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我想让黄沙漫天的家乡变绿”——记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姜莉玲

22-09-05 08:35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编辑:刘姗

  原标题:“我想让黄沙漫天的家乡变绿”

  ——记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姜莉玲

在治沙一线忙碌的姜莉玲。

  “这份荣誉,不只属于我,更属于每一位坚守风沙一线、无私奉献的民勤人。”9月1日,刚刚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的民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四级主任科员姜莉玲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4年来,姜莉玲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朴素情怀,扎根沙海中,芳心护绿洲,用实际行动争做生态文明的守护者、践行者,用青春和汗水见证了荒凉大漠向绿水青山的转变,身单力薄的她犹如一棵“梭梭苗”,守护着绿色长城。

  “我想让黄沙漫天的家乡变成绿色”

  “大风一起不见天”“一茬庄稼种三遍”……

  从小生活在民勤的姜莉玲感受了沙乡群众的生活疾苦,更亲历了1993年“5·5”风暴的肆虐,都成为她心中难以磨灭的烙印。怀着改变家乡面貌的梦想,她报考了甘肃省林业学校,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加入战风沙、斗荒漠的“林业大军”。

  育苗是姜莉玲工作后面临的第一道考验,她深知必须从零开始。翻地、扦插、施肥、浇水……由于长期接触农药,身体开始不断“找茬”,全身过敏浮肿、布满红斑、奇痒无比,打针吃药不见效,不得不住院治疗,最终落下了习惯性过敏的病根。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打算找单位领导为她调整岗位,她却告诉父亲:“我不想家乡永远是黄沙漫天,我要让它变成绿色。”

  因工作成绩突出,2003年,姜莉玲光荣入党。她深感责任更重,事事都要走在前、做表率。龙王庙、老虎口、青土湖……每年压沙造林时节,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她的身影。每年至少有两次,她要和同事们吃住在沙窝,一住就是一个多月,每天徒步20多公里现场巡回指导。“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吃口热乎饭,遇上风沙天,只能吃凉水泡干馍馍,晚上还得提防帐篷被风吹翻。”她对此记忆犹新。

  每次从沙漠中出来,姜莉玲都变得皮肤黝黑、灰头土脸。有一次,年幼的儿子竟然认不出她,迟迟不肯叫妈妈。为了“讨好”儿子,弥补心中愧疚,她下楼准备给孩子买套衣服,当店员问及衣服码数时,她竟无从回答……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正是因为有姜莉玲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林业人”,年复一年地与黄沙相持相守相争,以“寸草遮丈风”的韧劲营造绿水青山,换来民勤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2021年底,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23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18.28%,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生态范例奖”等荣誉。

  “这么尽责的姑娘,我信她”

  民勤是河西走廊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她像一把绿色的“楔子”,镶嵌在我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之间,成功阻挡了两大沙漠“握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民勤生态问题,2007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正式批复实施,退耕还林成为林草工作的“重头戏”。科班出身的姜莉玲勇挑重担,深入退耕还林一线调研,深度参与编制全县退耕还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4000多页的工程项目资料,为全县退耕还林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了技术支撑。

  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千家万户群众的根本利益,有些政策群众一时不理解,跑半天腿连口热水都喝不上,摔碗骂娘的情况经常发生。姜莉玲总是硬着头皮、咽下委屈,笑脸相迎、耐心解说。有一次入户,遇到一位“固执”的老大爷,接连吃了好几次闭门羹。进不了门、搭不上话,她便跟着大爷到地头,默默地帮他搭建日光温室。一不留神,棚顶的一块砖头掉落,不偏不倚地砸到她头上,鲜血顿时染红了半边脸……第二天一大早,头扎绷带的姜莉玲又出现在搭建现场,“我的伤是小事,退耕还林不能错过节气。”姜莉玲的话逐渐融化了老大爷“固执”的心,他不但成了退耕还林政策的拥护者,还成了义务宣传员,“这么尽责的姑娘,我信她。”

  地处沙漠最前沿的西渠镇致祥、制产等村,部分退出的耕地未被列入退耕还林范围,要治理缺乏资金,不治理后患严重。姜莉玲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深入调研后及时向领导汇报群众意愿呼声,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让2800多亩沙化耕地得到治理,群众获得政策补助资金344.4万元,都亲切称她为“小姜儿”。每次去西渠,乡亲们总要跟她拉家常,邀请她进门喝口热水、吃顿便饭。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特别要实施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她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探索发展林下经济,指导西渠镇制产村农户何德荣及青土湖周边村民,学习梭梭嫁接肉苁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建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沙产业基地4600多亩,年采挖肉苁蓉100多吨,收益200多万元,带动周边困难家庭妇女发展肉苁蓉6万亩,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

  “只有热爱,才会全情投入,不计得失”

  第二轮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后,因民勤生态区位特殊,国家和省里给予政策倾斜,下达工程建设任务33万亩,实施面积全省最大,加之首次推行MCLOUD管理系统,大家都没接触过,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姜莉玲主动请缨,白天搞外业调查,晚上熬夜整理内业。一天,正在外业调查的她接到“父亲病重住院”的电话,急忙赶到医院,“肝癌晚期”四个字如同晴天霹雳击碎了她的心。领导劝她放一放手头工作陪陪父亲,但因信息录入工作正值验收审核的关键时期,内业资料都由她一人整理,怕同事接手后理不清头绪,影响后续工作,姜莉玲在心里暗自许诺,“等忙完这几天,就专门请假陪陪父亲”。然而,她一忙就是一个月。其间提前完成全县18个镇、184个村的5万多条信息录入和33万亩作业设计制图,一次性通过省里审核。就在工作接近尾声时,母亲让她赶紧回家,没想到这是她与父亲见的最后一面。

  为了更加高效做好防沙治沙工作,姜莉玲和同事们积极探索科技治沙新路径,在沙漠腹地建成面积500亩的防沙治沙新材料、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研究草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稻草集束直立式沙障、尼龙网沙障等13种治沙技术的适用区域和治理效果。

  提起姜莉玲,大家都说她是“拼命三郎”。2004年,婚后不久的姜莉玲有了身孕,她瞒着领导,连续跟着同事外出作业,结果意外流产。两年后,又因加班劳累再次流产,姜莉玲对婆婆的二胎承诺至今没有兑现。

  林业项目经常被别人视为“唐僧肉”,姜莉玲的岗位更是大家眼中的“肥差”。工程验收时,一些老板想方设法拉关系、套近乎,甚至想当面或托人给她“好处”,都被她严词拒绝,质量不合格坚决不签字,直到返工整改质量达标。为此,有人气急败坏指着鼻子骂:一个跑腿的,做做样子、走走过场就行了,哪来那么多事!可她决不搞“关系工程”“人情验收”,对697个小班4.96万亩未达标退耕还林责令返工整改,把好工程质量关,省级验收合格率达100%。

  回顾二十余年工作经历,姜莉玲感慨地告诉记者:“可以概括为三个字:爱、勤、实。热爱工作,只有热爱,才会全情投入,不计得失。勤能补拙,勤学催人上进,勤能出业绩。干实事,踏实做人,履行好每一项职责,不负韶华不负卿。”

  别看姜莉玲身材瘦小,只有百斤,但是她犹如沙漠里一棵“梭梭苗”,以秤砣虽小压千斤的勇气,同全县林草系统党员干部一道,勇担生态报国之责,矢志不渝奋战在抗风斗沙一线,硬是在祖国西北的千里风沙线上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长城”。

  2010年,姜莉玲被甘肃省政府授予“甘肃绿化奖章”;2019年被国家林草局评为“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2021年被甘肃省委评为“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梁峡林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