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教育

最幸福的职业是教师 最靓丽的环境是校园 甘肃省教育事业走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22-05-26 08:14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编辑:刘姗

  原标题:最幸福的职业是教师 最靓丽的环境是校园

  我省教育事业走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本报系列报道“盛迎党代会 喜看新变化”部分版面。

敦煌中学

会宁县红军小学

  过去的五年,陇原大地发生了可喜变化——经济发展跨上新台阶、交通发展日新月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城市建设越来越美、医卫体系造福百姓、社会保障日益完善、营商环境大幅提升、教育事业再铸辉煌……

  为迎接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自4月25日起,兰州晨报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栏目下推出“盛迎党代会 喜看新变化”专题报道,聚焦陇原发展成就,记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精彩华章,多角度反映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历程、辉煌成就和经验启示,展望和描绘未来发展壮丽图景,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助力加油!

  曹红艳是金塔县金塔镇羊井子湾小学的一名老师,2016年从山西师范大学毕业后入职金塔县鼎新镇芨芨小学,2021年下半年被调整到羊井子湾小学任教,在芨芨小学工作生活了5年。她是近年来甘肃教育迅速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之一。

  现在的芨芨小学,校园里花草郁葱,篮球场、电子琴室、声乐室、美术室、图书室等一应俱全。教学楼里一间间宽敞明亮的教室,一张张充满稚气和希望的笑脸,扑面而来的是网络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气息……

  这在5年前,曹红艳想都不敢想。

  5年间,基层学校旧貌换新颜

  芨芨小学距离金塔县城约85公里,是全县比较偏远的学校。土操场,晴天是土雨天是泥;没有篮球架,没有篮球场,老式的秋千、老式的单双杠是仅有的几样体育设施。宿舍、食堂条件也有限,图书室、实验室更是聋人的耳朵。

  曹红艳的家在酒泉市区,她上班出行的方式和许多人不一样,原来的路况不好,她周日下午从酒泉坐车到金塔县城,晚上住在娘家,周一清晨再乘车到学校。

  曹红艳到芨芨小学任教后不久,肃航公路才开始修建。肃航公路修好后路好走了,但距离还是有点远。后来,从羊井子湾方向向双树村修了一条路,从金塔县城到芨芨小学约40分钟就能到,这里的老师上下班不再那么遥远了。

  芨芨小学的学生都寄宿在学校,他们来自周边的村庄。和这里的学生一样,老师全部住校,每周一清晨六点半从金塔县城出发到校,周五下午放学后回家,一周时间吃住都在学校。

  “2016年我刚到芨芨小学的时候,冬天烧暖气,但锅炉比较老旧,暖气基本不热。后来申请了电暖器,困扰了多年的取暖老大难问题才得以解决,这也是金塔县第一个使用电暖器的学校。”曹红艳说。

  芨芨小学以前用的白板是比较古老的那种,好多教室里的白板看不清楚;后来建了录播教室以及电子琴室、声乐室、美术室、图书室等各种功能室(兴趣小组)。以前的兴趣小组活动在一排平房里,房子受潮严重,有股难闻的气味。功能室建好后,学生活动就有地方了。

  学校也有一些图书,但大部分年代有些久远,适合学生看的书很少。后来,有慈善机构捐了一些图书,加上老师争取的“彩虹花”项目买的一部分图书,全都补充到新建的图书室里。

  2018年,芨芨小学修建操场,学校第一次有了草坪,有了悬浮地板建成的篮球场。

  在基层,最幸福的职业是教师

  因为偏远,家长也没有条件让孩子们报班学特长,有一些学生不会乐器,也不认识简谱。

  芨芨小学的老师个个尽心,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地缩短城乡距离。功能室建好后,老师教孩子们电子琴、葫芦丝、口风琴、口琴等,孩子们学会了这些乐器,家长对此很感激。

  从教六年来,让曹红艳感动的事很多,她之前申请“彩虹花”项目给学生买了书和口琴,孩子们每次看她发的书之前,都要洗手。孩子们说,这些书太好了,不洗手把书弄脏了很可惜。

  芨芨小学有学田地,都是老师抽空“经营”,学校有果树,还种蔬菜,学田地也给孩子们的劳动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曹红艳现在任职的羊井子湾小学,距离金塔县城11公里,学校软硬件设施很好,也是寄宿制学校,有400多名学生。

  在农村学校任教到何时?曹红艳自己也不知道,或许很久。老师,这个职业是自己选的,既然选择了,就要站好岗,带好队,备好课,教好学。

  近年来,金塔县各中小学、幼儿园不断优化办学条件,维修教学楼、安装电子白板、升级改造多媒体室、更换学生课桌、教师办公桌椅、安装饮水设备、更新食堂设备、新建教师周转宿舍,实施县二中整体搬迁入城项目、县二幼维修改造工程等重大项目工程,全县中小学师生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经过多年发展,现在的金塔县,最幸福的职业是教师,最靓丽的环境是校园,最舒适的家园是学校。”金塔县教育局局长崔军说。

  “市委市政府把农村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提高15%,并按照工作年限向乡村教师每月发放200元至400元的生活补贴。”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嘉峪关市新城镇中心小学教师侯晶晶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乡村教师的关心,这也坚定了她扎根农村、奉献教育的决心。

  城区校,走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崭新的教学楼、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走进嘉峪关市实验中学,如画的校园风景让人心旷神怡。

  “作为一名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的教师,我亲眼见证了学校近几年的变化。今天的实验中学,不仅办学条件更好了,老师的工作热情和心气也更高了。”嘉峪关市实验中学教师王艳琴说。

  五年来,嘉峪关市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9所,新建改建校舍面积70386.47平方米;正在新建、改建学校、幼儿园4所,建筑面积31233.65平方米;改造运动场面积59066平方米,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得到极大缓解,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不断满足。

  自2018年以来,嘉峪关市为各校建设云计算机教室、录播教室、科学实验室、理化生实验室等各类功能教室200余间,基于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一体机等现代化教学终端以及宽带网络的高水平“班班通”实现全覆盖,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在教学中得到更高水平的应用。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特别是2020年以来,酒泉市委市政府出台《酒泉中学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这就是充满创新举措、引起广泛关注的‘酒中二十条’,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甘肃省酒泉中学校长邓新源说。

  酒泉中学反复酝酿、讨论、修改后制定了涉及人事制度、绩效工资、职称评聘、评价体系、教学改革、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十八项配套方案,目前均已落地实施,特别是“二次分配”“市内有效高级职称”“局管校聘”“政府购买服务”等措施落地,一场从管理到治理的变革正在发生,制度优势逐渐转化为治理效能,改变着学校的育人生态。

  2021年秋季,酒泉市政府在酒泉市委党校投资三千多万元,修建教学楼、学生食堂,改造师生公寓楼,党校校区投入使用,正式开启“一校两区”新模式,实现了高三年级“全寄宿、封闭式” 管理,酒泉中学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看今朝,教育名县会宁华丽嬗变

  说起教育,西北教育名县——会宁是绕不过去的存在。

  这是一方有历史厚度、文化深度、情怀温度的土地,与这些相映生辉的,是六百年来不曾褪色且历久弥新的教育辉煌画卷。

  教育是会宁的根,是所有会宁人执着守望追求的最大最美的梦。

  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会宁已向全国输送大学生13万多人,其中获得硕士学位6000多人、博士学位1500多人,考入清华、北大149人。不论是在会宁工作生活学习的各界人士,还是遍布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会宁学子,都见证了会宁教育破茧成蝶的历史变迁。

  说起近年来会宁教育的变化,北关小学副校长张金萍掰着手指头列举:新建校舍,增加学位,极大地缓解了大班额情况;教师队伍越来越专业化,学校引进了足够的音、美、体专业教师,语、数、外教师不再像以往那样身兼多职,可以专心研究各自的任教学科;每间教室配备的电子白板让课堂教学更加便捷、高效;多媒体使课堂教学由单一的讲授型向人机互动的创新型发展,极大地优化了教学过程。

  现在的学校,校园绿树成荫,教室宽敞明亮,琅琅书声,声声入耳,俨然一派求学胜景。会宁县思源实验学校七年级(5)班任思博的父亲任亚清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亲眼见证了会宁教育这几年的华丽嬗变。

  “学校开设了航模、机器人、拉丁舞等艺术课,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学校成为我们最向往的地方。同时,老师转变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我们,突出学生主体,提高了课堂效率与教学质量,数、理、化以及机器人等竞赛也有了会宁学子的身影。”会宁一中高一(2)班的王媛媛说。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武永明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