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宣化镇:梨花丛中“红梅”笑
“春天花如海,秋日梨飘香”。23年前,万红梅怎么也想不到,这辈子的命运会因“梨”而改变,今年56岁的她,仍然无法忘记当年扎篱笆、栽梨苗时的情形。
万红梅是高台县宣化镇站南村人,2000年,她和丈夫在张掖九公里、老寺庙园艺场包干工程时了解到,当时,除国营林场外,“大包干”以后建起的小果园,房前屋后栽种的梨树,因为销路不畅,没效益,好多农户毁树种粮,这或许是今后发展林果业的一次商机,她和丈夫商量后,拿出家里搞建筑挣的积蓄在前不沾村、后不沾店的高台县宣化镇骆驼城开发区买了300亩地,并邀请气象、果树专家实地指导,发现这里的土壤、水质、气候都适宜梨树生长,最终决定栽树建园。
因为不懂技术,不了解果树的生长习性,万红梅稀里糊涂从甘肃景泰购进皇冠、绿宝石、早酥等新品种梨苗,她觉得,丈夫有自己的事业,只要树能栽活,就不怕没梨吃。栽上梨苗后,她将全部的心血倾注到了梨园建设。经过5年的呵护,梨树陆续挂果,但皮薄脆甜的香梨虽在当地很受欢迎,却受市场限制和不宜碰撞等因素,外运成了难题,加之当时开发区防风林带少,离风沙口近,春天风沙大,梨树逐年出现抽干、枯死的现象,特别是2008年的一场冻害,更是雪上加霜,近三分之二的梨树被冻死或冻伤,存活的也只是小部分早酥梨,梨园近乎绝收,看着斑秃的梨树,万红梅心如刀绞,梨园因为享受了国家退耕还林奖补政策,是继续更新还是改种庄稼?若改种,将受到林政部门的处罚,若坚持,钱从哪里来?她陷入了两难......
痛定思痛,她还是振作了起来,咬牙从银行贷了100多万元,经过挫折和市场调查,她发现,早酥梨虽然价格低,但耐储存,市场前景广阔,第二年,她就着手更新,逐年换成了早酥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优胜劣汰,她的300亩梨园又郁郁葱葱,重焕生机,并且成立了宣化镇林杰新品梨建设基地。
“今年的早酥梨,个头大,品质好,价格也好,产量是前两年的两倍,预计能采摘70万斤左右的果子,纯收入应该在60万元以上。”万红梅说。金秋八月,笔者在她的梨园内看到,香甜可口的脆梨挂满枝头,120多名季节工笑声朗朗,将一个个香甜可口的脆梨采摘、精选、套袋、装箱、外运,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万红梅介绍,最小的幼树挂果也2年了,由于这几年果园管理到位,而且有稳定的客源和市场,果树开花时就有客商下订单。目前,梨园建起了自己的餐厅,有固定工10多人,每到采摘期,100多号人在这里热热闹闹吃饭、领工资,全年累计用工量达3000人(次)。
“打工挣钱也得有尊严,她待人和善,我在这里连续打工已经13年了,虽然辛苦,但心情畅快,一天挣120元,工资从不拖延。”务工者赵立善说。“一个人富了不算富,采摘期,每天发工资就得1万多元,一年得五六十万元,没有这些打工者,我的梨园也不会有今天。”万红梅乐呵呵地说。钱是大家一起挣的,要有好果子吃,就得处理好与务工者的关系,梨园的效益好了,自己有赚头,周边的群众也有挣头,中午有口热乎饭吃,回到家里,餐桌上还有甜甜的脆梨。攀谈间,万红梅一边和工人们一起套袋、装箱,一边喧谈着各自的趣事。她还说,做人要讲良心,坑人害人的事不能做,质量和信誉是最重要的,没有信誉就没有市场,凭良心挣钱,虽说辛苦忙碌,但心里踏实,辛苦也值得。
静看花开花落,只为硕果满枝,绿了荒滩,富了乡邻。23年的坚守,万红梅用自己的青春在荒滩上谱写了一曲鸟语花香的生态赞歌。在高台县宣化镇,像万红梅一样,还有许许多多的留守妇女,家里虽然没有果园、果树,但她们也像蜜蜂一样辛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地耕作着,甘做乡村的“守护者”和乡村振兴的建设者。
“现在子女们都大了,各有各的事业,我也不拖累他们,再干几年,树也大了,干不动了,就把园子拓展成集乡村旅游、采摘为一体的生态园,举办个梨花节、采摘节什么的。”万红梅说。
通讯员 张玉峰 银万伟
- 2022-08-23临泽蓼泉镇:荞麦花香来 群众致富快
- 2022-08-22临泽平川镇:高原夏菜种植唱响“增收致富曲”
- 2022-08-22崇信:产业村里致富忙
- 2022-08-19靖远:产业振兴西瓜甜 托起农民“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