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生态文明看甘肃

甘肃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进展

22-05-28 09:22 来源:新甘肃 编辑:靳佩佩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文洁)近年来,甘肃省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进展和阶段性成效。这是记者从甘肃省生态环境厅5月26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甘肃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集聚区。全国32个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甘肃涉及7个,总面积14.0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0.94%。

  甘肃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已建立233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约1460.3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3.45%。省生态环境厅不断探索推进自然保护地监管制度体系建设,提升监测能力和手段,强化执法监督,连续5年组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严肃查处自然保护区内违法违规问题,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范围内非生态活动,维护自然保护地生态安全,有效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我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强化顶层设计,研究涉及我省7个优先保护区的保护重点和管理措施,加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保护与管理。积极探索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开展全省生态保护红线科学评估,评估调整后的红线覆盖了甘肃省“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中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功能极重要的区域,将生态系统功能极重要和生态环境极敏感性评估结果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全面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筑牢了保护底线和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甘肃持续强化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掌握生态系统状况基础信息,评估生态状况及其变化,兰州、张掖分别完成兰州市生物多样性摸底调查、张掖黑河中游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省生态环境厅今年还将开展羌塘-三江源(甘肃)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工作,开展研究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服务功能评估,建设区域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基础,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提供保障。

  据统计,目前全省境内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059种,约占全国脊椎动物总种数的13%。其中鸟类和哺乳类占比在全国位列较前,鸟类占比超过40%。根据最新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据学界统计,甘肃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10种,其中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58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152种。全省有记录的高等植物超过5200余种(包括亚种和变种),隶属243科1216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46种和9类(27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植物3种和1类(2种);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有43种和8类。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