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要闻

【甘快看·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我们这十年】追青逐绿共绘生态文明新画卷——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22-09-27 21:47 来源:新甘肃 编辑:高正武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文洁

  在省城兰州,艳阳高照的日子,漫步黄河之滨,湛蓝的天空映衬着洁白的云朵,滔滔黄河水一路向东奔腾,黄河沿岸草木欣然,水清岸绿引来水鸟蹁跹,马拉松公园各色花卉竞相绽放,美不胜收。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年来,甘肃鲜明提出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最大贡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来推动实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如今的甘肃,一幅山川秀美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也极大提高。

  甘南草原。常铭

  打响大气保卫战 铺展一片幸福蓝

  十年前,冬天的清晨常常被雾霾笼罩,PM2.5还是一个悬浮在空气里的陌生词语;十年后,蓝天从“奢侈品”变为“日常品”,PM2.5不再被人们频频提及,变得熟悉又陌生。

  如今,翻开兰州人的朋友圈,蓝天美景是必不可少的照片,繁星闪烁也开始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朋友圈里晒蓝天、晒星空,那是兰州人的自信和骄傲,更是一份通过不懈努力得来的幸福感。

  看得见的变化,生动体现了10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

  甘肃紧紧围绕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目标,大力实施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坚持方向不偏、力度不减、措施不软,持续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上下功夫,举全省之力向大气污染这个曾困扰着兰州人的“心肺之患”宣战。

  针对兰州大气污染的成因、特征及污染物发生的变化情况,我省重点从改善城市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入手,有针对性地制定目标方案,力争做到对症下药、协同治理,改善了城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出行结构,净化了市容环境。

  在兰州市强力治污的过程中,先后建立环境立法、工业减排等八大治污工程,推行减排、压煤、除尘等八项治污措施,先后实施210项重点工业治污项目,启动实施100家重点企业出城入园,全面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大气污染防治“兰州模式”全面开启,空气质量逐年改善。

  2013年兰州市优良天数比例仅52.3%,2021年提升到81.1%。特别是2020年,优良天数首次突破300天,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2%,比2013年提升32.9个百分点。PM10、PM2.5年均浓度分别由2013年的153微克/立方米、6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72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降幅分别为52.9%和52.2%。2013年兰州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67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限值0.91倍,2020年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了34微克/立方米,首次实现历史性达标,比2013年下降49.3%,比“十二五”末的2015年下降了34.6%。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限值标准,兰州市正式迈入细颗粒物浓度达标城市行列。城市年度排名稳定退出了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行列,铁腕治污为兰州市赢来了更多的蓝天,“兰州蓝”逐渐成为常态和城市发展的亮丽名片。

  碌曲县尕海乡尕秀村。

  2018年以来,我省组织开展了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柴油货车治理等4个标志性战役,以及禁止洋垃圾入境等3个专项行动,在国家2019年度、2020年度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均取得“优秀”等次。

  2021年以来,坚持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全面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等7个标志性战役,大力整治群众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快推动污染防治攻坚由“坚决打好”向“深入打好”转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改善。

  截至2021年底,累计完成1582.5万千瓦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整治“散乱污”企业1072家,完成清洁能源改造120余万户。

  完成45个地级和111个县级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划定203个乡镇“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8条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并达到“长治久清”等级,142个国家重点镇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达到90%以上。

  各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

  经过几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实践,既推动各地实施了一批重大生态环保工程,配套完善了环保基础设施,解决了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也改善了城乡人居生活环境,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群众的生态环境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碧水也是幸福……我省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并向纵深推进。

  黑河蜿蜒前行,穿越张掖市美丽的乡村。王建平

  立行立改见实效 全力推进环保督察整改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不折不扣抓好反馈问题整改。通过督察整改,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全省底线性任务已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有效落实,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省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2016年以来,中央对我省开展了两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截至目前,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62项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交办的1984件信访问题已全部办结。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51项问题已完成整改48项,交办的2643件信访问题已办结2635件,阶段性办结7件,办结率达到99.9%。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马莲河、泾河、葫芦河流域水污染问题后,庆阳市、平凉市、天水市认真剖析问题症结,严格落实“控源”“减污”“增容”等措施,深入开展涉水污染源排查整治,加快推进城区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和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水生态修复治理工程。2020年以来,马莲河、泾河、葫芦河流域国控、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年度考核目标,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城市污水直排问题后,我省全面实施污水处理厂运营达标突破行动,加大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投入力度。截至目前,全省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7.27%、96.17%,93座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中已有82座完成提标改造。“十三五”以来,全省共建设改造污水管网达5000多公里。

  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整治,明确停止一切不符合自然保护区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针对督察反馈的康县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瘦身”问题,陇南市组织对康县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评估论证,按照“应划尽划,应保尽保”的原则,对保护区重新进行了划定。调整后的保护区总面积9281.4公顷,是调整前的1.82倍,生态系统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

  大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与治理,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25座,在武威市、张掖市实施历史遗留无主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33个,累计投入资金5.915亿元,治理面积2193.4公顷。督察反馈指出甘南州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破坏问题后,对全州12家金矿采选企业进行全面核查,委托国家科研院所就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污染治理工作进行了会诊把脉,按照“一企一策”的要求全面科学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方案、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方案,并组织实施。加甘滩金矿完成覆土绿化面积3.88万平方米,铺设生态草毯3.49万平方米,基本消除了渣场周边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环境隐患;格萨尔金矿完成矿区恢复治理面积91.3公顷,完成11个采坑的恢复治理,昔日破坏的草原复绿“重生”。

  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作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延伸和补充,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17年8月起,我省对全省14个市(州)、兰州新区实施了两轮次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第二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开展过程中,我省始终坚持精准、科学、依法开展督察,正确处理好督察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不断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有效推动各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政策落地生根。

  祁连山下,山丹马场正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交响曲。王超

  祁连山生态整改 压实责任换来“绿色重生”

  巍巍祁连,绵延千里。五彩斑斓的林间流水潺潺,看似不远的山顶在夏天也有茫茫白雪。

  随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祁连山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超过1000只的岩羊种群、超过200只的白唇鹿种群、神秘的雪豹踪影频频被发现……

  祁连山是我国重要的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是河西走廊地区三大内陆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近年来,甘肃省坚决扛起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政治责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整治生态问题,将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和治理抓实、抓细、抓出成效。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肯定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

  经过几年的治理和保护,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成果得到巩固,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祁连山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祁连山重现了往日的宁静祥和。

  中央通报指出涉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211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其中祁连山保护区144宗矿业权通过注销式、扣除式、补偿式3种方式,实现全部退出并完成补偿工作,生态环境恢复状况良好,历史遗留无主矿点恢复治理工作全部完成。42座水电站全部完成分类处置,关停退出的水电站完成生态恢复治理,规范运营的水电站均安装相关监测系统和设施设备,实现在线监控和预警管理。25个旅游开发项目通过差别化整治,全部完成整改和生态环境修复。

  中科院一份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及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显示,祁连山整治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持续向好,草地面积明显增加,植被生长状况总体改善,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植被生产力均呈显著提升趋势。

  “十四五”期间,我省在祁连山地区涉及的5市11个县区设置地表水国控断面6个、地表水省控断面9个。截至2021年底,祁连山地区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为100%,所有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考核目标且均在Ⅱ类及以上。

  2016年以来,祁连山地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截至2021年末,祁连山地区PM2.5浓度均值为25微克/立方米,与2016年(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4%,达到国家二级标准;PM10浓度均值为62微克/立方米,与2016年(7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5%,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植被生长状况总体改善,明显改善区域占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增加37.5%。

  同2015年相比,2021年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指数变化(ΔNEI)值为5.203,生态环境保护状况明显变好。祁连山地区5市11县区2020年度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变化情况全部为稳定或变好。

  与此同时,祁连山生态环境常态化监管机制基本构建。

  我省积极推进形成及时发现、提前预警、源头查处、整改治理的测管协同机制,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系统整体保护思路,对自然生态状况变化情况进行系统监测评估,为生态保护决策提供依据。围绕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严格空间用途管控、强化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管、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加大资金投入7个方面23项指标,开展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工作。

  通过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全社会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环保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自然保护区人为扰动大幅减少,动物种群逐渐增多,一些多年难觅踪影的国家一、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时有出现,生态修复治理区草木葱茏,呈现出休养生息的良好景象。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已成为社会各界的高度共识。

  黄河高质量发展 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玛曲,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补给区。行走在玛曲大草原上,母亲河从巴颜喀拉山谷奔涌而出……放眼望去,青青草原,山花烂漫,清澈的黄河蜿蜒流淌。

  奔流不息的黄河如巨龙在甘肃“两进两出”,从省会兰州穿城而过。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期间,听取了甘肃省和兰州市开展黄河治理和保护情况介绍。他指出,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长久安澜,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近年来,甘肃立足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区和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战略定位,不断发力。

  甘肃秉持“不让一个排口污水横流,不让一条河流受到污染”的原则,2019年底在全国率先启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污染现状调查,完成黄河流域甘肃段4个水系36条重要干支流的7大类15小类入河排污口排查,排查河道约6000千米,基本摸清了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污染现状底数,为沿黄流域兄弟省份探索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全面完成沿黄河流域30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累计完成29台1081.5万千瓦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62座,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7%、94%。

  构建全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初步建立由105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87个水环境监测断面及2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1625个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和2052个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及85个噪声自动监测站组成的涉及水、气、土、声等环境管理要素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建立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完成“三线一单”划定,将黄河流域甘肃段划定513个环境管控单元。其中优先保护单元285个,重点管控单元171个,一般管控单元57个。

  建立完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进跨省流域生态补偿,与青海签署跨界水体监测信息共享协议,推进黄河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建设,落实省内补偿试点资金1500万元,与四川签订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协议。建立流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与相邻4省份签订《跨界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框架协议》,建立健全跨界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协调解决跨界流域水污染防治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甘肃省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6年达到Ⅱ类。2021年,甘肃省沿黄流域4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2.68%,高于沿黄省份平均水平。

  每天在河边散步,沿着黄河风情线跑上几公里,作为地道的兰州人,李亚男对母亲河的变化深有体会。

  “黄河水更干净了,成了水鸟栖息的乐园。黄河两岸修起的健步道,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兰州市民有了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如今,母亲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李亚男说。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