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
原标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
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描绘了未来五年我省发展的壮丽蓝图,指明了全省上下矢志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吹响了陇原奋进新征程的号角。陇南市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实际,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对省党代会提出的新思路、新部署、新举措展开深入研究。今天推出的“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专刊,选登陇南市理论工作者的相关理论文章,以飨读者。
以实际行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苏巧慧
发展是解决甘肃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强调,新时代推动甘肃发展,必须把新发展理念作为基本原则和行动先导,更好统筹经济和生态、城镇和乡村、发展和安全,更加注重固强补弱、蓄势赋能,努力实现更高水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迈步新征程、建设新甘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拓前进,坚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基本原则和行动先导,扎扎实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创造新业绩。
把新发展理念作为基本原则和行动先导,是过去五年我省各项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和成就的重要原因。五年来,站在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高度,我省以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为根本目标,举全省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努力推动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整治生态问题,以更大力度开展国土绿化,推动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美丽甘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最大机遇,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始终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生活得到大幅改善。
把新发展理念作为基本原则和行动先导,应在准确把握甘肃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科学谋划未来五年发展。经过多年不懈奋斗,甘肃已经站上新的发展起点,进入国家重大战略叠加和自身发展势能增强的历史交汇期,处于蓄势待发、爬坡过坎、追赶进位的关键阶段。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以系统观念谋篇布局,提出了未来五年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我们要着眼甘肃整体发展、立足各地优势,推动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牵引带动全省协同联动发展。报告提出了未来五年全省工作的主要抓手,即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以重点地区和关键领域为突破口,推动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整体跃升。这些规划部署擘画了今后五年甘肃发展的宏伟蓝图,是今后五年工作的根本遵循。
把新发展理念作为基本原则和行动先导,应坚定不移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要牢固树立抓科技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观念,牢固树立创新驱动发展的鲜明导向,将强科技行动深度嵌入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行动,着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创新人才培育工程,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创新链同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要不断打造生机盎然、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催生更多创新成果,促进成果高效转化,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把新发展理念作为基本原则和行动先导,应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产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毫不动摇走产业兴省富民的路子,坚定不移实施提质增效扩量工程,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强工业行动为抓手,着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和传统产业规模集约发展、新兴产业集群特色发展,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百亿级园区,切实筑牢甘肃高质量发展的底盘。要扎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均衡发展,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统筹推动“五个振兴”,坚决扛牢保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努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要坚定不移统筹区域发展,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彰显特色,促进地区间协同联动发展,推动重点区域和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逐步形成各展所长、充满活力的区域发展态势。
把新发展理念作为基本原则和行动先导,应持之以恒贯彻“两山”理念,着力建设山川秀美、生态优良的美丽甘肃。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切实扛起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使命,坚定不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方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流域整体生态功能。要统筹推进全省域生态建设,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实行“三线一单”分区管控,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稳步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努力让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
把新发展理念作为基本原则和行动先导,应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充分激发发展活力和动力。要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打造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围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落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部署要求,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要用足用好“一带一路”建设最大机遇,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通道、枢纽、文化优势,找准做实发力点,提高对外开放质效,努力在大改革、大开放中实现大发展。
把新发展理念作为基本原则和行动先导,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推进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加大投入办好民生实事,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各类教育质量,深入推进健康甘肃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让群众更富裕、更满意、更安康、更放心,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让惠民答卷更有厚度。要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办好群众民生实事,把为人民谋幸福真正体现在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点赞。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要求,也是十分重要的政治要求。建设新甘肃、开创新局面,关键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坚强保证。
(作者单位:中共陇南市委讲师团理论学习科)
大力推动县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王君艳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节点、喜迎党的二十大的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大会提出的“四强”行动为甘肃未来五年发展绘制了明确的“路线图”。特色产业是徽县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徽县将认真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找准县域发展新坐标,聚焦建设“农业大县”总目标,坚持“工业主导型、农业优先型”发展定位,打好特色优势牌,激发发展新动能,走出一条高质量县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发展道路,努力在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征程中交出合格的徽县答卷。
聚焦资源优势,把牢市场需求导向,积极构建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坚持“品牌引领”,打好“绿色牌”“有机牌”,努力形成以集约化规模化种植、科学化数字化管理为主要特征,上下游关联产业同步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努力把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
强化科技赋能,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特色农产品核心竞争力。要按照“财政资金撬动、产业项目推进”的总体思路,全力打造产业集聚洼地,加快建立专用原料生产基地,构建起“生产+加工+科技+电商”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推进全产业链开发,从产品端倒逼生产端提质增效。要紧紧围绕产业园区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农产品种植、加工、流通全过程的科技研发能力,植入现代信息科技实现智能化管理,确保各环节、全链条、全过程质量可追溯,助推优质农产品快速、集群、高效进入高端国内国际市场。
加快品牌整合步伐,实施品牌提升行动,做亮“徽字甘味”品牌。要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推进生产企业标准化进程,创建徽县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以抢抓“甘味”品牌体系建设为契机,做大做强“游龙贡米”“泥阳三蒜”“食用菌”等“甘味”品牌;进一步做好徽县现有品牌宣传推介和产权保护,挖掘潜在价值,提升品牌影响力,实现以销促产、产销衔接,发挥名优品牌最大效能。
数字赋能,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智慧农业”工程。要加快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特色农业的推广应用,打造全天候气候控制系统、智能化水肥控、自动化物流系统等全过程数字农业服务体系,实现“数字种田”;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特色产业,实现特色农业生产的高度规模化、集约化,构建出“互联网+农业”的徽县农业现代化新模式;要建成覆盖徽县各乡镇的特色农业产业数据中心,科学推动各类电商服务、物流派送等平台向农村下沉,切实帮助农民种出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实现创业增收“双赢”。利用网络影视、讲座报告和实地参观、实地操作等多种形式,加大当前农业从业者培训力度,增强培训实效,破除徽县特色产业发展人才困境;要以产业带动为载体,对农民进行专业农业技术培训,扩大市场(企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对农民的培训效用;鼓励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吸引有知识、有技能的人回乡创业。
文旅融合铸魂乡村旅游,充分彰显陇上江南魅力。按照“因地制宜、统筹协调、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重点打造徽县北部苗木自驾游、南部陇蜀道旅游文化景区,积极创建“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农村乡村旅游品牌;积极完善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继续开发嘉陵江青泥陇蜀道旅游景区、江峡自然风景区、北部自驾游环线项目,培育乡村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强化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开发地域文化主题民宿旅馆、精品客栈、旅游购物点,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坚持传承弘扬乡村传统文化,开展彰显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主题体验活动,深度开发特色万亩苗木、万亩花海观光、自助水果采摘等“农业+生态+旅游”等项目,促进特色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协同发展,实现“看山望水忆乡愁”。
(作者单位:徽县县委党校行政学校)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红色基因
豆学兰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建好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赓续红色血脉。在陇南这片红色土地上,中国共产党人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红色篇章,留下了感天动地的革命故事。步入新时代,推进全省文化建设,陇南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传承好红色基因,不断开创陇南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书写陇南文化建设的新篇章,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绚烂光芒。
厚植红色文化根基,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红色文化是陇南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陇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八县一区的红色文化主题纪念馆,如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两当兵变纪念馆等都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陇南红色文化除了有形的资源外,还有一些是以非物质的形式存在。比如包括了红色歌谣和红色影视在内的红色文艺作品,红色歌曲《两当怀念》《到陕北去》《想红军》,红色影视《摩天岭》《红色两当》《北上——长征在哈达铺》《青山作证——陇南地下党纪实》等,都是陇南红色文化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动陇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赓续红色血脉,就要依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赋予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新的时代内涵,这样才能持续彰显红色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厚植红色文化根基,不断增强陇南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挖掘红色文化思想内涵,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脑入心。组织专家学者深入挖掘陇南红色文化的思想内涵,深刻阐释陇南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强化陇南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特别是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陇南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全过程,持续强化理论武装,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脑入心,更好地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
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强化铸魂育人功能。革命传统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要结合新时代特点,深化主题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陇南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奋斗历程的光辉见证,是铸魂育人的生动素材,在青少年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中具有独特鲜明的优势,能够让青少年深刻感受到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信念。我们要利用好、传承好、发扬好红色文化,把红色基因融入到学校教育中,融入到日常文化活动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构筑红色教育新型平台。陇南红色文化的传播要立足文化建设实际,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充分利用数字化发展优势,与当今社会文化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深度融合,探索形成“互联网+红色文化”的传播模式。依托各类专题网站,加快红色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强红色文化专题网站的功能性建设,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和综合性网络平台,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增强红色文化自信,突出红色文化价值,着力提高红色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作者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为乡村振兴筑牢思想文化根基
高志辉
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实现乡村文化繁荣兴盛、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精神支撑。在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阶段,要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既要塑好乡村之“形”,还要铸起乡村文化之“魂”,为乡村振兴筑牢思想根基和文化根基。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一经群众掌握,就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这是一切成就的源泉。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就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积极培育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投身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持,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新。马克思主义肯定了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把人民群众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人民这个中心,把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检验标准。铸起乡村文化之魂,要求乡村文化建设者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目的,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乡村文化发展为了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保障农民文化权益,实现农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提升农民群众文化福祉。
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乡村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价值追求,植根于农民群众的文化血液和内心世界,成为农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精神标识。乡村文化的动态发展是其恒常的存在方式。立足新时代,坚持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铸起乡村文化之魂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实现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勇于汲取精华、抛弃糟粕,移风易俗;要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不断创新乡村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以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新时代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要以科学的实践观激活乡村文化发展要素,深化乡村文化体制改革,在实践中实现乡村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培育乡村文化的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要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乡村文化注入新血液、新养分,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
坚持乡村经济与文化的同步融合发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既要注重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要重视乡村文化的高质量发展。铸起乡村文化之魂,要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鼓励新型文化企业入驻乡村,激活乡村文化要素,推动乡村文化服务公平化,培育新型乡村文化业态和服务方式,加快乡村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乡村文化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要做足乡村文化文章,用好乡村文化力量,实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协调并进。
(作者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