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兰州大学宝藏老师勤修“绝技”:寓教于乐启蒙“冷门课程”
图为兰州大学师生的扎染作品。(资料图) 兰州大学供图
中新网兰州10月11日电 (刘世中 张力文 孔子俊)布艺扎染、制作标本、电路焊接、冷门语言……兰州大学有一群“宝藏老师”,勤修“绝技”寓教于乐,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冷门课程”。
扎染老师:秀手染千帆 启蒙非遗课
“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通过教学方式,让青年一代更多、更好地了解扎染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增加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该校艺术学院老师马若琼至今制作扎染20年。
“扎染的工艺较为简单且容易学习。”马若琼说,扎染主要过程分为结扎和染色两个部分。总体来说,就是通过线、绳、或纱等一些工具,对这些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步骤,再进行染色。
在马若琼看来,扎染最大的艺术特色便是“千人千面”。每一位艺术家在制作时,对扎染的结果并不知晓,有时和预想的结果不尽相同。扎染的随机性较强,它留有遐想空间较多,这也是扎染的魅力所在。
马若琼平时也会把扎染的布料做成艺术品、生活日用品,作为扎染技术的一种传播方式。
图为兰州大学师生的标本作品。(资料图) 兰州大学供图
标本老师:还原本真 鼓励学子大胆创意
“做标本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尽量保持物种的生态学跟形态学的一些信息原真性,遵循物种的生态特征和形态特征,尽可能保留它的生物信息。”该校生态学院老师张立勋在指导学生制作标本时经常提到这句话。
张立勋说,近几年,尤其是“90后”“00后”,他们做标本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有时会把标本做出一些大胆创意。有的学生把鸽子做成不同的形态,还有的做兔子标本时,给兔子化妆、美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多才多艺了”。
对张立勋来说,从开始的标本管理到标本制作,再到现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个研究过程十分丰富,让他受益匪浅。他希望,未来自己能完成更多可供科研教学的标本。
突厥语老师:“冷门语言”趣味颠倒寓教于乐
“虽然我们有一部分学者研究古突厥语,但是结合历史进行研究的学者寥寥无几,所以说这是一种新史料的挖掘。”历史文化学院老师白玉冬说。
白玉冬称,突厥语在元音的发音和组合上同汉语存在着很多差异。同时在语序上也与汉语存在着差异——动词置于句尾,例如:汉语表达“我吃饭”,在突厥语中表示为“我饭吃”。
在研究和学习突厥语的过程中,白玉冬也将自己所学推广到了教学中。但由于突厥语本身学习难度较高,故只针对研究生开设了一门“敦煌西域民族历史语言文献”课程。
白玉冬说,希望上述课程能对古突厥语学习的同学提供帮助,同时通过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而拓宽他们阅读文献的途径,“为之后的学习、科研打下坚实基础。”(完)
- 2022-10-12【甘快看】“最美基层民警”刘汉朝:把“警务包”变成服务群众的“百宝箱”
- 2022-10-12苦点累点不算什么——记兰州市草场街街道大砂坪社区驻守干部翁承荣
- 2022-10-12於若飞: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 2022-10-12【二十大代表风采】於若飞:用专业救援撑起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