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时政

【智库建言】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

22-08-05 09:37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玉芳

  原标题:【智库建言】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日前,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安宁区委区政府、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委员会、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举办第二十八届兰洽会安宁(第六届)智库论坛。本届论坛以“智·在安宁 慧·泽丝路”为主旨,与会专家学者聚焦我省高质量发展、“四强”行动以及兰州市安宁区发展等主题建言献策。本期刊登部分文章,以飨读者。

  着力提高甘肃发展整体效能

  王伟

  着力提高发展的创新性、协调性、持续性、开放性和共享性,着眼整体、立足各地,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甘肃发展的各方面,提高甘肃发展整体效能。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我们要着眼甘肃整体发展、立足各地优势,推动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牵引带动全省协同联动发展。”贯彻落实这一举措,必须用好“发展”这把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的各方面,从而提高甘肃发展整体效能。

  着力提高发展的创新性。要牢固树立创新驱动发展的鲜明导向,以强科技牵引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着力打造生机盎然、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把牢“四个面向”要求,促进创新链同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要适应新时代新旧动能转换的要求,着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创新人才培育工程,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创造力,提升重点产业科技支撑发展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力,加快促进新经济的发展。

  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就是要准确把握各自的重点和优势,构建各地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在兰州、庆阳、金昌、酒泉、白银、天水等具有优势产业基础的地区,加快实现工艺和装备的迭代更新。在兰白试验区、兰白自创区等具有科技创新基础的地区,强化支持兰州培育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使其加快发展成为科技合作先行区、创新人才聚集区、前沿技术引领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打造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主引擎和重要经济增长极。在石化、有色、钢铁、煤化工、精细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要加快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巩固脱贫地区的发展成果,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要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促进城市、县城、小城镇和村庄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彰显特色,促进地区间协同联动发展,逐步形成各展所长、充满活力的区域发展态势。

  着力提高发展的持续性。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坚决贯彻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和要求,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祁连山地区为重点,加快实施一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治山增绿、防沙治沙等工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要统筹推进全省域生态建设,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现代农业、文旅产业、康养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民生优势,把陇原大地建设成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着力提高发展的开放性。贯彻开放发展理念,要立足于积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大局,用足用好“一带一路”建设最大机遇。要充分发挥我省区位优势、通道优势、枢纽优势、平台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文化优势,找准做实发力点,要积极推动全方位的“走出去”,推进全方位开放,构建多元化对外开放格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提高对外开放的质效。优化全域开放布局,统筹四向拓展,突出向东向西开放,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实质性、多领域合作。要扎实推进与相关国家的互联互通,充分利用中欧、中亚、南亚通道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提升国际班列运营规模和效益。要着力打造加工贸易产业集聚区,扩大进出口贸易额。要深化对外人文交流,高质量办好兰洽会、文博会等国际性节会,增强甘肃对外影响力。

  着力提高发展的共享性。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共享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始终把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放在重要的位置。要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让群众更富裕。要加大投入办好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领域民生实事,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让惠民答卷更有厚度。推进健康甘肃建设,让群众更安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群众更放心。

  作者为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教授

  持续完善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职能

  孙健 王涛

  完善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职能定位,要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方面入手,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好的营商环境,不仅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形成良好营商环境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深化改革,提升服务。进一步理顺、厘清政府部门主要职能、职责,着力破解部门职能交叉、重叠及分散难题;建立政企沟通长效机制,定期组织开展政企联席会议;发挥工商联平台纽带作用,摸清企业发展难题困境,为相关职能部门政策制定出台提供决策性参考意见;提高服务效率,通过审批服务事项集中纳入政务服务中心办理,提升窗口服务统一化、规范化、制度化、便捷化建设;增强服务能力,定期组织开展窗口人员服务意识、业务技能等培训,建立完善考核、问责、约束及激励等相关配套机制,提升从业人员素质能力;注重专项服务,对于重大项目专门组建服务企业专职小组,做好跟踪服务,及时跟进解决困难和问题。

  “放”出活力,“管”出水平。一方面,做好“放”的文章。推进简政放权,完善涉企政策体系,深化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管理,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强规范建设,对行政审批的设立依据、申请材料、审批条件、裁量准则、审批流程、办理时限等加强标准化建设;通过授权、委托、代办等方式,将部分审批权下放到县(区)、开发区、镇(街);为重点建设项目建立“绿色通道”,实施特事特办。另一方面,提高“管”的水平。转变监管理念和方式,通过社会组织、社区、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进行联动监管,充分发挥参与式监管与专业化监管协同作用;建立监管诚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细化监管责任机制,避免监管“漏洞”;同时建立问责机制和考核机制,形成监管闭环。

  政务公开,诚信透明。建立行政权力透明机制。通过向社会公布行政职权目录,建立责任和权力“两张清单”,进一步厘清职能职责,细化公开行使职权的依据、内容、职权名称、办理程序、时限和监督措施;执行行政效能监察,对执法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对行政执法过程中乱作为、不作为问题进行问责;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畅通电子监察、网络维权渠道,扩大社会、企业、公民对政府政务的监督;强化平台建设,建立统一、集中的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并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定期宣讲解读公共政策,提高执行力和政策知晓度。

  数字政府,便捷高效。充分利用大数据,在省级层面加快数据信息的统筹整合,防止重复建设,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打通“放管服”改革的“经脉”,努力建成大数据慧治、大平台共享、大系统共治的架构;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紧盯“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目标,加快推进数字政府项目建设、数据共享、深化应用等工作,全面提升“全程网办”率和“一网通办”能力,推动“掌上办、指尖办”,促进数字化、信息化向基层下沉;运用大数据进行综合监管和智能监管,进一步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

  (作者分别为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滕海峰

  因地制宜与立足全市相结合,确定县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效率与追求品质相结合,优化产业发展方式;体制改革与资本作用相结合,优化产业经营体系;补短板与强弱项相结合,强化产业发展基础支撑。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指出,“坚定不移实施提质增效扩量工程,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促进县区发展的有效抓手。以兰州市安宁区为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因地制宜与立足全市相结合,确定县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基于安宁北拓农业空间发展机遇,既要做优做强原有安宁白凤桃产业,也要丰富农业发展业态。二是推动以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石化装备制造、电力设备制造等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高标准发展;推动以医药制造、食品饮品产业、新材料和电子制造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为主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三是坚持强龙头、补链条和聚集群,促进工业迭代升级、提质增效,带动全区经济实现结构优化和良性循环。四是统筹发展黄河北岸总部经济、安宁东西路商贸服务业、建宁东西路健康服务产业、建安东西路至刘沙公路生态旅游服务产业,推动东片区教育培训服务业、西片区现代物流业规模化发展,着力将现代服务业培育作为首位产业发展。

  提升效率与追求品质相结合,优化产业发展方式。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强调区域产业布局与国土空间主体功能的匹配性,优化安宁空间发展格局。二是做好“两区融合”文章。“经开区”要强化“产业”和“生产”功能,安宁区强化“城市服务”功能;“经开区”强化制造业发展,安宁区强化商贸、物流、康养、农业发展;在生产方式,特别要强调“经开区”的国家平台作用和政策优势,提升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加快打造产业集群,推动国家级园区做精做专。三是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将“双碳”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融入产业高质量发展之中。

  体制改革与资本作用相结合,优化产业经营体系。一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积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在安宁区规划建设城市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和融资平台。二是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助推莫高酒庄等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养殖、采摘、体验、观光、休闲、加工等现代农业一体化发展。三是深入持续开展“千企万商大走访”活动和“千企调研纾困”行动,完善沟通对接机制,助推大中型民营企业健康成长。四是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依法保护企业产权、自主经营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补短板与强弱项相结合,强化产业发展基础支撑。一是修编国土空间规划和五年发展规划,明晰发展前景,增强发展信心。二是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产业项目为重点,以产业项目带动实体经济发展,从而构筑稳健、可靠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三是加快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助推全区能源利用结构优化。四是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网络基础构筑与信息产业发展。进一步明确和优化安宁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发展方向、生产方式、经营体系与基础支撑,扎扎实实发展产业经济和实体经济,切实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底盘和支撑。

  作者为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教授

  夯实科技强区的关键路径

  潘竟虎

  培优“亮点”,推进安宁环大学科技创新生态圈建设;破解“难点”,打造科技创新“五型高地”;打通“堵点”,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基础能力;攻坚“痛点”,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解决“盲点”,未雨绸缪培育新兴产业。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强科技行动。我省具有良好科技基础,科教资源相对丰富,尤其是兰州市安宁区,其科教资源相较于其他县区更为聚集,应以“强科技”为引领,找准着力点,夯实“科技强区”。

  培优“亮点”,推进安宁环大学科技创新生态圈建设。一是建设安宁大学城。建立规整有序的大学城整体空间结构,建设开放型的校园环境,把安宁大学城建成“文化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二是打造安宁环大学科技创新生态圈。全力支持辖区高校建设和高校联盟发展,政府牵头建立政产学研金五位一体联盟,并体现到周边主导产业的培育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上。建设好联合重点实验室,实行大中型仪器设备共享共用。

  破解“难点”,打造科技创新“五型高地”。以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为核心,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与应用高地;以甘肃省委党校、西北师范大学、甘肃政法大学、甘肃省社科院、甘肃社会主义学院为核心,打造甘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应用高地;以兰州交通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培黎校区、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核心,打造现代工业科技研发与应用高地;以兰州城市学院、西北师范大学为核心,依托兰州城市学院、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西北师范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西北城乡发展与协同治理中心,打造城乡发展与治理研究型高地;依托万里、兰飞、长风等国防军工龙头企业,打造军民融合产业,共同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高地。

  打通“堵点”,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基础能力。搭建校企信息交流平台,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支持区内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设自有成果转化平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鼓励高校与企业、协会、社会专业技术转移机构等交流协作,搭建专业化、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围绕重点产业和优势资源,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孵化服务机构,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链式科技型企业孵化体系。

  攻坚“痛点”,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聚焦主导产业引进具备创新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大企业,聚焦重点产业补链成群的关键环节引进高科技创新企业,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综合运用政策指引、平台服务、金融支持等多种手段,构建突出重点和关键的链式培育体系,加快培育以高新技术型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为重点的科技型企业,实现科技型企业增量与提质目标同步推进。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引导龙头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共享创新资源,推动形成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注入活力的融通发展格局。

  解决“盲点”,未雨绸缪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关注区块链、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细胞工程、高效储能等新技术领域,超前开展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发,组织开展重大技术攻关,争取列入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和计划。积极培育本地数字化企业,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和公共数据服务平台,加强数据供需对接,促进多元数据融合应用,推动数字价值利用资源化、资产化和资本化。

  (作者为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

  精准选择“四强”行动的落实举措

  李含琳

  强科技,重在人才和技术政策的务实创新;强工业,重在打造甘肃特色的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强省会,重在同步推进做大城市与做强产业;强县域,重在打造县域现代产业体系。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强调,未来五年,甘肃经济工作的主要抓手是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以重点地区和关键领域为突破口,推动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整体跃升。

  强科技,重在人才和技术政策的务实创新。一是加大科技政策创新力度,对重大科技创新活动和项目,采取“特事特办、大事先办、优先拨款、优先落地、优先服务”的方法处理。二是注重提升现有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视科技人才的提拔使用,同时,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建立“企业+社会+市场”的人才引进机制。三是加大研发投入,建议各级政府将本地重大科技项目列为政府年度财政支持重点,在财政开支中优先安排。四是加快建设“高水平、大规模、体制顺、政策新”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五是突出省级以上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努力做好行政审批、金融平台、政策落实、公共配套等服务工作质量,所有园区在行政管理上全部实行“一卡通”。

  强工业,重在打造甘肃特色的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一是创新主导工业目录,提高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有色冶金、新兴工业、绿色石化等工业的经济地位,作为主导工业的核心部分,重点投资项目向这些产业倾斜。二是加强对全省所有园区的整治整合工作,突出国家园区的落地、配套和服务,突出“一市一园”和“一县一园”,突出打造特色优势园区。三是加快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其中,陇东地区重点解决庆阳石化“产加同步”,建设煤电产业开发区、宁正绿色能源基地。在产业方向上向关中地区、中原地区融入发展,提高向南、向东发展的能力。天水和陇南等地重点发展电子电器,提升国家工业园区发展水平,争取建设“甘肃(国家)电子电器产业自贸专区”。金昌白银等地重点发展有色冶金、专用飞机、新型建材、节能电器,积极申报“中国(甘肃)有色冶金自贸专区”。河西走廊重点发展新能源、有色冶金、新能源装备、节水材料,发展新能源技术和产业经济带,建设寒旱农业基地,打造高水平出口农业产业带。

  强省会,重在同步推进做大城市与做强产业。一是优化行政区划,推动兰州向特大城市发展。按照500万至1000万人口进行设计和长远规划,建议在行政区划上考虑将兰州南部的个别县域划归兰州市,这样既可以快速增加城市人口,又可以提高经济容量。二是建设“大兰州三级经济圈”,通过建设核心经济圈、辐射经济圈、外连经济圈等,既要提升兰州的综合经济实力,又要提升兰州的辐射带动功能。三是构建“1+2”省会城市布局,即重点把国家级的兰州新区和兰州高新区、兰州经开区三个园区建设好,在行政管理、改革配套、信贷支持、税收优惠、海关出口等方面提供最优惠的服务。四是加快兰州传统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指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产业。通过以上措施,将兰州市建设成甘肃省的人才群、技术群、企业群、产业群、物流群、文化群。

  强县域,重在打造县域现代产业体系。一是要按照省政府关于“打造一批工业强县、农业大县、文旅名县、生态优县”的政策要求,创新和完善甘肃特色的县域发展模式,到“十四五”末,超100亿元以上县域达到46个,其中300亿元以上县域达到12个,100亿—300亿元县域达到34个。二是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基本原则,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分类施策,差异化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三是积极提升县域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壮大民营企业,使县域逐步走上良性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四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县域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壮大“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农业特色产业。

  作者为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教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