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我们这十年】文物焕发光彩 文化润泽陇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文博 施秀萍 徐俊勇 苏家英
敦煌莫高窟。(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创造“典范” 打造“高地”
敦煌,如一颗明珠,穿越千年,熠熠生辉。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研究院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性展陈活动和文化交流对话,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擘画蓝图,为新时代保护研究弘扬敦煌文化指明了方向。”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告诉记者,三年来,研究院始终围绕“保护、研究、弘扬”三大方向持续发力,并取得可喜成果。
“我们不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联合攻关,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强科技石窟保护之路。”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说,敦煌研究院在国内率先进行文物数字化的探索研究,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壁画彩塑数字化技术,制定了14项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标准与规范。成功申报包括“墓葬壁画原位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多场耦合下土遗址劣化过程及保护技术研究”“丝路文物数字复原关键技术研发”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承担省部级及以上课题67项,获得授权专利45项,制定行业标准7部。
敦煌研究院开展了一系列考古研究和社科项目。主持的国家社会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敦煌石窟图像专题研究”“敦煌遗书数据库建设”顺利结项;成功申报了“敦煌文献释录与图文互证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出版《敦煌艺术大辞典》《俄藏敦煌文献叙录》等学术专著10余部。
2020年,我国首座文化遗产保护多场耦合实验室在敦煌投入使用。
做好敦煌文化的存续、发展与弘扬,树“典范”、建“高地”,同时努力让洞窟里的文物“活”起来。
创新游客参观模式,推出莫高窟虚拟体验“飞天专题游”参观路线;深度挖掘展示敦煌文化及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举办各类展览70余场次;开发“云游敦煌”“数字供养人”等小程序,敦煌研究院官方融媒体平台浏览量超8亿人次,访客覆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合省外事办、敦煌市举办7场“敦煌文化环球连线”……
如今,敦煌的成功经验已被复制应用到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瓜州榆林窟、敦煌西千佛洞、庆阳北石窟寺等石窟寺的保护、研究中,成功让更多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增强中华文化自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在更高起点、更深层次上保护传承弘扬敦煌文化。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弘扬敦煌文化的实施意见》,把敦煌文化传承弘扬工作摆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实施意见》从把握阶段性发展基础、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传承弘扬敦煌文化的工作体制机制健全完善、标准体系形成规范、研究阐述和传播推介水平明显提高,以莫高窟为代表的“中国特色·敦煌经验”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作用更加彰显,繁荣发展敦煌文化取得历史性阶段性成果。到2035年,传承弘扬敦煌文化的质量和水平得到全面巩固,敦煌文化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魅力更加凸显,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更加彰显,为铸就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作出甘肃更大贡献。
嘉峪关关城景区。
既“守得住” 又“活起来”
2019年8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察看关城并听取长城保护情况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牢记总书记嘱托,嘉峪关市勇担祖业传承、事业发展和产业创新重任,深入推进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保护事业蓬勃发展。
烈日之下,一架无人机缓缓升起,沿着长城飞行。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斌和同事正在对田野长城进行安全巡查和赋存环境、保存现状调查。航拍完毕,他们又沿着长城仔细查看、测量、拍照、记录。
“依托科技助力,三年来长城文物保护工作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张斌说,长城文物保护实现了从长城本体保护向本体和载体(赋存环境)共同保护转变;从看守保护向科技保护、研究保护转变;从探索性修缮向依托科技数据精准保养维护转变;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
“每当登上嘉峪关关城,总书记亲切的话语便回荡在耳旁。”讲解员张晓燕回忆起当时情景依然激动不已。她说,越来越多的游客将目光聚焦到长城文化上,来嘉峪关研学旅行的人日益增多。
嘉峪关市结合本土文化特色,着力打造“我到嘉峪关修长城”“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等研学品牌,吸引游客,特别是吸引青年学子走进嘉峪关,感受长城文化、丝路文化的精髓。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长城事业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来’。”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胡文平说,通过进一步挖掘长城文化,让文物“开口说话”,讲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大故事”。
一方面,积极搭建文保科研平台、文化创意平台、文化研究平台,逐步形成文物保护、文化产业、基础研究“三位一体”布局,采取“学术带头人+学术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课题引领带动文物研究、遗产监测、土遗址保护等方面人才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编辑出版《嘉峪关文化丛书》等十余部著作,研发魏晋砖壁画剪纸等17个系列200余款文创旅游产品,实施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十大行动……
甘肃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机遇,立足全省长城资源特色,按照“科学规划、整体保护、分段管理、保用结合”的原则,多措并举开展长城保护利用工作,出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明确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任务。2019年以来,我省累计投入资金3328万元,组织实施了长城本体抢险加固、维护修缮、防洪排水、防风固沙等13项长城保护项目,全面加强了长城遗存管控保护;投入1681万元,对敦煌、山丹、凉州、古浪等20个县(市、区)持续开展全省长城重要点段防护围栏工程,安装围栏150余公里,有效遏制了生产生活对长城的破坏。
近年来,我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文物法制体系逐步健全完善、文物安全态势持续保持平稳、文物保护利用力度不断加大、文物考古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文物科研彰显强劲实力、博物馆事业提质增效、让文物“活”起来奏响时代强音,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突破。
读者小站。
全民阅读 书香陇原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读者出版集团视察时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总书记叮嘱在场的文化工作者:“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
《读者》,是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读者”品牌,是甘肃文化品牌的扛鼎之作。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三年来,读者出版集团稳中求进,乘势实现新跨越:《读者》月均发行量达532万册,稳居国内市场类期刊首位;营收、利润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读者”品牌价值增至422亿元。
“作为国有文化企业,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为建设书香社会贡献力量,是读者出版集团的初心使命,也是应有的文化担当。”读者出版集团董事长刘永升说。
一方面,坚定做优质内容的提供者,全面提升期刊和图书质量,全力打造精品。
“《读者》坚持守正创新,精益求精,大力实施品质提升、传播力提升、影响力提升三大工程,坚持内容为王,选稿万里挑一,内容匠心‘雕琢’。”读者杂志社一位资深编辑说,《读者》有一套独特、严苛的内容选择与品控体系,每期杂志50余篇文章,要以3万余篇文章作为基础。
读者出版集团着力推进实施精品出版工程,坚持走“专、精、特、融”出版道路,三年来策划出版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品牌图书。
另一方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文化品牌和内容资源优势,创新提出并实施“点·线·端+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读者方案”。
读者出版集团旗下有新华书店门店和经营网点近220家,遍布城市和乡村。为给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和文化服务,集团坚持“一店一策”,大力实施新华书店升级改造工程,累计改造优化近2万平方米。一座座新华书店不仅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更成为书迷的“心头好”。
精心打造“读者小站”,将“读者”文化和阅读服务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分布在全国的20多家各类“读者小站”,既是买书看书的好去处,也是人们聊天休闲、孩子课后学习的好场所。
与银行合作,在业务大厅设置读书角;与各单位携手,在办公场所开辟“读者书房”;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合,打造农村阅读空间……
三年来,读者出版集团积极推动“读者”IP与大众生活结合,逐步构建起以新华书店门店、“读者小站”“读者书房”“读者阅读角”“读者乡村文化驿站”等为载体的阅读服务网络,营造阅读氛围,引领阅读风尚,为全民阅读助力。2021年,“读者方案”被中宣部评为“全民阅读优秀项目”。
有好书,有环境,有氛围,建设书香社会,让文化润泽陇原。
甘肃完善政策体系、丰富阅读载体、凝聚发展合力,着力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全民阅读新路子,着力打造“书香陇原”品牌,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精神动力。
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印发《甘肃省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实施意见》,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配套制定了《甘肃省“书香陇原”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谋划布局了“六大重点工程”“十大重点活动”。
省级层面,每年隆重举办“4·23世界读书日暨书香陇原”全民阅读活动、书香陇原论坛、书香陇原市州行,举办以“音乐诗会”为载体的“诗乡陇原”活动,实施以“甘肃书架”为名片的公益图书捐赠活动,组织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开办全民阅读节目、栏目。
市州层面,形成了兰州市的“兰州读书节”、定西市的“阅读点亮定西”、天水市的“陇右讲堂”“书香天水”、武威市的“书城不夜·书香武威”、嘉峪关市的“同享读书之乐·共建书香雄关”等丰富多彩、富有地域特色的市州阅读品牌。
社会层面,面向社会广泛开展“书香单位”“书香家庭”“书香校园”等创建工作;面向党政机关深入开展“强素质·作表率”全民阅读活动;面向企事业单位实施了以职工书屋为主体,利用职工之家、创新工作室、食堂宿舍等场所设立职工读书角的“1+N”服务项目,全省已建成全国工会职工书屋271个、省级工会职工书屋272个、各级工会自建职工书屋3300多个。
- 2022-08-17【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我们这十年】文物焕发光彩 文化润泽陇原
- 2022-08-17【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我们这十年】传承红色基因 继承优良传统
- 2022-08-17【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我们这十年】文物焕发光彩 文化润泽陇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