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甘快看】尹建敏:土妞“羊”事

22-08-10 19:12 来源:新甘肃 编辑:薛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志娟 石丹丹

  尹建敏这人很有意思。62岁的她,前一天还是满头深黑小卷,第二天就变成了银色蘑菇头;黛眉红唇妆容精致、翠绿T恤鲜艳花裙,大步走在羊圈里很是骄傲地说“我的这些羊啊……”说话间,耳垂的硕大椭圆耳环一晃一晃……实在是醒目。

  尹建敏这人很有故事。从浩瀚大海边的辽宁丹东到沟壑纵横间的甘肃东乡。为什么?图什么?其间吃了多少苦?挣了多少钱?帮了多少人?乐在其中吗?都是故事。

  尹建敏这人获得过很多荣誉。2022年年初,“感动甘肃·陇人骄子”颁奖晚会上,她一亮相,很是亮眼: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劳动模范……胸前的奖章闪闪发光密密麻麻,“这还没戴全呢!”言语间,满是自豪。

  女企业家尹建敏从东北到华南,从华南到西北,开公司、做公益,助学子、帮孤寡,忙扶贫、助乡村……忙得不可开交,那精气神却一直足足地。微信名为“土妞”的尹建敏说,“一路走来,都是收获。就算有一天我离开甘肃、就算有一天我进了黄土,但我可以说,自己没有辜负这片土地。”

  “我喜欢挑战”

  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的尹建敏,当年毕业后回了家乡。熟悉的环境、温暖的家庭、稳定的工作,原是一份稳稳的幸福。

  每个人所走的路,很大程度上与性格有关。也许是从小在海边长大见惯了风浪,尹建敏骨子里那股跃跃欲试想要挑战的劲头,使她的人生道路在28岁那年转了个方向。

  1988年,改革开放的大潮依然汹涌。尹建敏带着不多的积蓄,只身前往改革开放最前沿——广东。

  “并没想好要做什么,就是手里攒了一点钱,想着去闯闯,就去闯了。”到了汕头,先是凭着大学文凭找了份出纳工作。但给别人打工,显然不是尹建敏的性格。半年后,她辞了工作,开始自己做生意。一天天、一年年,在市场的风浪里起起伏伏,“渐渐地,手里有了一些钱。”

  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敲定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

  2000年3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成立并开始工作;

  ……

  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国家部署,令“嗅觉”敏锐的尹建敏再次做出改变人生航向的决定:到西部去!

  “那时,我还从没去过西北。想象着是一片待开发的净土,我就想着去做个产业。”虽未到过西北,但尹建敏并不盲目,她想过,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还是产业结构调整,都意味着巨大商机,那里应该是一片投资兴业的热土。

  想到了就去做,尹建敏收拾行囊来了兰州。“一下火车,特别震惊。从广东到甘肃,感受到很大差距。”这种差距没有让她退缩,而是想着一定能做点事。

  经过一番考察比对,尹建敏决定投资能源项目,成立了兰州市红古区鑫源天然气有限公司。人生地不熟的尹建敏,经历过挫折,得到过帮助,加上她不服输的性格,渐渐在西北异乡扎下根来。

  在甘肃,她走过很多地方,在一些偏远乡村见到了一些贫困现象,接触到一些贫困人群,“有的人贫困境遇超出我的想象。”火辣爽利的尹建敏有着格外柔软的内心,她悄悄落了泪。“之前在南方,也一直在做公益,那时候就是捐钱,但钱具体用到了哪里、用到了哪个人身上?并不是很清楚。”

  越是深入甘肃大地,一个念头越是强烈,“我想做些什么,面对面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思路渐渐清晰,尹建敏拿定了主意,她想,“扶贫就是最大的公益。就在这里做扶贫产业,一乡一品或是一村一品。要做,就把它做扎实了。”

  2014年,54岁的尹建敏将工作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养殖业和农业。

  喜欢挑战的尹建敏觉得:地域不是限制、年龄不是限制、行业也不是限制。想到了就去行动,行动了才有可能到达。

  每一步,看似出人意料;其实,步步心中有数。

  尹建敏(左二)和企业员工在养殖场

  “我是一个做事的人”

  “我的思维跟别人不一样,我要把老底拿出来做扶贫。”她说,一件事一件事去做,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去做,要给这片让自己成长和发展的土地一张完美答卷。

  做产业,做什么产业呢?什么产业有甘肃特色呢?尹建敏首先想到了养殖业。

  “甘肃的羊肉好吃,我就想着要让甘肃的羊肉走出甘肃。”尹建敏在兰州市红古区拿到1500亩土地,她计划先拿出500亩地养羊。“我们从澳大利亚引进澳洲白种羊、杜泊种羊560只,这是甘肃首次从澳大利亚直接进口。”这些漂洋过海,从南半球来到中国西北的羊只成为尹建敏新事业的起点。

  2022年盛夏,尹建敏走过位于红古区金砂台基地的一间间羊舍,目光掠过大大小小的羊只,简单叙述着自己几年来的“羊倌”之路。购买土地、引进羊只、引进技术、扩大规模、吸纳就业……渐渐有了规模,“基地现有标准化种肉羊繁育羊舍45栋,设计存栏5万只,目前存栏3万只。”

  养羊就会有羊粪,羊粪可以用来种水果蔬菜。尹建敏又拿出几百亩地做设施农业,种蔬菜、种樱桃、种葡萄,“我们种出的高原蔬菜、水果口感特别好!别的地方吃不到。”无论是说起自己养的羊、还是自己种的菜,尹建敏语气里都满是自豪。

  一条生态农业之路,就这样渐渐拓展开来。

  如今,占地1700亩的兰州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种肉羊繁育养殖、有机果蔬种植、食用菌研发培育、多肉花卉培育、休闲观光旅游为主要产业,加上后端的商业渠道,已形成一条绿色产业链。依托这条产业链条,周边1万多人成功就业。一些人的命运得到改变:脱了贫,买了房、买了车。

  尹建敏最初的扶贫心愿,得以实现。

  2017年,脱贫攻坚正处攻坚拔寨、啃硬骨头、涉深水区阶段。接下去要脱贫的人口大多集中在山高路远,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存条件较差地区。这是脱贫攻坚的重点,也是脱贫攻坚的难点。

  “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临夏脱贫看东乡。”已经具备一定经验的尹建敏决定“哪儿最穷我上哪儿去”,综合考虑后,尹建敏选择了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

  她先是在东乡的沟壑间考察了8天,走进一个个村庄、走近一家家农户,和干部谈、和农民聊、听老人讲古论今……之后又去了县博物馆,了解东乡县的历史沿革、地形地貌、风俗习惯等等。

  “我心中的很多个为什么,在一天天的走访中找到了答案:山大沟深、缺地少水、缺少产业。”同时,她也看到,东乡群众有养羊的传统,只是养殖户分散规模小。当摸清这些情况后,尹建敏的头脑中冒出四个字:东乡贡羊。后来又提出,“东乡贡羊,天下共飨”的宣传口号,她很有信心地想:“有一天,我就是要把这个事做得天下共知。”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尹建敏大刀阔斧地开启了在东乡的扶贫道路。她按照“一村一策、一地一案”的原则,发展了“龙头企业+乡镇+行政村+基地+农户”的帮扶模式,投资成立东乡县伊东羊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羊场建成后,她按照计划给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发放3只母羊和1只公羊,养成后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当地群众不仅可以通过种植青储饲料增收,村集体经济每年还能从羊场分红。

  2018年,尹建敏又投资3800多万元成立东乡族自治县伊淼食用菌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新建日产6万袋的黑木耳菌棒加工及种植产业园。

  到了销售环节,尹建敏背着羊肉、带着木耳,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到处跑。每到一处,现场做给对方品尝。“甘肃的羊肉好吃啊,白水煮了都香,满屋是香味,一点都不膻,不吃羊肉的人都说好吃……”

  2017—2019年,脱贫攻坚最关键的时候,三年里,她的两台车跑了60多万公里。渐渐地,东乡贡羊的品牌叫响了。

  “做梦也想不到,路走着走着,有一天就在黄土地上养羊去了。”尹建敏一边觉得不可想象,一边为黄土地给自己的沉甸甸的回馈感到踏实:“‘东乡贡羊’、高原黑木耳产业带动8个乡镇、12个村、6个合作社、11000多户贫困农民稳定脱贫。”

  屈指一算,尹建敏至今已推出了五个特色农产品品牌:东乡贡羊、“伊淼”高原黑木耳、“金花池”漳县黑木耳、鑫源高原大樱桃、鑫源高原葡萄。

  尹建敏在微信朋友圈里写道:当选择把金钱回归土地的时候,当选择做一名地道的农民时,收获的是累累果实。土妞决定在西北带领农民把农业做出“视觉”,把农特产品做出“味觉”、让甘肃农民活出“我是甘肃人”的骄傲。

  回归土地的8年时间里,她每天起早贪黑跑在路上,每天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而满心欢喜:

  ——高原上的早晨,我们家的羊儿“咩咩”叫个不停;

  ——有一天,要让世界知道,最优质的食用菌,在甘肃;

  ——我们家的葡萄卖得老好了,早上基地采摘,两小时送到客户手中;

  ——每一次辗转东乡沟壑村落时才知道,离不开的理由,是这里还有一份责任需要履行;

  2020年10月,尹建敏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荣誉,她说,这是新的起点。

  尹建敏和村民在一起。

  “从一个人来,到600人的家”

  2000年初到甘肃时,尹建敏单枪匹马。22年后,她的数家公司已有600名员工,还有许多农民的处境也因她的努力而得到改善。这支队伍分散在不同行业、不同地点,要带领大家向前走,要让大家齐心协力,62岁的尹建敏很有信心,她的精气神每天都是满满的,“我就是一面镜子,我的精神头永远向上,大家才有信心跟着我干。”

  “我要用行动影响他们”。有人领回来8000多元的种羊,宰了吃肉。尹建敏也不生气,她上门做工作:一只羊的肉吃了,只不过饱几天;你把羊养大了成群了,才能天天有肉吃。

  有一户农民的孩子有残疾,家里日子不好过。尹建敏动员那家男人去自己的养殖场工作,对方不愿意说太累,更愿意拿上几千元捐款过一天算一天。尹建敏带他到羊场,她跳进羊圈拿起铁锨出羊粪。她说,“你看,我的钱就是这样挣来的,我为什么要把我一锨锨挣来的钱,送给你撒懒?”后来那人去了农场干活,干得还挺好。

  尹建敏,这个总是鲜艳明媚却又强韧的女性,用自己的行为,赢得越来越多认可。

  “我们家招人,总是排队。老百姓都知道我们。”尹建敏收到过群众送给她的很多双刺绣鞋垫,摆开来,很是壮观。她说,“有一天,我要把它们放进鑫源博物馆”。她的内心有一个愿望:“在西北高原缔造一个‘鑫源村’,带着‘鑫源村’的家人们,过有树有果有菜有诗的生活。”

  同样身为女人,尹建敏格外关心妇女。在东乡扶贫时,她说,“如果我不把妇女带动起来,我这个脱贫就做得不成功。”结合当地实际,她建起黑木耳养殖基地。又挨家挨户跑,劝当地妇女来基地务工,“不影响做家务,按小时付工钱。”慢慢地,那勒寺镇的黑木耳种植基地,吸纳了380多名东乡族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她又带领大家学文化学技术。鑫源公司位于红古区的金砂台基地,还被命名为“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看到当地妇女的面貌因自己的努力或多或少有了变化,她觉得很开心。《中国女性》杂志封面上,抱着一只小羊羔的尹建敏,笑得像花一样。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尹建敏深知“一个民营企业,能发展到今天,最重要一点是跟党走。”公司每周一早七点举行升国旗仪式、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及时学习国家大政方针、学习党史进行研讨、走访慰问老党员、观看廉政纪录片……党建引领、凝心聚力,鑫源公司从最初的3名党员发展到今天有近50名党员,磅礴力量正在源源不断地汇集。

  尹建敏和资助的孩子们在一起。

  “以后要写自己的故事给儿孙看”

  “种得了地、放得了羊、赶得了时尚、牺牲得了自己,帮助得了众人……”尹建敏告诉自己要做一个有骨气、有志气、有底气、温暖阳光智慧的女人,去温暖他人。

  看到需要帮助的孩子,她毫不犹豫。给大山上的留守儿童做了十几年的妈妈,每隔一年会带孩子们走出大山去北京夏令营,去航天城、大学校园参观,去登万里长城,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她想在孩子心里种下梦想。

  有学生需要资助,她立刻伸出援手。那一年,刚到甘肃,去了榆中北山,“一到那儿我就哭了,心里难受。他们喝的是窖水,发稠。”后来,她每半个月会买了肉买了菜前去探望村民。听说村里有学生考上了大学,没钱上,她说“我来资助”。从那时到现在,她以各种方式资助过500多名大学生。

  20多年了,红古区养老院的老人们习惯了“女儿”尹建敏的定期看望,送衣送被送老人们的所需所用、每月带着公司的志愿者与老人们一起热热闹闹包顿饺子,彼此都是抚慰。

  2016年5月,“尹建敏慈善基金”设立,设有“爱心助学”“孝亲敬老”“大病援助”“扶贫济困”等项目,这是兰州市首个以个人冠名的慈善基金。目前基金已实施等各类救助近1000万元。她说“人这一辈子,成就了别人才能成就自己的成就感。”

  帮过那么多人,对方是否感恩,尹建敏并不十分放在心上,“他们很多人内心很敏感。决定走这条路的时候,有些事就不要太在意。”

  尹建敏坦言,“这么多年我也吃过很多亏,但我不后悔。”一路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她想得开:这就是社会啊,你要站在社会的角度想,你就想通了。社会上不可能都是好人,但还是好人多,“我不会被坑我骗我的人改变。”

  “作为一个民营企业,你挣了钱做什么?不是去花天酒地,而是让更多人生活得好一些,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觉得充实。”尹建敏觉得这条路值得。

  一生说短,其实也长;一生说长,其实也短,尹建敏这一天天一年年啊,可真是没虚度。想做什么就去做,坎坎坷坷、鲜花掌声、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水来了土淹、兵来了将挡……所有经历都是财富,所有财富都是人生。

  “所有这些经历,成就了我的故事。非常值。我就想,以后我要写一本书,给儿孙看。有一天,我能放下来休息的时候,我要写的第一本书的名字,就叫《在甘肃,土妞和羊的那点事》。”(本文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