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要闻

兰州大学举办丝路审美文化高级研修班(第5期)暨兰州大学2022年“国际课程与实践周”和“暑期学校”青年论坛

22-07-20 21:18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高正武

  2022年7月13日上午,由兰州大学文学院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课题组共同主办的“丝路审美文化高级研修班(第5期)暨兰州大学2022年‘国际课程与实践周’和‘暑期学校’”系列会议议程通过腾讯会议在兰州大学举行。其中特别设立的“青年论坛”,有来自兰州大学的十余位青年学者围绕“丝路审美文化研究”主题进行研究成果分享与讨论。论坛由兰州大学姚富瑞老师主持,兰州大学张进教授、郭茂全教授、王莹副教授、聂成军博士评议。青海师范大学纳秀艳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李生滨教授、云南财经大学孙婷婷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政办支部书记杨扬、甘肃农业大学董国俊副教授、兰州大学何云霞老师出席会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天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政法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会议。

  与会青年学者聚焦“丝路审美文化研究”的核心议题,从理论建构、历史脉络和案例分析等方面探讨丝路审美文化研究的学术内涵与可能向度,立足既有研究成果,面向丝路审美文化研究的当下问题,积极转换运用前沿理论,钩沉史实,爬梳文献,实现了理论探索与实践价值的有机结合。“丝路审美文化”是与丝绸之路相关联、缘丝路而生发、因丝路而熔铸的体现于物质的、图像的、文学的、行为(活态)的、创意的“多模态的”现象和产品之中的文化。物质文化是丝路审美文化研究的重要维度,王红丽作了“物质阐释学及其美学意义”的学术报告,在系统梳理阐释学发展历史进路的基础上,对物质阐释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思路、演绎逻辑和实践维度进行了论述,提出物质阐释学为丝绸之路上密集频繁的物质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解释范式。周刘冰的报告从丝路审美交流的史实出发,依托丰富可靠的实物资料与纸本文献,由考古物证的审美形制深入分析其深层文化原型,考察良渚玉器的审美意义生产机制及流播过程,为丝路审美文化物质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

  影像同样是丝路审美文化的重要表征方式之一,这一表征方式连通着丝绸之路“史前史”与“文明史”。在考古发掘中,很多遗迹往往并没有文字记载,而是以图像、雕像等方式呈现。近年来,从图像角度进行历史研究渐成潮流,图像维度愈发受到重视。杨鹏着重讨论了影像历史诗学批评路径的三种维度,以历史的可见性问题勾连起政治性、行星量级和物—诗性三个重要概念,进一步阐释了影响历史诗学的理论原则、方法论基础及研究视角,并将影像与物质相阐联,开辟了影像文本的物质性、社会体制的物质性、感知主体的物质性和表征对象的物质性等四重维度,这为丝路交流中体量巨大、风格多样的图像资料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于荔作了题为“画材的丝路流通与东西方艺术的会通”的学术报告,从丝路图像形成的物质基础、流通过程与生产机制出发,聚焦白银与青花瓷两种代表性丝路审美产品,勾画画材“传入”与“传出”的历史脉络,从丝路图像物质性载体的横向会通观照丝路审美文化交流的跨界融合。

  活态审美文化是人们日常体验着的审美文化,丝路沿线活态审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彼此授受,流通共享,汇聚融合,在审美风尚、演艺形式、习俗节日、文化遗产、活态空间等人类生活与艺术的各个层面都凝聚、生产着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宝贵经验与智慧。崔亚莉聚焦丝路审美活动的活态展演场域,着重考察作为皮影戏剧场的丝路演艺活态空间。皮影戏是东西文化交流、融会的平台,兼具流动性、具身表演性、活态性,强调to play,是区别于文字的“活态文本”,因表演语境的不同而具有审美新生性。皮影戏在丝路流播中,其剧场演艺活态空间与丝路沿线异文化交叠互渗,互鉴共享,变而不化,不断促使皮影戏丝路审美意义新生性的生产。白佳琪在丝路审美文化流通视域中考察玫瑰的审美意义生产过程及审美感知的精神性与社会性维度,玫瑰的物理物质性在丝路流通过程中得到了复数式呈现,玫瑰的审美体验也在丝路旅行中实现了在地化生产。宋欢欢聚焦丝路审美场域中的感知问题,以格诺特·伯梅的普通感知学理论解析丝路审美场中感知活动、感知氛围、感知者与感知对象的互动关系,为丝路审美感知活动提供了理论参照。唐素平从文化空间和听觉体验的相互生产入手,考察声音与空间相互塑造、相互生产的辩证关系,指出听觉体验与社会建构和历史进程的密切关联,为丝路演艺活动的听觉维度考察提供了学理依据。

  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间的互动关系是当今学术研究的前沿议题之一,丝绸之路既是文明交流的审美文化互通之路,也是物种迁移和环境变化的生态之路,考察丝路生态与丝路审美活动间的互动关系,擘画“未来共存”的新格局,突显出生态学的“美学维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徐滔论述了作为文学批评话语的“农业后勤学”观念在丝路审美文化研究中开启的广阔时空维度,意在反思农业后勤学所揭示的人为/自然的二项对立,在人类世的广阔视域下,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紧密相连的共生关系,与之相关的气候变化、星球诗学、人类世小说随之进入丝路审美文化研究的广阔领域,为丝路审美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批评话语。潘伍豪以生态审美共同体理论分析丝路审美文化交流与丝路生态变迁的互动关系,介入式审美模式的多感官参与能够精确把握丝绸之路上物质的、活态的、语境相关的审美事件和审美现象,连续性为把握丝路审美文化的承续与新变提供了新的视角,生态性则从丝路生态系统整体变化的角度重新审视人类在丝绸之路上的诸活动,对人类行为及其影响进行重新定位。

  丝路审美文化所建构的“歧感共通性”,是丝路沿线人们“审美共同体”建构的基本运作机制,是民心相通和人文化成的重要场合,丝路审美文化难免跨国族、跨文化地与丝路网络相关联,丝路审美互通如何实现“一致之思”与“自得之情”的动态平衡呢?李明辉拨用海德格尔的“共在”思想对丝路审美互通的可能性做出解答,破解单子化与二元论的逻辑困局,在哲学高度上提供民心相通的学理依据。张金童以“意识形态”概念及“智识阶序”两大关键词为主轴,追溯歧感共同体的理论根源与哲学基础,为地域性与全球性的融通提供了哲学阐释。梁雪媛通过对数字人形象的分析管窥丝路审美文化资源在数字化时代的创造性再生产。范诗云、刘畅分别从中国传统美学、现代美学中为丝路审美文化研究寻找理论依据。

  评议专家就学术报告中涉及的核心概念辨析、西方理论与本土问题的有机结合以及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等问题和青年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青年学者能够紧密围绕会议核心议题展开学术报告,文献准备扎实充分,汇报简明精炼,选题新颖,思路开阔,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较为敏锐的学术观察力,能够实现前沿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良好结合。评议专家充分肯定了青年学者学术汇报的选题价值,指出丝路审美文化研究兼纳古今,贯通中西,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张进教授指出,此次青年圆桌会议内容充实,视野开阔,体现出青年学者扎实的学术基本功和过硬的科研能力,汇报论题集中、主题呼应、气氛热烈,研究能够追踪理论前沿,自觉运用跨学科方法,基于研究问题的需要,实现理论探索与案例分析的双线推进,形成了目标相同、思维发散、路径多样的丝路审美文化研学共同体。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