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用艺术讲述甘肃故事 延续陇原历史文脉 甘肃省陇剧院一路前行

22-09-29 11:13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编辑:刘姗

  原标题:用艺术讲述甘肃故事

  延续陇原历史文脉,甘肃省陇剧院一路前行

  大型原创陇剧《大禹治水》剧照。

  陇剧《官鹅情歌》,青年演员挑大梁。

  陇剧开山之作《枫洛池》剧照。

  九曲黄河在甘肃境内蜿蜒而行,不仅哺育了勤劳质朴的黄河儿女,也留下许多广为人知的传说。由甘肃省陇剧院全新创排的大型原创陇剧《大禹治水》,正是甘肃文艺工作者挖掘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陇剧《大禹治水》自2021年首演以来,赢得无数掌声与赞誉,尤其是今年七月在山东济南举办的2022年首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上一炮打响,赢得“陇剧曙光”之美誉,有专家评价:这部剧目把大禹治水的源头积石山和大禹文化相融合,以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和独具风格的陇剧表现形式,展现了古老黄河文化和伟大黄河精神,是甘肃戏剧舞台上的又一力作。

  讲好黄河故事 延续陇原历史文脉

  作为甘肃独有的地方戏曲艺术,被誉为“陇上奇葩”的陇剧,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以《官鹅情歌》为代表的“陇剧三部曲”陆续出炉,先后斩获“五个一工程”奖等重量级大奖,让陇剧再攀艺术高峰。《官鹅情歌》更是让故事发生地——甘肃陇南官鹅沟声名鹊起,更是成为文化艺术助力脱贫攻坚的经典实例。

  2022年7月,陇剧《大禹治水》应邀亮相首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让“黄河故事”在陇剧艺术的包装下,以独有的声腔韵味和表演艺术特色,赢得了戏曲专家和观众的喜爱。观摩此次演出的甘肃戏剧专家王亨、朱衡、严森林感叹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老百姓的掌声是对这台戏最大的褒奖。十年前,“陇剧三部曲”创造了陇剧艺术的高光时刻,如今《大禹治水》再次让陇剧人扬眉吐气。

  剧目的成功,印证的是甘肃省陇剧院在弘扬和传承陇剧艺术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不懈努力和执着追求。作为陇上唯一传统地方戏曲艺术的传播者,甘肃省陇剧院院长王存深知,必须创作一批、移植一批、复排一批有影响力的精品剧目。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用艺术精品讲好‘黄河故事’,讲好‘甘肃故事’,这是甘肃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2018年,新任甘肃陇剧院院长的王存,与新时代陇剧人并肩前行。2021年初,在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的大力支持下,甘肃省陇剧院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启动了《大禹治水》的创排工作。为了寻找素材和灵感,主创人员研究查阅有关黄河文献典籍,几度赴临夏多处古遗址实地采风,特别邀请著名编剧薛龙彪创作剧本,随后经过多轮次的研讨,广泛听取省内外戏剧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数易其稿,最终,《大禹治水》于2021年10月搬上省城舞台。

  年轻人挑大梁培养建设三级人才梯队

  戏曲的传承,人才培养是关键。近年来,本着传承陇剧艺术、培养陇剧人才的初衷,除了大型原创剧目《大禹治水》,甘肃省陇剧院移植复排经典剧目《假婿乘龙》《望子成龙》等,不断给年轻演员提供锻炼和成长的舞台。

  2021年,陇剧《官鹅情歌》入选文旅部“百年百部”传统精品复排计划,甘肃省陇剧院大胆起用年轻演员赵丹、谭强挑大梁复排青春版《官鹅情歌》。众所周知,这部剧目对于陇剧来说,是“天花板”级别的存在,这也让赵丹和谭强倍感压力。回忆起当时排练演出的情景,赵丹说:“院里给了我们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不仅丰富了舞台经验,对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也非常明显,而且在舞台上变得更自信了。”

  “陇剧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陇剧艺术的传承,是陇剧人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王存告诉记者,“除了不断推出剧目,我们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将40多位中青年演职人员送出去培训,同时从社会上招考人员补充新鲜血液。新创陇剧《大禹治水》起用了优秀中青年演员邵炳德领衔主演,三名陇剧梅花奖得主雷通霞、窦凤霞、佟红梅甘当绿叶配戏,这也展示了新时代陇剧人的胸襟和气魄。这部戏在排练之初还延续了‘师带徒’传统,配备年轻演员出演B角,在去年10月试演出时,直接让年轻演员登台接受观众检阅,既锻炼了队伍,也培养了后备人才。”

  为了全面提升陇剧人才的综合素质,甘肃省陇剧院先后和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兰州文理学院等省内多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从专业共建、师资共享、剧目共创、人才共育等方面加强合作、协同发展。2022年7月,中国戏曲学院招收首届陇剧班,甘肃省陇剧院作为中国戏曲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正式签约,为陇剧的传承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和人才基础。

  近年来,甘肃省陇剧院通过教育赋能文旅和加强院校合作的有益尝试,打造了一支以梅花奖得主为骨干力量,80后为中坚力量,90后和00后为新生代力量的“三级人才梯队”,有效缓解了陇剧人才断档现象。

  改造“一院一场” 让艺术家体面地创作

  2018年,新一届领导班子经过多方调研,大刀阔斧实施“一院一场”改造项目。在王存看来,“作为艺术工作者,不仅要在创作上站得住脚,而且要体面地去搞艺术创作。”

  该院艺委会主任贾延回忆说,“院里进行升级改造前,排练厅设备陈旧,地板鼓包翘起,很多部门更是合用一个办公室。”2019年7月,一个集演出、排练、展览、办公于一体,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多功能演出场所面世。“工作环境焕然一新,办公区域清晰划分,极大地调动了演职人员的工作热情。”

  在改造院场的同时,甘肃省陇剧院还利用百姓戏曲剧场前厅,打造了“小而精”的国家级非遗陇剧展览馆。泛黄的象牙笏板、陇剧独有的高髻燕尾头饰、乐器水梆子、陇剧开山之作《枫洛池》老剧本,以及200余幅陇剧发展各个时期的珍贵照片,清晰展示出陇剧诞生60年来发展的基本脉络,为广大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陇剧的新窗口。

  用陇剧艺术讲述甘肃故事,陇剧人永远在路上。国庆节后,甘肃省陇剧院将启动复排陇剧《敦煌》小剧场版,这也是陇剧人坚定文化自信、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机遇、助力构建敦煌文化新高地的新的艺术实践。同时,继《大禹治水》之后,“黄河文化三部曲”的第二部《大河东流》已完成剧本创作,该剧以抗战为题材,着力展示黄河儿女支援抗战、奔赴抗日前线的民族大义,生动诠释“羊皮筏子赛军舰”的故事。

  陇剧,上世纪五十年代享誉京华。新时期,这朵陇上艺术奇葩,在陇剧人辛勤浇灌下,必将更加艳丽芬芳。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平丽艳 夏苗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