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与——华夏文明高端论坛”在西北师范大学启动
中国甘肃网6月8日讯 6月7日下午,由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科研平台集群主办,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中国甘肃网、《丝绸之路》杂志社承办的“玉文化与华夏文明高端论坛”在西北师范大学启动,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资深玉文化专家郭大顺研究员主讲“华山玫瑰燕山龙-彩陶与玉器的对话”,拉开了论坛系列讲座开坛第一讲。中国甘肃网通过腾讯会议、中国甘肃网官方抖音账号、中国甘肃网微信视频号对其进行了现场直播。
讲座由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冯玉雷主持,资深考古学家、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研究员郎树德先生为讨论嘉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丝绸之路》副主编张存学,甘肃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马振华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艳萍,部分媒体界代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科研平台集群相关单位领导、教授及西北师范大学公选课《中国玉文化》部分学生在线下会场聆听讲座。
资深玉学专家、台湾故宫博物院邓淑萍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会长及故宫玉文化研究所所长、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徐琳研究员, 旅法学者、法国阿尔多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索邦大学远东研究院李晓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山东大学教授栾丰实教授,山西文物考古研究院薛新民研究员,全球史大历史研究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孙岳教授,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博物馆馆长李井岩研究馆员等国内外专家与广大玉友、各界学者在线上听了讲座。
郭大顺,1938年生,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人。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研究生毕业,导师苏秉琦。先后任职于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化厅,从事北方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考古研究。发现并主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发掘报告编写和前期保护规划。著有《追寻五帝》《龙出辽河源》《红山文化》《东北文化与幽燕文明》《汇聚与传递-郭大顺考古文集》等。
郭大顺先生此次讲座内容分为三部分: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南北交汇、东西交汇中的彩陶与玉器,以及从彩陶与玉器及相互关系看文明起源的中国道路。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交流从距今6500年前就已开始,到中晚期特别是晚期越趋频繁。其过程是以红山文化吸收仰韶文化先进因素如彩陶为主。彩陶作为一种外来因素,与当地饰压印之字纹的夹砂筒形罐等陶器,既泾渭分明,又融为一体,后者如具仰韶文化陶器特征的泥质红陶小口壶上饰具东北史前文化特点的箆点之字纹,又如红山文化吸收仰韶文化彩陶技法,创造出具自身文化特色的龙鳞纹等。具体到彩陶与玉器的关系,由于红山文化有“唯玉为葬”的习俗,彩陶与玉器的共存关系在墓葬内体现甚少,主要表现为积石冢上置成排彩陶筒形器。至于红山文化对仰韶文化的影响,新近在河南洛阳地区苏羊仰韶文化晚期遗址发现的石雕熊首,与辽宁朝阳半拉山所出石钺柄尾端嵌入的石雕熊首酷似,故可确认,苏羊遗址这件石熊雕件,与红山文化的影响有关。
对史前时期东西文化关系的研究,经历了从上世纪30年代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发现之初提出的“东西二元”说及50年代初的“混合文化”说,到上世纪50年代末庙底沟二期文化发现后,一般认为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为先后演变关系,但随着山东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使东西文化的比较建立在更为科学的年代前提下,其间的相互交流关系仍时有显现。就彩陶与玉器的关系看,总的发展趋势是西部彩陶起源早,延续时间长,影响东部,玉器在东部发达早,影响西部。
彩陶与玉器是中国史前时期发展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的两种艺术形式,也是两种质地、技法、题材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的结合首先是精神层面的结合,从而形成思维观念的超前发展。它们既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与文明连绵不断的实证,还是以华与龙的结合为标志的“文化认同”。致使“华人”和“龙的传人”作为中华民族意识,一直传承至今。
从更大范围看,彩陶在欧亚大陆起源早,延续时间长,与中国西部彩陶的发达有密切联系;而玉器是东方环太平洋地带的主要文化特征,两者在中国核心地区的交流,也可视为欧亚大陆与环太平洋这两大块文化区的结合,由此形成的中国文明起源自身的发展道路与特点,如兼容并蓄、多元一体、连绵不断,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在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东与西、南与北的关系,一直是贯穿中国历史全过程、左右中国历史走向的重大问题。虽然其间多有反复,但总的趋势是在汇聚中走向一统,而始终未分道扬镳,这同史前时期已经为多元一体格局奠定的历史基础是分不开的。而彩陶与玉器特别是它们之间的对话,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资深考古学家郎树德先生在讨论时认为郭大顺先生以类型学研究与田野考古紧密结合,以考古证据最终确定了已发现近百年、年代不确、文化属性不清的红山文化玉器的年代,也为海内外各博物馆早年收藏的这类玉器改正年代和文化所属提供了依据。
郎树德先生主要从三方面展开讨论:
“华山玫瑰燕山龙”是苏秉琦先生1985年11月7日赋诗《晋文化颂》的第一句,后面三句是大青山下斝与瓮,汾河湾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晋文公。苏先生在山西侯马举行的晋文化研究会上对这首诗专门作了富有趣味的阐释。华山玫瑰即仰韶文化彩陶,燕山龙即红山文化的玉雕龙,中原的农耕文化与北方的游牧、渔猎文化相互影响交流,最终孕育了中华文明。
上世纪八十年代,红山文化“坛庙塚”、大地湾大房子、良渚文化贵族墓地、四川三星堆祭祀坑等一系列的重要考古发现引起了学术界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讨论。苏先生率先提出中华文明“满天星斗说”,进而又提出中国文明发展经历了“古文化—古城—古国”三阶段的新认识。不久又提出“重建中国史前史”的设想,完整形成了中国考古学区系类型的学说,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对未来学术的发展充满了希望,说到:21 世纪的考古学,我看到了。郭大顺先生《华山玫瑰燕山龙·彩陶与玉器的对话》讲座代表了新世纪考古学的进展与水平,让我们大家都看到了今天中国考古学的辉煌成果。
灿烂的彩陶和发达的玉器是中国史前文化非常鲜明的两大特征,郭先生以此为切入点,不仅论述了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的交流,而且深入探讨了彩陶与玉器文化因素的融合,进而总结出两类器物及它们所属的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交汇促进、兼容并蓄,迸发出文明的火花。由此形成了中国文明起源自身的发展道路与特点。彩陶与玉器的对话,是一个全新的角度,郭先生的研究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在文明起源的讨论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今天是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举办的“玉文化与华夏文明高端论坛”的第一讲。大家都知道,十天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了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号召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天的讲座就是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让我们大家共同关注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
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的课题很多,但研究院将玉文化与华夏文明的研究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人有着崇玉、赏玉、佩玉的悠久传统,也有“君子比德于玉”的古训,在华夏文明形成过程中,玉器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承载着先民的观念与精神,也是开启文明之门的钥匙。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将玉文化的研究深入下去,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西北师范大学领导独具慧眼,设立了公开选修课《中国玉文化》,让中华文明起源的课题走进学术殿堂,受到莘莘学子的欢迎。
齐家文化玉器是我国三大玉器系列中的一支,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但研究现状其实令人尴尬。历年来,北京、省内文博系统多次组织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多数虎头蛇尾。齐家玉器的鉴定标准至今没有建立。社会上的藏品鱼龙混杂。制作工艺如钻孔技术尚不清晰。我们面临的研究局面应该说是任重道远。
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联合上海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甘肃网等单位自2013年至2019年共完成十五次关于玉帛之路的田野调研。在玉器传播、玉料来源,玉器与文明的关系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系列研究成果。我未参加考察活动,但自始至终关注着。我参加了他们举办的两次会议,在甘肃宁县出差途中也与他们碰巧相遇。我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们是真正的实践者。虽然有交通工具,但遗址的考察必须要跋山涉水,爬一座山,跑一个遗址,不出几身汗是完不成任务的。他们的足迹遍及10多个省份,涉及黄河、长江、辽河流域,对仰韶、龙山、齐家、红山、良渚文化玉器的重要发现地逐一考察,坦率地讲当前社会像他们这样一心做学问的学者太少了,他们尊崇的是对学术的追求和严谨的学风。仔细了解以后才得知,他们大多数是文化学者,并不是考古专业出身(少量的考古人士短期参加过考察),但是他们按照考古田野调查规范,测量、记录、绘图、整理、出报告,一丝不苟。本应是考古界关注的事,他们却勇于承担,真是令人敬佩。2019年,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的发掘因其重大意义,获得十大考古发现奖。其实这个发现是考察团队获知线索后,2017年8月启动第十三次考察,专程远赴敦煌,初步确认了三危山旱峡玉矿,可能是齐家文化玉料的重要源头。对于早期中国玉石之路的研究,这是一次重大突破。
最后,易华、李晓红等专家通过视频与郭大顺、郎树德等先生进行交流。
- 2022-06-08作文怎么才能写出新意和深度?西北师大附中骨干教师分析高考作文
- 2022-06-08高考首日各考点秩序井然 兰州市多部门为考生护航送祝福
- 2022-06-08“兰州蓝”护卫者退役军人志愿队“四大行动”助力高考
- 2022-06-08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