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要闻

【甘快看】《今日聚焦》——产业兴旺托起乡村振兴“脊梁”

22-08-12 20:51 来源:甘肃电视台 编辑:宋芳科

  万寿菊开喜丰收 有风景更有“钱”景

  草药生“金银” 串起“致富链”

  “产业兴旺”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的基础,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我省各地结合实际,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打造特色富民产业,描绘乡村振兴发展蓝图。

  这几天,清水县草川铺镇的万寿菊相继开花,迎来头茬采摘季。金黄的花朵随风飘曳,花农穿梭在花海之中,采摘、销售到处一派忙碌的景象。

  在全面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草川铺镇积极与镇域内合作社协调衔接,在每个村设立收购点收购鲜花,降低农户生产运输成本,做到防疫发展两不误。这两年,草川铺镇立足自然优势,把万寿菊作为主导产业来抓,通过专业培训,订单种植引导农户科学种植,最大程度提高农民收益。

  由于今年阳光、雨水充足,万寿菊长势良好,清水县丰望乡今年种植万寿菊2600余亩,乡政府组织13个经济合作社共同进行采收工作,合作社让附近的“三类户”就地就近采摘,按照每斤1.5元价格进行收购,按照当天采收情况来看,每人每天采摘600斤到800斤。

  万寿菊是提取纯天然黄色素的理想原料,具有平肝、清热、祛风、化痰的功效,因其花大、花期长,也会用于点缀布景,可供观赏。今年,清水县以业态互融互促为路径,聚力打造文旅农康融合发展产业板块,狠抓万寿菊全产业链、艾草加工、月季育苗和金银花、薰衣草、金丝皇菊等特色产业建设,通过挖掘观赏、保健、体验等价值,把“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在平凉市崆峒区上杨乡早庄村中药材基地里,各类中草药长势良好,今年首批新栽种的七月菊陆续迎来了花期。

  今年以来,平凉市崆峒区上杨乡高度重视种植产业转型发展,按照整合资源、提质增效、示范引领的思路,明确中医药产业链发展规划和实施路径,将早庄村建设成规模化、标准化千亩中药材种植基地,集中连片,以点带面,打造中药材特色产业链。

  在平凉市崆峒区花所镇信河村,绿油油的甜叶菊叶片紧簇,青翠欲滴,摘一片叶子放入嘴里咀嚼,味蕾马上就能感到甜味。甜叶菊以“甜”著称,作为药物和膳食已广泛应用,从中提取的甜叶菊素被誉为“新型糖源”“植物糖王”和最佳天然甜味剂。

  平凉市 崆峒区花所镇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在保障粮食耕地安全的条件下,有效盘活土地资源,流转土地430亩,建成4个作业区,筹措资金3万元,采取“产业联盟+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由公司统一提供种植技术和订单收购,基地带领农户,在现有基础上,稳步扩大种植规模,不断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这几天,庆阳市西峰区董志镇庄头村的7座钢架大棚里的西红柿和辣椒喜获丰收。工人们正忙着将西红柿进行采摘、分拣、装箱。庄头村村民冯彩琳正忙着和村里的姐妹们一起在大棚内采摘西红柿。看着一筐筐西红柿,装车运走,大家脸上挂满了丰收的喜悦。

  在庆阳市西峰区什社乡李岭村的设施瓜菜基地的大棚里,藤蔓上挂满了色泽光鲜的西红柿。今年40岁的刘爱玲在李岭村设施瓜菜基地承包了20个钢架大棚种植西红柿和黄瓜。这段时间,她组织周边村民集中采摘,经过精心挑拣、装箱后,由山东寿光的一家蔬菜公司统一拉运到外地进行售卖。

  庆阳市西峰区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通过龙头引领、抓点示范、科技带动,大力发展设施瓜菜产业,构建完整的瓜菜产业链,提升土地产出效益,促进群众增收。今年,西峰区设施蔬菜生产面积达2.2万亩,预计产量5.35万吨,产值1.24亿元。

  绿色养殖让乡村振兴“畜”势勃发。盛夏时节,在瓜州县锁阳城镇致富带头人赵生龙家的牛棚里,牛气冲天。赵生龙正忙着为自家的西蒙塔尔母牛收拾圈舍,多年来他靠养牛致富,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买牛能贷款、贷款有贴息,技术有指导,养牛有保险,“政企银保+农户”让瓜州县锁阳城镇畜牧业从过去的传统养殖发展到现在的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养殖,为瓜州县肉牛产业发展蹚出了新路子。

  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的圈舍里圈养着大批量的怀胎基础母牛,每天前来“肉牛超市”现场考察、调牛的群众络绎不绝,极大地方便了周边养殖户,也解决了异地调牛手续繁琐、价格高的难题。

  除了“肉牛超市”,锁阳城镇还建立了冻配改良点,从品种改良、科技培训上为肉牛养殖提供全周期保障。

  瓜州县通过发挥企业和合作社的引领示范作用,推进饲草综合加工利用,带动全县种植饲草20万亩以上,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草畜循环发展格局。

  近年来,瓜州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紧紧围绕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养殖业。截至目前,已创建养殖示范园区8个、打造专业村 7个、良种肉羊繁育场5个,全县牛羊饲养量达到146 万头,畜牧业产值达到4.3亿元。

  产业有特色,发展才有活力。我省各地以资源为依托,唱好产业“戏”,打好特色牌,培育壮大优势产业,让特色魅力更加彰显,让产品价值不断提升,带动农民群众稳定持续增收,走出了一条符合新时代要求、富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