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甘肃兰州国际科技合作:在“走出去”“引进来”中实现共赢

22-09-30 08:52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编辑:陈汐

  原标题:甘肃兰州国际科技合作:在“走出去”“引进来”中实现共赢

  发展中国家学员参观荒漠大型光伏电站(资料图片)

  兰州交大与俄罗斯奔萨国立大学共建的“中俄先进智能交通技术联合实验室”(资料图片)

  自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省、我市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甘肃最大机遇在于“一带一路”的重要指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响应并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从政策供给、平台建设、国际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大力推动全省、全市科技领域多层次、多渠道地对外合作交流,持续提升“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能力和水平,为省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科技力量。今年,《甘肃省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又对“深化科技创新开放合作”进行了专章部署,为凝聚实施强科技行动的奋进力量,抓好“十四五”期间“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技术产品从“输入”走向“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倡议为开放发展赋予了重大历史机遇。2017年,省科技厅出题,征询面对巨大的机遇与挑战,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能够做什么?我说:我所虽属地方科研院所,但作为我国最早专业从事太阳能等自然能源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机构,有着自己的优势,几十年来已为五大洲培训了2300余名学员,所采用的方式适宜技术的交流与推进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希望发挥我们的作用,把产品‘带出去’!”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剑平介绍,所里2017年承担了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民用化技术产品在南亚‘一带一路’重点国家示范和转移转化”,该项目让该所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在极度缺电的巴基斯坦和尼泊尔两国得到了示范应用,建成了年产10000套的太阳能民用产品中试示范线和50兆瓦产能自动化高效光伏组件中试示范线。

  另一方面,国际合作推动了该所技术向国际化、工程化和产品化转型。通过该项目,该所完成了巴、尼两国农研理事会、部分省区,以及兰州新区、榆中等县区共20个技术产品应用示范点建设,应用示范与推广一体式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移动电源、太阳能水泵、高效光伏组件等新型技术产品,技术合同交易额累计1027.09万元。其中,太阳能移动电源技术产品成功出口美国,推广合同金额6.57万美元。

  1978年成立的甘肃自然能源所,起步于国际科技合作,是中国南南合作网的主要创始成员单位,早期得到了联合国开发署的援建。20世纪90年代初,该所已从依靠外援转向技术走出国门。周剑平说,借助国际合作基地,所里建立起甘肃省和兰州市面向全球的技术与成果转化渠道,通过在榆中等地实施的光伏扶贫项目,又将先进技术产品回馈于省市经济建设。

  “围绕我省科技现状和发展需求,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以科技计划项目为支撑,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省科技厅国际合作处处长吴志强说,2016年以来,我省已争取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和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8项,科技部例会交流项目4项、科技部常规性科技援助项目4项,获批经费3648万元。省级科技计划布局国际合作项目126项、经费1.04亿元,项目覆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国别37个。我省在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领域积极与南亚、中西亚、中东欧国家开展合作,同时联合保加利亚、吉尔吉斯斯坦、匈牙利、瑞典等国家开展了藜麦种质资源选育、气体电子倍增器等领域的技术合作与研发。

  与“一带一路”国家联建合作平台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中科院近物所国际反质子与离子大科学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2020年科技部评估中获优秀,按照《甘肃省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政策,均获300万元奖补。

  “甘肃种草养畜历史悠久,2000多年前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带回了紫花苜蓿。”九三学社甘肃省副主委、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侯扶江说,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在任继周和南志标两位院士的带领下,20世纪80年代已开展相关国际合作,最主要的是澳大利亚援助项目,投入上千万元做草地农业,即以一小部分耕地种草,开展草田轮作。“现在提出农药和化肥‘双减’,其实这在30多年前就已在尝试了。”经过多年实践,目前我省种草面积仅次于内蒙古,而“牧草之王”紫花苜蓿在我省的种植面积和干草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支撑了全国奶业的发展。

  在国家级平台“草地农业生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和省级平台的基础上,侯扶江教授团队与美国、阿根廷、芬兰、澳大利亚、英国、日本、泰国、哈萨克斯坦、意大利、新西兰等16个国家的专家团队合作,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河西走廊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栽培草地高效管理与利用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在南志标院士的指导下,执行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科技部“一带一路”对发展中国家科技援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和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等12个项目。

  据了解,结合全省合作领域和产业基础,全省共布局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8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4家、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9家,其中两家“111”基地进入了“2.0”计划;先后认定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0家,省级引才引智基地10家。全市已建成市级以上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示范单位)28个,与德、以、俄、巴、尼等“一带一路”国家建立了长效合作关系,在破解制约瓶颈技术难题的同时,推动了研究团队建设。

  省科技厅国际合作处副处长于彩虹告诉记者,我省与“一带一路”国家名校和科研机构联建的合作平台,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其中,兰大与巴基斯坦共建的“中巴生态农业和生物质能技术研发联合实验室”,有效解决了巴基斯坦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活用能难题。兰州交大与俄罗斯奔萨国立大学共建的“中俄先进智能交通技术联合实验室”,解决了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铁路互联互通运营需求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兰州理工大学与白俄罗斯巴尼捷科国家科技园共建“中白金属表面工程技术中心”,引进白俄罗斯先进喷涂技术,提升了酒钢公司设备升级改造能力。

  加深区域合作 推动企业创新

  近年来,市科技局着眼重大技术需求和特色产业,组织各类开发区、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充分利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科博会等国家、省、市的交流平台,宣传兰州、推介项目和优势产业,吸引优秀外国人才来兰开展产学研合作。

  甘肃海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紧盯国内市场,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知名农业及环保生态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成功引入以色列精准农业开发平台,在西北地区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并率先在国内进行了全自动多通道施肥控制单元的试用和推广。该公司承担了甘肃省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项目、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兰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成功获得“科技小巨人”称号,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甘肃爽口源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借鉴荷兰百合(观赏性百合)育种方面的先进经验,攻克了兰州百合主产区优质种球工厂化问题,填补了兰州百合脱毒种球工厂化繁殖的空白,相关技术提升了兰州百合单产经济价值,将亩均利润7550元提升为1.35万元,扩大了兰州百合的市场前景。

  在加大和深化区域交流合作中,我市2019年在美建立了兰州科技创新(硅谷)工作站和北美兰州籍、甘肃籍专家库,后与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合会签订了筹建兰州科技创新(莫斯科)工作站备忘录。我市邀请俄罗斯专家、企业参加兰州科技成果博览会,组织开展了“俄罗斯企业兰州行活动”,成功举办“中俄等离子技术应用研讨会”,项目支持完成了“冬小麦种质资源和新技术引进及种质创新”活动。我市还积极与其他国家推进成果交流合作,自2016年起,累计有包括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在内的46个境外国家和地区代表团参加了兰州科技成果博览会,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

  总策划:刘立山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燕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