敬老院

  群众幸福指数提升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这是所有老年人期待的晚年生活。一大早,远远就听到赤金镇敬老院里传来阵阵欢笑声,循着笑声望去,诺大的院子里,环境整洁宜人。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下象棋、斗地主,健身器械上三三两两的老人扭扭腰、伸伸腿,一边锻炼一边聊天……歌声、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整个院子里洋溢着祥和与温馨。

  68岁的刘兵已经在敬老院里住了好多年了。“以前镇上旧的敬老院设施不太好,前几年政府重新选址,新建了敬老院,我和老人们就搬到了这里,这里真好,衣食住行都得到了更好的照护,比过去好的多了,我现在的日子真幸福。”特困供养老人刘兵激动的说着。

  “敬老院里现在住着16个老人,有2个护理员,我们坚持每周为老人们洗一次衣服、床单和被罩,对于生活不能自理和比较好动的老人,换洗的次数还会增多。护工们也会定期帮老人们剪指甲、理发、泡脚、洗澡,对老人进行例行诊疗检查,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为他们提供健康保健服务。”敬老院院长魏玉霞说。

  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等民生实事的做实做细,温暖着全镇群众的心坎。非凡十年,千家万户的“小幸福”开花结果,民生成为了赤金最温暖的底色。

  十年来,赤金镇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及时发放各类涉农惠农资金,积极承接办理民政、计生、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事项,办结率达100%。实施中心敬老院、东湖村、光明村党群服务中心、全民健身广场、营田村大桥、供水管网改造、集镇供暖改造等一批深入人心的惠民实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低保、五保、大病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始终坚持党建促脱贫攻坚不动摇,全面落实镇党委主体责任,压实包挂干部帮扶责任,扎实推进“3+1”冲刺清零、“5+1”专项提升行动,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不断增强,全镇293户77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同全国一道步入小康社会。

  时光的年轮刻下奋斗的足迹,历史的巨手翻开梦想的新篇。一串串数据勾勒出赤金加速发展的脉络,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生动地讲述着这里的变迁,铁人故乡儿女乘势而上、砥砺前行,干出了新天地、拼出了新境界、闯出了新路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镇上下将只争朝夕、笃行不怠,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而不懈奋斗,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通讯员 韩璇 陶智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