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瓜州:戈壁滩上“雕”出致富路

22-06-02 11:24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魏湘

    培训班现场培训

  近日,在瓜州县广至藏族乡的洮砚雕刻室里,村民利用闲暇时间正在对洮砚进行雕刻、打磨、抛光等一系列工序。精益、专注的“工匠”精神在古色古香的洮砚文化产业工匠创新示范基地绘就了一副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美丽画卷......

  洮砚,全称洮河绿石砚,是用甘肃省卓尼县洮砚镇洮河北岸喇嘛崖一带在古生代泥盆纪天然形成的泥盆系中水成岩变质的细泥板页岩石雕刻制作而成的砚台,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饮誉海内外,历来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的奇葩。

  广至藏族乡是为集中安置甘肃引洮工程九甸峡库区外迁移民而新建的农业综合开发乡镇。2008年,随着九甸峡库区蓄水,甘南州近万名群众迁居瓜州,洮河两岸的勤劳群众不但带来了全部家当,更是带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洮砚制作技艺,从此洮砚与广至藏族乡结缘。

  迁来之初,由于土地板结严重,地里基本没收入,村民只能靠低保和打工维持生计。为摘掉“穷”帽子,洮砚村雕刻艺人,就地发挥具有洮砚雕刻手艺群众的特长,大力宣传洮砚历史文化,领办或带动洮砚雕刻项目发展,增加群众经济收入。

  甘肃省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广至藏族乡洮砚产业负责人杜瑞天说,“以前在老家,村民千百年来以制砚为业,世代传承,80%的村民都会这门手艺。虽然我们迁移到了远离故乡千里之遥的‘第二故乡’,但是手中的雕砚技艺不能丢。这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是助农增收的重要渠道。”

  精雕细琢是技艺无声的传承和文化的流淌,更是瓜州县广至藏族乡移民群众“移民不移志”的生动体现。由于当时很多人还都不知道洮砚,也没有销售门路,杜瑞天就自己联系洮砚经销商,帮助村民销售他们制作的洮砚。

  “当时我们雕刻出来的洮砚没人知道也没人买,杜瑞天为了帮我们销售洮砚,经常去兰州、敦煌等地拓展洮砚销路,还在乡上的大力支持下与敦煌研究院建立合作关系,为了我们解决了洮砚销售的难题。”瓜州县广至藏族乡洮砚村村民张芳新说。

  近年来,瓜州县广至藏族乡按照“以支部带产业、以产业富群众”的思路,着力打造了洮砚雕刻室、洮砚产业人才实训基地、洮砚产业文化工匠创新示范基地、洮砚展厅、返乡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和洮砚电商销售中心,购买大型多功能切割机、铣床、打磨机、抛光机、雕刻桌椅及工具,形成“雕、评、卖”的产业链,由洮砚村集体股份经济合社牵头,统一采购原材料、统一设计雕刻,由1名领军人才(国家、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引领产业方向、帮带5名工匠人才,5名工匠人才示范传承技艺、帮带20名乡土人才,20名乡土人才带动产业发展、帮带315名群众,10名销售人才促动产品流通、帮带180户农户的“1+5+20+N”的生产发展模式,打通了“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让洮砚制作技艺得到传承、群众腰包更加“丰满”。

  “在家门口的洮砚文化产业工匠创新示范基地工作,不仅设施齐全,可以和大家讨论学习,还不耽搁种地,而且洮砚的名气越来越大,洮砚制品也更好卖了。”瓜州县广至藏族乡洮砚村村民杜发茂说。

  “村上有70%以上村民具有洮砚雕刻技艺。作为洮砚非遗传承人,我有信心把洮砚文化传承好,带领我们全乡有刻洮砚手艺的农户,把洮砚这方面文化形成一种产业,借助电商平台,把洮砚产业推广出去。”杜瑞天说。

  如今,瓜州县广至藏族乡洮砚协会年产400余件作品,80余洮砚大件,300余洮砚小件,年产值约400万元,增加群众人均收入约8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以上。同时,通过洮砚雕刻发展、网络销售拓展、电子商务发展、农副产品推介、人才培训储备、产业孵化培育、多渠道推广宣传,大力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艺术传承不息,持续扩大洮砚知名度,擦亮了“洮砚名乡”的名片。

  通讯员 朱丹丹 高锦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