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碾坝镇:多彩产业勾勒乡村振兴画卷
“我听着你们的木耳种植成功了,收益不错,我想种点洋芋、再种点木耳,”“镇上这次引进的是定西的洋芋种子、地膜、药粉都配套,还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哩,我家的3亩多地,都想种成洋芋,”“草莓采摘赶上疫情,收入打了折扣,接下来把葡萄园打理好,争取有个好收成……”,3月的康县,春寒料峭,疫情的阴霾刚刚散去,康县碾坝镇从定西调运的30万斤优质马铃薯原种到了,领取种子的村民们饶有兴致地聊着接下来的打算。春耕夏耘秋收,收获的季节到了,近日,记者再次来到碾坝镇,探寻村子里收成的故事!
马铃薯种植“秒”增收
八零后的安家坝村党支部书记崔武玉是一名退伍军人,退伍后一直琢磨着在家乡发展产业。
碾坝镇小康路沿线的袁坝村、寺底下、崔家湾、安家坝等村,农户历来有分散种植蔬菜在县城地摊零散销售的传统,并且经济效益十分明显。返乡后的崔武玉也从学着种菜做起,虽然蔬菜种植属于传统农业,但是要种好也不容易,崔武玉跟周围的老种植户学,跟农技人员请教,跟网络学,慢慢地他的蔬菜种植不仅面积扩大,品种也越来越多;不仅种传统露地蔬菜,还建了大棚种蔬菜,自己受益的同时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动村里的农户一起发家致富。
去年乡镇换届后,新的碾坝镇党政班子充分调研后,决定将玄麻湾、青岗坝、安家坝蔬菜大棚运营的成功经验,在全镇推广发展。镇党委政府立足地域优势,尊重群众主体意愿,以“三个共同”促振兴示范村青岗坝为轴点,延伸全镇各村开展地膜马铃薯种植为主的千亩果蔬产业。在谋划远景产业发展的同时,发挥果蔬产业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保证疫情影响下农民收入不降反增,增强乡村振兴的动能。
走进康县景盛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排排蔬菜大棚,辣椒、茄子、西红柿、黄瓜、豆角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最热闹的要数种马铃薯的大棚了,棚内人头攒动,男女老少齐上阵,镢头挥动,随着镢头一起有节奏的起伏,沿着马铃薯藤蔓挖上三两下,再用力一把提起马铃薯的根蔓,大小不等的马铃薯悬空又落地,欢快地在地上打滚,挖过的地面摆满了胖乎乎的马铃薯。妇女们忙着分拣、装袋,有力气的年轻人将一袋袋的马铃薯扛出棚外,提前约好的客商满脸笑容连忙迎上来,小心翼翼地码放到车上。村民们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擦着脸上的汗,还不忘相互打趣说笑,丰收的场景跃然眼前。
几天时间里,合作社种植的60多亩马铃薯已经采收结束,崔武玉算了一笔账,“产量大概每亩4500斤,市场价每斤1元,三四个月的时间,仅马铃薯种植这一项,就为合作社增收27万多元。全镇马铃薯种了1000亩,产值400多万呢!用年轻人的话说,这镇上规划的近景产业真是´秒´增收!”
新农人的创业梦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发展,怎样发展,是乡村振兴需要关心关注的核心和焦点问题,也是碾坝镇要致力解决的问题。镇党委、政府深谋细抓,一线调研优化产业规划,探索多元产业发展模式,决定利用3到5年时间,在全域发展以地栽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1000亩,以“党建+联合社+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探索推行“抱团”发展机制,提升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让群众已放下想干不敢干的思想包袱,主动投入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队伍中来。碾坝镇田坝村的返乡青年金荣杰就是其中之一。
“在外打工,总有一种漂泊的感觉,回家后一直想创业但又无从下手,近几年我感觉镇上食用菌产业发展势头非常好,而且听了往年成功农户的经验和他们算的投入产出经济账后,特别激动,一下感觉找到了方向。今年正好赶上镇党委政府的产业规划,不仅帮助我们解决了资金问题,还帮我们流转土地,现在我牵头带动本村群众共发展木耳种植40余亩,40余万袋,现在已经采摘了三茬了,总共买了110万元,效益不错!就是感觉种的太少了,根本不愁卖,来的客商张口就要几顿、十几吨!”说起木耳,刚刚还有些腼腆的金荣杰滔滔不绝,丰收的喜悦让他变得非常健谈。
目前,全镇青岗坝、大庄、袁沟、田坝、袁坝、寺底下、安家坝等10个村、12大产业基地共流转土地300余亩,300余万袋袋料木耳、香菇菌袋已经不同批次进行了采摘,也有几个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加入其中。如今,开车路过小康路沿线,路边木耳种植基地里,一排排白色菌包整齐划一,与村庄、绿树、河流相映成趣,一幅产业兴旺、农村富裕、宜居宜业的乡村画卷扑面而来。
来到金荣杰的木耳种植基地,采摘后的菌袋正处于休眠期,他说,木耳种植过程中,掌握好湿度和温度太重要了!他前期就遇到过一次,幸亏及时发现,请教了一位行业专家很快就解决了。说到将来,这位年轻人侃侃而谈,“作为一名党员,不仅要自己干,而且我还想带动周边更多的群众和一些外出打工的人共同发展。今年给群众流转费用4万多元,带动200多人次到我的基地务工,部分群众参与了入股分红,还有一些想干但心存顾虑的,我想动员他们先来我这里务工、学技术。希望来年有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我们的食用菌队伍中来,共同创业、共同发展。另外,我还在琢磨一项技术,变废为宝,把废弃的菌袋当做一种有机肥,这样木耳的价值就更大了!”
千亩荒山入画来
“本来之前这些地都是荒着的,今年政府呼吁撂荒地整治复垦,三四月的时候,镇上、村上的干部亲自下地带头除草整田,等这些地里终于能种庄稼的时候,又调集附近村的驻村帮扶工作队、村干部,每天组织100多人来我们肖家山村帮助我们种黄豆,真的是又热闹又有干劲,这一片片荒地被复种,真的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肖家山村村民袁有敬说。
碾坝镇肖家山村地处高半山区,近年来,由于劳动力外出务工,大量耕地撂荒,群众收入单一。镇党委政府针对这一情况,因村施策,决定以肖家山村撂荒地整治为契机,发展“千亩小杂粮”种植基地,让撂荒地变回“致富田”“淘金田”。
“蓝图绘就、惟有奋斗”。在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包村干部蹲点抓、驻村干部入户抓、村干部田间地头抓的联动机制带领下,调运肖家山村2.5吨黄豆种子及时下地,目前,种植的600亩黄豆长势良好,已经挂果,村民们不顾天气炎热,正在黄豆地里除草。
“以前这地里种的黄豆一亩地都能收200来斤呢,就眼前的这长势,亩产200斤没问题,黄豆的价钱好滴很,三块多一斤哩!” 村党支部委副书记巩义永停下手里的活,说话间掩饰不住的喜悦。
镇长王丽指着远处的刚刚整治过的地块说:“那一块地大概400多亩,整治结束晚了,没跟上种黄豆,准备种小麦。”
站在肖家山放眼望去,整治后的千亩撂荒地,一片葱绿。挂果的黄豆苗长势喜人,微风吹过,摇曳生姿。除草妇女们花花绿绿的衣帽,点缀其间,煞是醒目。荒山变回良田,破解了高半山村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难题。
今年以来,康县碾坝镇按照“一远一近”谋产业的乡村振兴工作思路,在“快、慢”两字上做文章,通过发展地栽木耳为主的食用菌、蔬菜、大樱桃、小杂粮等多元化富民产业,直接带动1570户、户均增收4200元,切实做到了“共同管理、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如今,该镇产业链的主体留在了乡村,价值链的收益留给了农民,在守住青山绿水的同时,也为群众生活打开了一扇幸福窗。
通讯员 唐亚春 图/文
- 2022-08-16灵台石坊村:小蘑菇成村集体经济大产业
- 2022-08-16高台巷道镇:喜看田畴织锦绣 接茬复种促增收
- 2022-08-16靖远刘川镇:“蔬”写富民产业好“钱”景
- 2022-08-15徽县:冷水鱼养出了“热”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