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专家教您如何舒缓心情
原标题:医生专家教您如何舒缓心情
疫情期间,甘肃省卫建委公布了心理援助热线,甘肃省肿瘤医院副主任康复治疗师、注册心理师迟婷应邀将一些共性和个性的问题整理总结出来,以科普的形式分享给广大市民,希望大家掌握更多的心理技术助人自助,抗疫期间保持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
问:疫情来了,为什么我总是紧张害怕、睡不好觉,总是有不好的想法?
答:当我们身心感受到威胁时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称之为“应激”或者“压力”。应对应激事件时,人体表现出的特异性反应属于适应性的正常反应,主要有情绪、躯体、认知和行为反应,一般人会具有自我调适的功能。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加之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大家既往的生活方式以及工作学习、娱乐休闲模式发生改变等原因可能会激发心理应激反应。急性心理应激能使人快速察觉到危险并调动生理心理资源来应对挑战,但过度和持续的心理应激可能会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心血管疾病等不良后果。需要说明的是,积极乐观的认知、情绪以及应对方式与消极悲观的模式会令事情的发展有完全不同的结局。
问:为什么有的人会有“绝对化”的想法?
答:小A和小B是一对朋友。小A应对压力事件时不仅能够调动以往的成功经验,也会及时寻求值得信任的亲朋好友、同事邻里在情感上或者资源上的帮助,使他渡过难关。即便努力后没有达到期待的结果,他也会理性看待挫折与失败,不怨天尤人。而小B经常会抱怨自己倒霉,面对事情时他总会被糟糕的情绪、负面看法以及不良的行为方式弄得焦头烂额,痛苦、压抑的情绪折磨着他、做什么事情都不自信,也提不起兴趣。
认知行为疗法的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伦·贝克认为,异常的认知产生了异常的情绪和行为。如果您和小B一样有相同的经历和困扰,首先需要了解一下认知歪曲有哪些表现形式,因为这是引发功能不良情绪与行为的原因。
●没有充足而相关的证据便骤下结论。
●对整个事件中的单一细节下结论,而忽略了整个内容的重要性。
●把某件意外事件产生的极端信念不恰当地应用在不相似的事件或环境中。
●过度强调负向事件的重要性及忽视积极事件的重要性。
●将不相关联的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
●思考或解释事情时用“不是……就是……”进行分类,或者把事情都分为“好或坏”。
作者简介:迟婷 甘肃省肿瘤医院综合康复中心副主任康复治疗师、心理治疗师、注册心理师。西北师大心理专业校外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指导教师。兼任中国癌症基金会肿瘤心理学协作组常委委员、甘肃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健康科普专家,兰州市中小学心理危机工作指导专家等。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芳 整理
- 2022-07-20酒泉煎配“甘肃方剂”助力疫情防控
- 2022-07-20首批本土新冠肺炎确诊患者19日治愈出院 6名本土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 15名无症状感染者解除医学观察
- 2022-07-207月19日 甘肃新增本土病例47例 无症状感染者306例
- 2022-07-20甘肃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三十二场)新闻发布会——全省抽调5211名核酸采样、检测人员支援兰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