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平川“地下挖煤,地上储碳”:储备林盘活“双碳经济”
原标题:甘肃平川“地下挖煤,地上储碳”:储备林盘活“双碳经济”
去年以来,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打造45万亩国家储备林。 田鹏鹤 摄
中新网兰州9月2日电 (刘玉桃 张婧)初秋的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漫山遍野的绿树映入眼帘,仿若给大山穿上了一件新衣。“以前这里山都是光秃秃的,现在满山栽种树木,苍松翠柏,绿色成黛。”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黄兴多说。
去年以来,白银市平川区打造45万亩国家储备林,不仅储备木材,同时修复当地生态环境,成林后45万亩的国家储备林年均还可吸收二氧化碳720万吨左右,满足平川区碳中和的需求。
黄兴多介绍说,45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完成后,平川区森林面积将会跨越式增加,区域生态环境也将明显向好,预计年增加水源涵养能力6000万立方米,减少水土流失224.8万吨,森林覆盖率提高15个百分点,全区森林覆盖率将达到18%以上,实现“地下挖煤、地上储碳”的良性循环,盘活“双碳经济”。
图为工人植树。(资料图) 平川区委宣传部供图
多年来,地处甘肃中部、黄河上游的平川区,因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土壤干燥,植被稀疏。加之当地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开采同时,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影响,这里少见绿色,形成成片荒山秃岭。
平川区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确定储备林树种有国槐、侧柏、刺槐、云杉、白蜡、榆树、旱柳、元宝枫、文冠果、苹果、红枣。据统计,这些树木30年后可生产大量木材,将有效缓解当地木材供需矛盾,同时林果产业也会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此外,平川区内主要碳排放企业为华能热电、中煤二电,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60多万吨,45万亩储备林完全可以满足区内碳中和需求。
走进林地,工人正在给树木浇水、施肥。“对我们来说,种树是从小就会的本事,来这里打工几个月了,每天有120元工钱,家门口挣点零用钱。”家住平川区水泉镇的农民胡广彩说,因为要照顾家中“老小”,没有什么技术的她,能挣点钱已知足。
图为正在建设中的45万亩平川区国家储备林项目。 田鹏鹤 摄
据了解,45万亩储备林工程建设将吸纳农民就近就地务工8000余人,务工收入达到3.84亿元,人均可增收4.8万元。利用沟坝地、非农撂荒地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公司,收益按比例分成,村集体保底收入不低于年收益的10%。同时,大家还可参与营林管护、劳务实现家门口就业,45万亩林地仅管护费年约3240万元,将切实增加民众收入。
针对当地干旱少雨的特征,平川区将采取工程造林方式,全面推广应用集水节水造林种草技术,通过配建控制性水源工程、节点调蓄水池和节水管网等措施,解决灌溉用水的问题。同时采用施工方“三年造、五年管”模式,建立完善绿化后期养护管理制度,确保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看、责有人担。
下一步,平川区将创新“国家储备林+N”模式,将“绿色通道、美丽乡村、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体育公园、生态修复、流域治理、水系连通、全域无垃圾治理、村集体经济、群众增收”等融入国家储备林建设,增强经济效益,持续带动农民增收。(完)
- 2022-09-03瞰县域丨甘肃漳县:高原夏菜“蔬”写乡村振兴新图景
- 2022-09-03人报甘头条 | 挽损约3.6亿元!兰州精准打击养老诈骗
- 2022-09-03【短视频】行政复议体制改革 《甘肃经验》(上):“一次办”便民为民
- 2022-09-03瞭望丨在千年简牍中读懂“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