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病毒“排雷兵”的工作日常——探访兰州硬气膜实验室

22-07-27 09:14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编辑:刘姗

  原标题:病毒“排雷兵”的工作日常

  ——探访兰州硬气膜实验室

核酸检测。

  本次疫情发生后,为快速提高核酸检测能力,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紧急搭建出一座日核酸检测量可达8万管的硬气膜实验室。

  近日,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采访报道组实地探访硬气膜实验室,了解与病毒赛跑的“排雷兵”日常工作。

  样本提取,不能有一丝马虎

  来到兰州市安宁区雪花路,一个标有“兰州硬气膜实验室”的白色方形建筑跃入眼帘,一座座弧形大棚样式的硬气膜实验室整齐排列。

  按照进入前的流程,换上N95口罩,戴上一次性医用帽和外科手套,穿好隔离衣、靴套,仔细检查穿戴合规后,记者跟随几位轮换到岗的医护人员,穿过三道门,进入了硬气膜实验室。

  硬气膜实验室配有试剂准备区、样本处理区、扩增分析区,实验室内布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实行全封闭管理,双门互锁,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标准做好防护,医疗废物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置。

  配制试剂、提取、扩增、审核结果、数据上传……医护人员正在按照核酸检测流程认真操作着,封闭的空间里,有点闷、也有点热,他们额头渗出汗珠、鬓发粘在脸颊。除了必要的工作交流,实验室里一片静谧。

  “我们的工作容不得一丝马虎。”刚结束一个工作班次的张新春告诉记者,在这里,200多名来硬气膜实验室支援的核酸检测人员分为6组轮班“揪毒”,每组每班次能完成约1万管的核酸检测任务,为近10万名市民群众送去及时、高质的核酸检测结果。

  张新春是嘉峪关市中医医院医学检验科主任,接到紧急任务后,她和嘉峪关市其他医院的9名同仁携带5台核酸提取仪、10台PCR扩增仪驰援兰州。连日来,张新春与同仁们不舍昼夜、分秒必争,在兰州硬气膜实验室开展核酸检测工作。

  可以看到,核酸检测样本管被转入实验室后,检测人员会在生物安全柜内,把样本管的盖子一个个拧开。然后,提取核酸,转移加注到反应板上。

  每一管样本,对应反应板上的一个孔。反应板巴掌大小,却有密密麻麻96个孔。此后,检测人员将已提取的核酸添加到已配试剂的96个孔中。

  核酸检测人员采用一种叫“PCR”的技术完成检测,这项技术检测过程是一个在体外特异复制一段已知序列的DNA片段的过程,可使检测人员能够在几小时内从样本中获得大量新冠病毒特异性的核酸片段。

  样本加样,忙中不能出错

  在硬气膜实验室,检测人员熟练地应用这项技术,经过试剂配制、样本制备、核酸扩增三个阶段,完成对一份份标本的核酸检测。

  而样本的加样,是整个“流水线”中最关键、也是手工程度最高的环节,面对堆成“小山”的标本,如何又快又准确地加样是个难题。

  兰大二院核酸检测队队长杨永新在进入实验室前,给检测人员讲解了防护要点和核酸检测要点,力求每一次加样操作准确无误,“每一个标本采样管都需手工拔帽子,然后手工加到对应的检测孔里,必须做到‘一枪到孔’。”

  刚进入实验室,检测员张尚弟手底下还有些生疏,“看着堆积如小山一样的标本,想着外面一轮接一轮大规模的核酸采样,心里也着急,速度就提上来了。”

  “抓紧开箱录入,核对样品。时间紧张,大家手底下快一点。还有,仔细一些,不要忙中出错。”在硬气膜实验室里,来自兰大一院中心实验室的魏鹏和队员们一直忙碌着。

  魏鹏每天的主要工作也是在实验组做核酸加样,10多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他要操作数千次,出舱时“胳膊几乎抬不起来”。

  本轮疫情发生后,兰州市域内的53家核酸检测实验室第一时间投入核酸检测工作。此外,紧急搭建了2个硬气膜实验室,调度了16台移动检测方舱,以满足全市核酸检测需求,提升核酸检测能力。

  10:1混采,日检80万人次

  “硬气膜实验室可实现试剂配置、加样、提取、扩增自动化,日最高核酸检测能力可达8万管,按10混1采样方式,每天最多可检测80万人次。”省临床检验质控中心主任、省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魏莲花告诉记者,疫情发生后,省人民医院也在第一时间派出了4名检测人员,与省中医院、省肿瘤医院组成省队,带领来自张掖、平凉等地的核心检验人员一起投入到紧张的核酸检测工作中。

  截至目前,硬气膜实验室的医护人员一直坚守在“检验阵地”,24小时轮班开展核酸检测工作,每天与新冠病毒零距离“交战”,全力以赴保障完成核酸检测任务。

  在这里,每一个检测人员都有可能检测到“阳性”样本。每当确认一个“阳性”样本时,检测人员都慎之又慎、仔细核对,在最短的时间排除或确认、上报。之后实验室需要进行彻底的消杀。

  “每一位检测人员,都是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勇士’。对于我们来说,能做的就是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尽全力、百分百做到既不让检测人员被感染,也不让样本被污染。”魏莲花说。

  文/图 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采访报道组记者 苏家英 张燕茹 欧阳海杰 薛巍敏 李静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