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沙海变桑田——党的十八大以来民勤县防沙治沙工作纪实
金秋时节,万物丰盈。放眼美丽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草木尽染、色彩斑斓,青土湖水域候鸟翩飞,广袤深邃,苍茫壮美。
从沙漠到绿洲,从节水增产到脱贫致富再到乡村振兴,防沙治沙成果对民勤县人民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一路颠簸之下,记者跟随林业部门工作人员来到老虎口风沙线。极目远眺,天空湛蓝、白云悠悠,连绵的沙丘上,梭梭摇曳、花朵绚烂,整个治理区处处皆是景。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古城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正在巡林。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被国家列入“两屏三带”重点生态功能区——北方防沙带,属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荒漠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34%,绿洲风沙线长达408公里,是遏制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合围、防止河西走廊东部地区沙漠化的重要生态屏障。截至2021年底,该县荒漠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比重由上世纪90年代的96%下降为90.34%,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230万亩以上,建成300多公里防护林带,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18.28%,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达到18.65%。
近年来,民勤县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和武威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工作导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文件。建立健全“外围封禁、边缘治理、内部发展”的林业生态建设体系,坚持把防沙治沙的重点放在绿洲西部和北部风沙线,把造林绿化的重点放在沿边沿沙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把乡村绿化和林业产业的重点放在绿洲内部和沿边沿沙区,全力推进生态屏障建设。大规模开展压沙造林国土绿化行动,举全县之力防沙治沙、节水植绿、修复生态。以大井湾、昌宁西沙窝、民昌路沿线、老虎口、西大河、青土湖,以及民红高速公路、G569高速公路、民武路、民左路等区域为重点,坚持压沙、造林、封育和管护并重,因地制宜,分类施治,全面推进生态治理工作,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44.93万亩,实施工程压沙44.41万亩,封沙育林55.8万亩,通道绿化2458公里。通过压沙造林,不仅加快了生态建设步伐,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沙区经济发展,也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促进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良性循环。
积极探索创新治沙造林多元投入机制,培育发展“互联网+”、众筹治沙、义务认领治沙等公益治沙平台,建立“四方墩”等公益林基地26个,吸引志愿者义务治沙造林10万亩,捐助资金2900多万元。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荣获首批全国“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称号,民勤成为全国重要的防沙治沙宣传教育基地。
来到民勤县薛百镇宋和村参观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展示着民勤的生态变迁:曾经水波荡漾的青土湖、上世纪50年代干涸的青土湖、60年代民勤人民打井取水求生存、70年代的铁姑娘治沙队、80年代干枯的沙枣树、90年代的沙尘暴……一张张图片无不诠释着民勤人民“勤朴、坚韧、尚学、求真”的民勤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民勤生态保护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十年,也是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夯实基础的关键十年。民勤县通过坚持开展全民义务压沙造林、科学规划布局建设生态屏障、深入推进科技兴林、强化产业培育等措施,持续实施风沙源治理工程,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以乡土树种为主,打造绿城、绿道、绿带、绿宅,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覆盖度。以“植树增绿+全民护绿”为重点,遵循适地适树、见缝插绿、科学绿化原则,拆违增绿、留白添绿、庭院植绿,统筹推进镇村绿化、社区绿化、城市绿化、园区绿化、景区绿化、闲滩空地绿化和农田防护林建设,完成城乡绿化2.64万亩,城区新增绿化面积257万平方米,逐步形成了点、线、面结合,带、片、网配套,各具特色、结构合理、生态稳定、经济高效的绿洲生态系统。
认真实施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等工程项目,以东湖镇、红沙岗镇、南湖镇和双茨科镇等外围天然草原区为重点,采取围栏封育、鼠虫害防治、人工种草等修复和保护措施,扎实开展草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依托中央财政湿地保护补助、山水林田湖草沙等项目,以石羊河民勤段、红崖山水库周边区域为重点,采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等模式,扎实开展湿地保护与建设。严格落实林长制工作,建立县镇村三级林长体系,全县未发生森林草原火灾。持续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采取聘用护林员管护、补植补造等措施,管护国家级公益林100.39万亩。
年近60岁的大滩镇上泉村农民白会本回忆说:“我上小学三年级时,老师就组织我们到老虎口栽梭梭,那时我们用小桶把车拉来的水一桶一桶抬到沙漠里浇树。到了包产到户后,家家治沙,保家园、护农田。2008年开始大规模工程治沙,我每天要带100多个村民去治沙。”
“当年治沙太苦了,想都不敢想。每天早晨5点起床,晚上9点才能回家。刚开始没有车,牲畜把麦草、树苗运到沙漠边上,人再一趟一趟背到沙漠里。”
白会本从小学开始治沙至今,自己参与治沙到带着群众治沙,亲身经历了民勤县40多年的治沙历程。
走在蔡旗镇的乡间小路,大片的辣椒、茴香尽染秋色。“这是我们村今年发展的订单农业,目前已与客商签订种植合同。如果赔了,由公司为村民兜底。”蔡旗镇副镇长柴尔品说。
十年来,民勤县集中项目资金,集中区域规模,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山水林田湖草沙、省级财政防沙治沙、规模化防沙治沙、河西走廊生态保护和修复、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等重点工程项目,坚持造林、封育、管护并重,因地制宜,分类施治,合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全县形成了防风阻沙林带、基干防护林带、农田林网、城镇村庄绿化、生态经济林有机融合,以点、线、面结合,带、片、网配套,形成了结构合理、生态稳定、经济高效的绿洲生态安全屏障和林草产业体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涵养和绿色发展的“回馈”,惠及了千千万万民勤百姓。近年来,民勤县向优势特色产业要效益,减轻草牧场压力,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该县找准找实防沙治沙与绿色增收的最佳契合点,大力发展沙产业,促进沙区生态脱贫和产业致富,鼓励种植发展以红枣、枸杞、酿酒葡萄、桃、杏、李为主的经济林和以肉苁蓉为主的沙生药用植物。认真落实《防沙治沙法》有关规定,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承包治理沙漠、发展沙产业,引进亿利资源集团、内蒙古沙漠肉苁蓉有限公司等,累计完成国有荒沙滩地承包治理56万亩,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20万亩,示范推广梭梭接种肉苁蓉6万亩,打造沙生药材示范基地11万亩。推出了“民清源”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创新建设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时光廊道、中国·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摘星小镇等景区(点),全力打造“沙海绿洲·绿洲碧海”。培育林业加工企业、家庭林场62家,各类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9个,60家治沙专业队伍(公司)全程参与生态建设,形成了治沙与增收的良性互动。
2010年,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重现碧波,目前水面达26.7平方公里,形成旱区湿地106平方公里,有效阻隔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合拢。黄案滩关闭的96眼机井中有7眼自流成泉,10万亩芦苇蓬勃丛生。较大的青土湖、老虎口、龙王庙、西大河等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2018年,民勤被中国绿化基金会授予“生态范例奖”。2019年,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被授予全国“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称号;民勤县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
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民勤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推动生态、畜牧、旅游业同步高质量发展。昌宁镇铧尖村千亩高效节水供港蔬菜种植基地毗邻金昌市金川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区位优势明显。“这些蔬菜采摘后分级包装,经冷链物流运输,供应到香港、广州等市场。目前,第二茬蔬菜已陆续进入采收期,亩均收入6000元以上。周边农户在园区就近务工,实现稳步脱贫,持续增收。”基地负责人说。
在甘肃省民勤县治沙综合试验站1.8万亩林区内,沙生植物园副主任唐卫东正进行土壤取样分析,满目的金黄色补血草盛开在沙漠中。“这里是我们的防沙治沙技术——仿真灌木技术展示区,这一技术荣获甘肃省2018年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唐卫东说。
他们在这里不仅试验种植各类沙生植物,还要试验研究各种治沙技术。近十年来,民勤县深入推进科技兴林,增强综合治理能力。在造林绿化中,坚持因水定绿、因地制宜,以造林小班(细班)为单位,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地理特征,差异化设计栽植模式、灌溉方式、补植范围等多种要素,对砂石含量较高、土壤墒情较差、蓄水能力较弱、水源远近差异等制约造林成活率的区域短板问题,分别采取“大穴整地+积沙栽植”“覆膜裹膜保墒措施”“小管出流”拉灌、沟灌等措施,提高造林成活率。积极推行小乔木与灌木结合的多树种造林模式,建立多树种混交生态系统,科学选择造林混交树种、混交比例、混交方式等,实现生态工程建设保护成效的长期性。积极与中科院寒旱所、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大力推广“麦草沙障+落水栽植沙生植物”“砂石滩地开沟+落水栽植”等治沙模式,试验推广“工程压沙+低密度造林+种草”的模式,依托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在西大河、青土湖等区域建成不同类型的防沙治沙示范区,集中展示聚酯、尼龙网、生态垫、土工编制袋、粘土沙障、芨芨草、砂砾石等治沙新技术、新材料20多项。以青土湖、特色林果业示范点和主干道路绿化等为重点,开展梭梭、沙拐枣、白刺等多树种造林试验示范,实施抗旱造林新技术试验示范1500亩。建成民红高速公路、红东路等多树种造林示范基地。
沿着平坦的沙漠公路行进,石羊河大景区和苏武沙漠大景区道路两侧人工栽植的沙拐枣、梭梭、红柳、沙枣等沙生树种生机勃勃,采用黏土、卵石、聚酯、尼龙网、生态垫、土工编织袋、芨芨草、稻草等新材料和新模式,建成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压沙造林基地,在阳光照耀下美丽动人。
而比这更美的是碧波荡漾、芦苇丛生、水鸟嬉戏的青土湖和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胡杨林……
水草清香、游客垂钓、水鸟飞翔,置身其中,错把沙漠作江南。
记者手记
一部民勤史,半部治沙志。从上世纪50年代老一辈民勤人人工治沙防风,到21世纪新一代民勤人互联网治沙;从单纯治沙到绿色发展,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几代人解决的问题不同,但情怀从未改变,目标从未改变。传承勤朴坚韧、众志成城、筑牢屏障、永保绿洲的防沙治沙精神,一代又一代民勤人民续写着绿色发展、科学发展、促农增收的美好篇章!
厚植生态底色,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民勤县将以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为契机,一如既往把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履行好守卫北部风沙区的重大政治责任,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 2022-09-20【甘快看】怎一个“美”字了得!在临夏大地遇见黄河三峡
- 2022-09-20【甘快看】好大项目 打造“桃花源” 安宁区全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2022-09-20【甘快看】一河清水润城乡
- 2022-09-20【甘快看】人气爆棚,甘肃展区在2022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