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中国西北角|环州故城:“一座有故事的小城”
“咱们环州故城的‘故’不仅仅是‘古老’,还是一座有故事的小城”,县融媒体中心主任耿春玲说道。2022年7月7日17时,“重走中国西北角”实践教学活动(庆阳线)到达本次活动的第一站——环县。稍作休整,团队全体师生在环县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前往环州故城参观学习。通过考察环县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为同学们全面了解环县历史与现状,扎实开展采写活动奠定基础。
环州故城民俗文化街口的牌坊 王曈/摄
环州与“将军白发征夫泪”
环县,古称环州。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学者认为,这阙著名的边塞绝唱《渔家傲·秋思》就是范仲淹出任庆州知州时在环县写下的。
因一首《岳阳楼记》,世人都认为范仲淹是杰出的文学家。实际上,范仲淹还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北宋时期,宋夏冲突连绵不绝,环县处于宋夏冲突的前沿和要冲,民族关系复杂,地理位置独特,长期与西夏犬牙交错。范仲淹任庆州知州后,军纪严明,爱护百姓,安抚属羌,发展地方经济,培养优秀人才,造福一方百姓。
范仲淹在军事上做了大胆改革,简选精锐,淘汰老弱,打造强军,修筑城堡。密令长子率部前往马铺砦(今华池境内),修建城堡,不到十天时间,一座城寨拔地而起,这座城寨像一块楔子插入西夏国土,使西夏军不敢再犯环庆。
清华大学教授解志熙在《“小山”吟望“塞下秋”——读词小札二题》指出,《渔家傲》的“塞下”指的是作为抗战最前沿的环州;“孤城”是环州诸羌所在地带的细腰城,至今环县西南仍有遗迹存在,是黄土高原“千嶂里”的一座“孤城”;“将军白发征夫泪”,是身为统帅的范公对守边将士寂寞与辛苦的同情体谅之词。
环州故城位居县城北郊,依托境内秦代长城、萧关古道、灵武古台、宋代砖塔、明代老城等历史遗迹,环县道情皮影、香包刺绣等非遗文化,陇东窑洞、传统技艺等民俗文化,环县羊羔肉、小杂粮、黄米酒等美食文化“四大”资源,以“又见”手法原生原态原貌原味地再现环县历史记忆、文化记忆、生活记忆、饮食记忆。
环州故城再现了历史,让游客能更深刻地感悟历史,回味历史,实现一次深度文化游。在这里,作家、书法家、画家、摄影家、普通游客都可以深度穿越历史、体味历史,实现文化与传承的深度融合。
环州故城的宋代砖塔夜景 王曈/摄
故城与以文兴业的深度融合
2021年9月23日,环县环州故城正式开园。这是环县面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超前谋划选址建设的复合型旅游景区。建成后不仅是县内外群众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还将成为展示环县地域文化的一个新符号、新地标、新窗口,带动环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据《甘肃日报》新闻报道,“环州故城-中国羊肉养生城”景区,五个月接待游客便超过了7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这是环县文旅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
近年来,环县以羊产业作为发展的主导产业,建设了“中国羊谷·善美环州”的产业品牌。中国羊谷是产业定位,善美环州是环县的深度内涵。善和美两个字从字源上都与羊相关,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国羊谷和善美环州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共同体,发展以善和美为基础,发展是为了变得更善、更美。
环州故城一角:中国羊肉养生城 王曈/摄
“环州故城-中国羊肉养生城”将羊产业与历史文化深入融合。“神州第一大锅羊肉”将范仲淹治理边塞的思想融入其中,道情皮影馆和戏曲大舞台演出的传统剧目更能感悟到浓厚的文化力量。
环州故城景观 王曈/摄
故城与县级融媒的联动创新
环州故城开园时,正值中秋和国庆佳节,环县融媒所有工作人员自愿放弃休息,目的是将环州故城最靓丽的风景展现给全国人民,将深厚的历史文化讲解给全国人民,将环县最美味的羊羔肉推介给全国人民,提升“中国羊谷·善美环州”的文化内涵、品牌内涵和价值内涵。环州故城开幕当日,通过环县融媒现场直播的形式,全面展现了开幕盛况和《环县羊肉美食论坛》,提升了环州故城品牌和环县羊肉品牌。
这座故城,以文化人,宣传本地文化,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让“独乐乐”变为“众乐乐”,使得地域文化价值不断提升。这座故城,以文促旅,以旅推文,将历史文化、羊文化、民俗文化聚合在一起,以文旅促进产业增值。这座故城,一座有故事的城,有厚重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城,能体验能品味的养生城,吸引众多游客打卡的网红城,一座有范仲淹亲笔题词的“环州故城”。
环州故城景观 王曈/摄
(作者王曈、周佩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张硕勋、王晓红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2-07-21重走中国西北角|临泽食用菌产业园:循环发展新模式 助农致富新天地
- 2022-07-21重走中国西北角|裕固族服饰:穿在身上的艺术
- 2022-07-21重走中国西北角|临夏八坊十三巷:老街巷华丽变身新地标
- 2022-07-21兰州大学3项目入选中科协2022年度学风传承行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