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兰州高新区:“肽谷足音”传喜讯

22-07-12 09:05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编辑:张慧雅

  原标题:一批多肽新药正加速赶来 一条融合产业链遥遥在望

  兰州高新区:“肽谷足音”传喜讯

工作中的王珠银 张丹 摄

肽谷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正在做实验 马军 摄

兰州留创园外景(资料照片) 马军 摄

  在兰州肽谷研究院,多肽药物研发正在加速推进。目前该研究院治疗骨质疏松、 抗高原缺氧、抗脑胶质瘤等4条研发管线,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明年有望取得1至2个一期临床批件,意义重大。

  这批尚待验证的新药,是患者治愈顽疾的希望。而与之相关的多肽药物研发,更是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一个新支点。从这里出发,一条集多肽新药研发和生产为一体的融合产业链遥遥在望,前景广阔。

  筑巢引凤

  一个研究院撬动一条产业链

  兰州高新区雁滩园区的兰州留创园二层,是兰州肽谷研究院实验室所在地。与所有科研院所一样,这里有一种静谧和专注的气氛,让人在炎炎夏日里心生清凉。

  P2、多肽合成、肽库等多个重点实验室内,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分子筛选仪器进行多肽药物筛选实验。他们的神情传递出来的是耐心和专注,他们关切的是实验变化和结果。在旁边的会议室内,院长王珠银正和团队人员进行学术讨论,内容是多肽药物的研发进度。

  王珠银来自甘肃天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赴美留学取得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之后,他潜心于生物学领域,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9年,王珠银带着一项国际专利来到兰州。

  来兰之前,王珠银有过这样的顾虑:兰州的创业环境、投资前景和人才支撑与大城市差距太大,能否支撑起自己干事创业的梦想。不过,经过再三斟酌,怀有深厚家乡情怀的他还是决定先到兰州看看。

  到兰州之后,他的感受是一连串的“没想到”——没想到有这么好的硬件环境,没想到有这么好的政策支持,更没想到有这么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兰州高新区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不仅办公条件好,政务服务也很贴心。而且,我们的交流‘一拍即合’,项目推进得非常快!”王珠银介绍,当时,为加快项目落地,兰州高新区成立了兰州肽谷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并以债转股形式给予肽谷研究院8000万元资金支持。至此,兰州肽谷研究院正式落户兰州高新区。

  依托王珠银教授的“多肽信息压缩技术”国际专利,兰州肽谷研究院对肽“家族”成员展开了深入研究。

  “多肽种子库是一个富饶的宝藏群,其中有很多具有医疗价值的多肽,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就是把活性药和多肽联系起来。简单地说,就是要搞清楚多肽与疾病的对应关系。”王珠银说,在我国,一个产量最高、生产效率最强的多肽产品生产公司,如果用传统化学合成方法构建一个包含320万种五肽的完全库,要花费数十年时间。但是,利用多肽信息压缩技术,可以在两年时间内构建“五肽全库”,从而为多肽新药研发提供一个宝贵的技术平台。

  “肽谷足音”

  一批治疗顽疾的新药正在加速赶来

  多肽药物是介于小分子药物和蛋白质药物之间的一种特殊药物,胰岛素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多肽药物具有毒性低,稳定性高,靶向性强、生物活性高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疾病、感染等多个重大疾病治疗领域。

  “全球处方药市场规模约为1万亿元美金,多肽药物市场规模为500多亿元美金,不到5%,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王珠银说,在治疗糖尿病领域,多肽药物在全球降糖药物的市场占有率超过70%;在治疗心血管病领域,虽然多肽药物目前上市品种还较少,但在未来高效低毒药物发展趋势下,开发前景广阔;在治疗感染领域,多肽类抗生素具有作用机理独特、广谱抗菌活性、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势。此外,在医药工作上,多肽药物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兰州高新区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王珠银的创业热情也越来越高。

  基于“多肽信息压缩技术”这一项国际专利构建的“五肽全库”,入驻雁滩园区仅三年时间,兰州肽谷研究院就已经开展了多肽脑瘤药物、多肽肺癌药物、多肽胃癌药物、多肽直肠癌药物、多肽乳腺癌药物、多肽成骨药物(增强骨生长和提高骨密度)筛选等10个方向的多肽活性分子筛选,并得到23组活性分子,研发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准。

  目前,兰州肽谷研究院治疗骨质疏松、抗高原缺氧、抗脑胶质瘤等4条研发管线,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明年有望取得1至2个一期临床批件,意义重大。其中,抗脑胶质瘤药物第一轮动物实验证明活性分子有抗脑胶质瘤活性,目前在第二轮动物实验中,有望在未来2至4年上市。届时,将为广大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选择与治愈希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

  为了充分构建人才优势,兰州肽谷研究院与兰州大学、中科院化物所、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农科院、陕西再生医学研究院、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科研院校(所)的专家已建立合作关系,并将30多名专家和博士纳入研发团队。

  王珠银说,兰州不仅有生物医药技术方面的沉淀,还背靠兰州大学和大批科研机构,科研力量和人才优势明显。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加上研究院建立的创新孵化平台,可以大大缩短项目从实验室走进生产车间的时间。

  多肽制药赛道是一片广阔蓝海,机会与挑战并存。一款药物从立项到最终顺利上市,最少也需要5至8年时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并且还将面临极高的研发失败风险,十分考验当局者的决策能力。该如何评价研究院的发展潜力?王珠银认为,应该是综合的、多维的,是一个包含创新根基、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的完整体系。

  “科技创新从来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一连串行为产生的结果。研究院建成以来,兰州高新区在资金和政策方面都给予了很大支持。”在王珠银看来,兰州高新区构建的良好产业生态必将为研究院的快速发展赋能。

  发展目标

  打造产学研一体良性闭环

  近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兰州高新区签署了共建中医药创新转化工程中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该中心将依托双方政策平台和产业基础优势,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创新引领和成果支撑作用,共同聚焦中医药领域技术现代化,推进成果产业化,联合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辐射力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兰州高新区中医药创新转化工程中心,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中心建成后,兰州高新区兰州肽谷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将作为工程中心运营执行单位,在特色陇药及中药大健康产品开发,经典名方、复方中药新药产业化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挖掘出一批优质成果,孵化熟化并实现产业化应用。同时,北京中医药大学——兰州高新区中医药创新转化工程中心将在提升区域中医药行业创新发展水平,培养一流中医药人才,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医药学科及陇药产业整体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布局千亿级医药产业集群。站在新起点上,兰州高新区也部署了新一轮的五年规划,聚焦生物医药首位产业,形成以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和动物用药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打造一批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品牌。

  未来三年,兰州高新区将持续推进多肽创新药研发,建设国内领先的多肽创新药研发及产业化全链条生物医药体系,搭建生物医药资源共享平台,打造兰州“肽谷”。届时,兰州肽谷研究院也将成为最重要的生物医药人才聚集区,并在多个技术路线或病种研究方向形成强大合力,致力于创新药研发并实现产业化,而后获得的营销所得反哺研究院继续新药研发。通过这种自己造血的良性循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最终实现“项目本地区产业化落地,打造百亿级生物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记者 张丹)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