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触摸红色印记 厚植爱国情怀——您好!路易·艾黎

22-06-29 09:27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程健

【专题】您好!路易·艾黎网络主题采访活动

  本网记者 张振宇 程健 宋芳科 任磊

  6月28日上午,盛夏的山丹艳阳高照,蔚蓝的天空漂浮着朵朵白云。

  蓝天白云下,艾黎与何克陵园内,“您好!路易·艾黎”网络媒体主题采访团全体成员列队肃立,缅怀将毕生奉献给了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工合运动重要发起人、培黎学校创始人——路易·艾黎。

  默哀毕、三鞠躬,献上鲜花,轻抚墓碑,这位来自新西兰的国际友人光辉的一生仿佛呈现在了眼前:参加一战获军功章,放弃产业只身赴华夏……在那段炮火连天的岁月里,他辗转中国大地的大江南北,开展工合运动、创办培黎学校,在艰难困苦中与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支持抗日救亡运动、中国人民解放等事业中,做出了卓越贡献。

  墓碑下,是他一半的骨灰,而他的另一半骨灰已经融入了四坝滩原野上的泥土,与他身前热爱的这片土地化为了一体。墓旁,一棵来自新西兰的松树高耸挺拔,针叶随夏风摇曳,似在与这片热土招手。

  回望墓碑,不禁道一声:您好!路易·艾黎。

  告别陵园,来到他的故居,透过旧桌上他曾使用过的打字机和照相机,依稀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随着国民党统治区经济形势恶化,山丹培黎学校的经济状况变得越来越艰难,为了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他经常起草电文、信件,向海内外求援……为了争取对学校的援助,连他远在新西兰母亲的全部养老金(1.5万新元)也捐给了学校,帮助学校度过最艰难的时刻。

  故人已逝,打字机也与他一道停止了忙碌,却留下了他无私奉献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山丹乃至中国大地上赓续、永存。

  踏上宽敞的艾黎大道,雄伟的山丹艾黎纪念馆就在不远处。推开纪念馆大门,他与老战友乔治·何克以及五名孩童的雕像出现在眼前:自信的步伐、微握的左拳,和他那充满大爱与温暖的、轻抚在少年后背的手臂,诉说着他的大爱无疆和坚韧不拔。

  从他小学时的全勤证书到教书育人的千分尺,从那枚刻着“创造分析”的印章到北京定居时坐过的沙发、用过的衣柜,192件展品,详细记录着他大爱无疆、无私奉献、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和坚韧不拔的一生。尤其那枚刻着山丹培黎工艺学校校训“创造分析”的印章,铭记了培黎学校创建、发展、壮大、创新的历史。

  路易·艾黎在他的《自传》中提到:在山丹,我们请人在一块古石的背面镌刻了“创造、分析”四个中国字作为校训。因为我们学校一直想做的工作就是教育青少年不仅要获得书本知识,而且要具有生产的实践经验,使他们能自己分析和创造。

  1986年12月19日,路易·艾黎89岁寿宴会上,对外友协会长章文晋向路易·艾黎赠送了这枚印章。如今,这枚长宽4.5厘米,高5.5厘米的印章,作为馆藏五件一级文物之一,依然收藏在山丹艾黎纪念馆。

  一枚小小的印章,铭刻了山丹培黎工艺学校最初的探索,而发展充实的“手脑并用,创造分析”已成为所有培黎相关院校共同秉持的校训,这在中国的现代教育史上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观。

  2017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和北京培黎职业学院的信中说:北京培黎职业学院以“手脑并用,创造分析”为校训,心系国家,艰苦奋斗,传承发扬老校长艾黎和何克倡导的职业教育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精心培养了大批人才。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丹培黎学校考察,在细致考察了艾黎故居和实训车间后强调: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因此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希望你们继承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大有前途。

  “山丹艾黎纪念馆通过展出的192件展品,全面介绍了路易·艾黎一生为我们民族独立、国家建设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些展品都是艾老自己收集的。”山丹艾黎纪念馆副馆长张兴民说,“纪念馆重点从弘扬艾老大爱无疆的国际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人道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创业创新精神四个方面出发,教育广大青少年和广大党员干部向艾老学习,发扬艾黎精神,让艾黎精神代代相传,为建设幸福美好新山丹努力奋斗。”

  山丹培黎职业学院2020级机电一体化专业一班学生粟芮瑶说,来到学校后,她全面了解了路易·艾黎的生平,深深地被路易·艾黎的精神所感动。尤其是两年来,在理论与实操对半的学习培训中,深切体会到了“创造分析”校训的深刻含义。

  “路易·艾黎在山丹扎根创业的十年间,积极办学校、建医院、开工厂、办农场,把现代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现代医疗技术和先进职业教育思想带到了山丹。1953年,他离开山丹定居北京后,先后七次重访山丹,视山丹为‘第二故乡’。1980年,他毅然决定将自己在华期间收藏的近4000件文物全部捐赠给山丹人民……”丝路明珠网记者朱彦说,“我深深地被他事迹和精神所感动,作为一名一线记者,同时也是路易·艾黎精神的宣讲者,应该为同代人的幸福竭尽所能,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让他的精神能如一颗种子,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心中,在岁月更迭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断拓展艾黎精神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外延。接下来,我们不仅要用文字宣传好红色文化,更要用新媒体全方位传递红色记忆,讲好路易·艾黎事迹、弘扬路易·艾黎精神,传播好甘肃的红色故事。”

  正午时分,金灿灿的阳光普洒在融入了路易·艾黎骨灰的山丹大地。路易·艾黎所留下的文化与精神,如同他的骨灰一样,早已融入了甘肃文化内涵,深深植根于甘肃人民心中,成为甘肃精神的重要元素和组成部分。

  穿越历史长河,走出艾黎纪念馆,回望大厅里的雕像,路易·艾黎的笑容更显亲切与温暖。那一刻,“中新友谊”镌刻着的“路易·艾黎”这个名字愈加伟大。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