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央媒看甘肃

【甘快说】让文化和自然遗产不再“深待闺中”

22-06-12 20:58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编辑:杨亚楠

  视频制作:葛泰佚

  6月11日是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场城市活动在兰州举行,主题是“文物保护: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在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看来,今年将“文物保护”列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反映了文物见证时代风华、展现时代风采、滋养时代生活、助力时代发展的丰富内涵,旨在进一步强调和强化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自然遗产、双遗产数量均居世界首位。苏伯民表示,随着近年来文博事业大力发展,文物保护不再“深待闺中”,而是更好地融入人民生活,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增强了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是文物保护的发展方向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最丰富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创造、守护、传承的结果。”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郭青林表示,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设定,更注重强调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参与度和关注度,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苏伯民以敦煌莫高窟为例介绍文物保护工作如何实现“人民共享”理念的实践。上个世纪90年代初,前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提出,采用新技术打造数字敦煌,即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永久且高保真地保存敦煌壁画和彩塑的珍贵资料。如今,莫高窟对外免费发布了最精美的30个洞窟的数字敦煌成果,让远程访客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近距离欣赏壁画细节。

  “如何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一直努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表示,文物应急保护平台、可以远程传输数据的专家会诊室等一系列先进科学技术,都在努力为我国文物保护事业提供助力与支撑。

  “随着文物保护工作不断深入,不但守护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还能够带动当地旅游业,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可为当地老百姓带了切实收入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的改善。”郭青林说。

  我国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支持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据统计,我国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以及数量众多的民间收藏文物,全国博物馆5000余家。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份专门针对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中央政策文件——《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文物保护水平全面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跃升等主要目标,设立资源管理、文物安全、科技创新、改革创新、博物馆纪念馆、人才队伍等六个方面二十一项主要指标。

  2022年,“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时,我国正在借助数字化工具实现文化的全民共享。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

  ……

  苏伯民表示,通过一系列关于文物保护的政策措施,以及包括对于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主题宣传日活动,就是要让越来越多人,能够更多地了解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为世界文化做出的贡献。

  人才是文物保护工作破局的关键

  文物是珍贵的研究材料。长期以来,人才短缺是制约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如何完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成为了破局的关键。

  “早期的考古学作为一项文化事业,一直被当作是离现实最远的学科。”王巍表示,长期以来,各类文物保护学者、修复师们一直在努力引导人们关注文物背后的文化意义,建立起考古领域乃至是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

  《“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壮大文物人才队伍。梳理文物领域学科框架,完善文物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强文物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建设,开展文物科技创新研究。

  苏伯民表示,此前虽有许多高校设立了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但其往往是挂靠在历史、考古、美术或材料等学科下的一个研究方向,不具备独立性,缺乏统一的学科培养模式。因此,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他建议,国家教育部门将文物科学与保护技术认定为独立学科,在高等院校设立相应的院系,编写出版统一的教材,制定统一规范的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培养我国高水平文物保护研究和修复人才,为文物事业发展注入源动力。

  “文物保护人才最好是从研究生开始培养,当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后,通过教授保护理念,让他成为某一类文物保护的专业人才。”郭青林表示,文物保护人才的待遇在逐渐提高,《“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要合理保障人员待遇。但无论何时,从事文物保护工作都要有奉献精神,因为文物大多处于较为偏僻的地域,工作者时常需要在这些环境里奔走。

  苏伯民呼吁:“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以文物保护来推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