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崇信:脱贫村里“牛”事多

22-09-05 15:36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魏湘

崇信县锦屏镇姚洼村窑洞内养殖的红牛

  初秋时节,天高气爽,走进崇信县锦屏镇姚洼村,一幢幢红瓦白墙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地镶嵌在田野山间,一条条平整蜿蜒的小道像幸福的链条肆意延展,每个人都沉浸在秋收的喜悦之中。

  就在十年前姚洼村可是锦屏镇三个贫困村里最穷的一个村,全村143户人家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超过了八成,村里每年只有嫁出去的女儿,却没有娶进来的媳妇,回想起过去,今年82岁的老汉关浩杰摆摆手说道:“像现在这样的好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啊。”

  说起村里这些年的变化,村主任黄建文如数家珍:“村里这几年的变化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和发展窑洞养牛产业。”

  2014年精准扶贫拉开大幕,姚洼村作为全县15个贫困村之一,各项政策资金优先给予倾斜,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成了脱贫“摘帽”的先决条件。

  整村推进、易地搬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资金在2016年全部落实,还集中对25户群众实施了整体搬迁,45户群众进行危房改造,建起了新农村和文化广场,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2017年在县、镇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姚洼村建成了全县首个窑洞养牛基地,并成立了红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崇信县伊顺祥牛业公司签约,投放基础母牛50头,按照“寄繁代养”的模式利用废弃窑洞发展红牛产业,扩展群众增收门路。“村民搬到新房里,红牛拴进窑洞里”。

  随着崇信县加速推进红牛全产业链开发,扶持红牛产业向“种养加销一体化”方向发展,姚洼村又迎来了一次政策机遇,今年,村里在原有20孔窑洞养牛的基础上,又维修60孔老旧窑洞,完善了养殖小区内各项基础设施,扩大了合作社养殖规模,为进一步带动群众发展红牛产业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万全今年64岁,全家只有他1人。自从村里的窑洞养牛基地建成后,他与合作社签订领养协议,领了个牛犊自己喂养。半年后牛犊被基地称重购回,他赚了4800元。老人高兴地说:“有合作社的人提供技术指导,销售又不用愁,今后我年年都要领养牛犊。”

  今年57岁的张义生,是姚洼村最早养牛的村民之一。从最初的1头耕地牛,发展到现在的15头产业牛,一家5口,靠养殖红牛脱了贫、致了富,今年还买上了小汽车。“养一头牛能补1000元,现在脱贫不脱政策,我们还能继续享受政府的支持。”言语间,老关很知足。

  从昔日的贫困小山村到现在的牛产业发展大村,在姚洼村的十年里像黄万全、张义生这样通过发展养牛产业富起来的人不在少数,姚洼村从10年前的30多头牛发展到如今的300多头,养牛收入也从2013年之初的1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00万元左右,增长了10倍。

  通讯员 王鹏鹏  图/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