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光明农庄”
作者:何璞瑜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如同“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唱响了民族团结旋律,谱写了“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发展新篇章。
共和镇地处平川区中部,东屏峤山、西华山,南障屈吴山,北有黄家洼山,逶迤向西,同老爷山、宝积山相连,南、北接靖远县;黄家洼、屈吴山南北对峙,形成从峤山到打拉池以北谷地即西格拉滩盆地,黄家洼山至红山寺以南形成老庄、小水、红沟谷地;全镇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向东北倾斜;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山地、丘陵、盆地、平川等多种地形分布齐全,属干旱草原向荒漠化草原过渡地带;全镇平均海拔1760米,年降雨量260.8毫米左右,主要分布在七八月份;年平均气温7.6℃,属半干旱气候,日照2899小时,昼夜温差大;共和镇辖兄弟、中和、常崖、老庄、小水、毛卜拉、红沟、毛河洛、西和9个行政村和打拉池社区,共有46个村民小组,4486户,农村人口21170人,城镇人口2153人。总面积598.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620.93公顷,其中水浇地1063.6公顷,旱地1590.67公顷。兄弟村,现有7个村民小组,820户2883人,其中回民214户952人,总面积598.7平方公里,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29.47公顷;是远近闻名的产粮基地与瓜果基地。
境内有丰富的煤炭、金矿、矿泉水等多种自然资源;有陇中名山屈吴山、龙风山,红军长征打拉池会师遗址红山寺,王进宝墓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靖远煤业公司红会一矿、三矿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神台酒厂等非公有制企业;白宝铁路、共辘公路、平高公路、省道308线穿境而过,乡村道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但由于自然条件差,农业生产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恶劣,1970年以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教育、卫生发展水平低,很多群众生活十分困难,有相当部分群众长期生活在极度贫困状态。据《靖远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82年)》,1982年共和公社,总户数3538户,总人口22584人,男11291人,女11293人,男女性别人口各占一半;14个生产大队,98个生产队,农村人民公社劳动力8738人,在公社劳动力中,农、林、牧、副4372人,其中,牧业210人,外出务工才45人;年末耕地面积95681亩,旱涝保收稳产农田只有6128亩,大都是靠天吃饭的山地与川地;粮食播种面积5.26万亩,平均亩产93斤,总产487.19万斤,平均亩产93斤,粮食作物收入51.25万元;油料面积2766亩,总产36390斤,平均亩产13斤;蔬菜面积197亩,瓜类383亩;大家畜4263头,主要是牛、马、驴,用于农业生产;饲养的羊只,集体有9834只,私人只有4708只;总收入107.01万元,纯收入70.08万元;除去国家税收、集体提留、公积金等,平均每人收入仅40元。
共和镇在党和政府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凝心聚力,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2018年底3个贫困村实现了脱贫退出,2020年底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693户2958人全部实现稳定脱贫。2020年底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860,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乡村已蝶变成生态宜居的美丽新家园,共和镇人民共同开创与发展了繁荣的新局面,为建设和谐幸福美好新共和镇做出了很大贡献。
1986年共和镇党委、政府依托独特的气候、地理、生态环境等优势,决定“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的工作思路,带领群众拉开扶贫开发序幕。新修“三田”,开拓旱作农业之路;大搞水利建设,走以水抗旱之路;狠抓移民搬迁,走易地扶贫之路;以及种草种树,发展牧业之路。首先通过“两西”资金扶持,投资及补助款10.75万元,对农民进行支援,在投资及补助款中:用于小型农田水利6.89万元,抗旱0.3万元,压砂3.28万元,造林0.76万元,自然灾害救济6.11万元。
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平川共和人民在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1993-1997年,共同开展生产生活条件的田、水、路、电、植树造林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的粮食丰产工程,国家投资241万元,乡政府投资199.9万元,集体投资152.4万元,扶贫单位投资23万元,总计投资616.36万元,进行水利建设,共配套机井33眼,
衬砌渠道4.4万米,发展水地2800亩。粮食年均总产量7146吨,油料年均总产量2600吨,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7年,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占有粮食超过“双三百”,或钱粮互补超过“双三百”,群众整体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1998-2007年,共同开发以增加群众收入为主的经济作物、养殖业及乡镇企业等支柱产业,共建成地膜粮食高产基地、优质蔬菜、甜瓜基地、大板黑瓜子基地等五大基地,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主的农民技术培训、农林牧实用技术推广、科普宣传等智力开发工作,解决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问题和部分没有生存条件地方的移民安置问题等,有效地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升,共和镇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十年间,国家给共和镇投资876. 75万元,新打机井21眼,维修机井123眼(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6. 67公顷,衬砌渠道125千米,新增“三田”133. 33公顷,更新沙田213. 33公顷。2001年,共和镇进一步探索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白酒酿造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当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300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40万元。2004年,神台酒厂经过改组改制,年产白酒300吨,新产品重新上市后,销售市场覆盖兰州、宁夏等地;屈吴煤矿、神峰煤矿也实现全面投产。2005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到5440吨,种植结构也进一步得到调整,特色农业得到有效发展,农业科技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农作物科技含量显著提高,乡镇企业迅猛发展,1998年突破亿元大关,兄弟村、西和村实现小康村规划。
1999-2005年,国家共投入资金1870. 85万元,新建小水、毛河洛两村村委会办公场所,完成毛河洛中心小学、打拉池中心小学教学楼建设,修通小水至毛河洛、常崖至老庄、毛河洛至长征、毛卜拉至308线四段共28. 1千米的乡村道路,完成常崖、西合、毛河洛3村及毛卜拉村井儿川社的电网改造,建成乡级敬老院、农业科技服务及计生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楼,修通共辘公路共和段,建成打拉池大桥,完成平高公路工程,成功实施老庄村庙河水利建设及梯田改造项目,完成常崖、小水两村人饮工程,建成老庄村文化中心,打拉池中心卫生院住院部和老年活动室等。
2008-2013年,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重点,这一时期不仅是共和镇扶贫开发的重要期,而且也是国家投入各种优惠政策的叠加期,先后实施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免除了农业税、两免一补、退耕还林、新农合、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农村税费改革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2013-2020年,共和镇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精准落实“一户一策”帮扶计划,集中力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整合经济发展资源,引进龙头企业,发挥企业“传、帮、带”作用,推动产业发展。吸纳村民在企业就业,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群众收入。因煤炭资源枯竭,共和镇共同谋发展、创产业、增收入,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完成道路硬化,渠道衬砌等乡村基础设施,建成多功能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体系。投资8870余万元,完成机井更新12眼,衬砌渠道66.21公里,硬化村内道路102.6公里,修建防护堤56公里,铺设节水灌溉3500亩,完成危房改造458户,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建设老庄村和毛卜拉村两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共搬迁411户,其中建档立卡户236户,现已全部入住。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100%;患病贫困户大病救助覆盖率100%;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100%,有力推动群众持续增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全镇500余户精准扶贫户通过扶贫产业的支撑,实现了稳定脱贫,有力推进小康建设进程。
在西格拉滩规划建设规模肉牛、生猪、蛋鸡、肉羊养殖小区,打造“一村一品”,大力发展林果经济,带领群众发展富民产业;扩大花椒、苹果等特色种养殖产业规模,在小水村、常崖村、老庄村建成万亩林果种植基地,并立足市场需求,推动畜牧业发展。
目前,共同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形成集农产品种植、农家乐体验、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生态旅游发展,文明乡风遍地开花,“全域无垃圾”、“厕所革命”、秸秆禁烧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取得成效。依托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南干线实施建设,在西格拉滩,实施平川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促进耕地保护开发利用,搬迁干旱山区群众,修复生态环境,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栉风沐雨,历久弥坚。如今的“光明农庄”,这座回汉群众生活的红色小镇,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精神富起来了,生活好起来了,村容美丽蜕变了;群山环抱下的乡村中,一条条通往院落的巷道干净整洁,功能齐全的文化广场飘荡着欢声笑语;2016年,共和镇被评为区级文明乡镇,毛卜拉村、老庄村、红沟村先后被评为区级文明村,先后受到国务院、民政部“促进民族团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交流会好评,被评为“第三批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特别是2021年,白银市抢抓长城、长征、黄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融合共和镇的红色小镇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将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筚路艰辛成大业,凝情聚力载辉煌;共和镇的发展,只是民族团结发展的一个缩影。共和镇儿女,头顶同一片蓝天,脚踩同一片热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团结一心在平川大地奏响一首首优美的赞歌,绘就出一幅幅精彩的图画。
锦绣江山,国梦复兴繁盛景;激情时代,雄风独领赋新篇。一个个感人故事,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一串串鲜活的数字,一幕幕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不感受到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共和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显著成就,体验到共和镇人民安居乐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体会到“光明农庄”群众真切感恩党的深切关怀,以及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展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回首过往,踏歌前行;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相信共和镇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各民族交流交融、相知相惜,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埋头苦干,凝聚起勠力同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用心呵护民族团结之花、用情浇灌繁荣发展之树,开创新时代平川“共和舰队”,建设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社会安定的美丽新共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书写新时代答卷,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衷心祝愿“光明农庄”明天更加美丽!红色小镇更加繁荣富强!
作者简介:何璞瑜,男,汉族,1970年出生,甘肃靖远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