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张振宇 程健
甘肃是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5月11日至14日,甘肃省乡村振兴局组织中央驻甘及省级15家媒体、网站的20名新闻工作者,分四组深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最后一批脱贫摘帽挂牌督战县)东乡、渭源、宕昌、西和开展“喜迎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主题采访活动,挖掘采访报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展现乡村振兴的新变化。
走村入户 采访乡村振兴新变化
采访中,媒体记者看到,既有乡土气息又有现代时尚的新时代乡村文明新风正在形成。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陇南市宕昌县两河口镇山背村和罗湾村曾是全省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人均土地不足1亩,大山深处出行难,生存环境极为恶劣。采访组看到,通过整村易地搬迁,采用“联村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花椒种植、中华蜂养殖等特色产业。通过劳务输出、产业培育、土地流转、入股梦谷、公益岗位等举措,两村的群众实现了脱贫,也过上了更加幸福的日子。
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两委”积极筹备、协调、培训、鼓励村民们依托搬迁点拥有大面积厂房的优势资源,开办菜籽油加工厂,通过做馒头、加工菜籽油、贩药材、做饮食小买卖等方式,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
山湾梦谷完成打造并成熟运行后,仅分红一项足以让群众的收入翻一番。整个项目建成后,将让村民的生产生活有质的提升、村民的精神生活有巨大的幸福感,同时山湾梦谷古羌民俗田园乡舍景区的建设、营运经验,将形成可复制的特色模式,值得广泛推广。
特殊困难群体服务保障显著改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采访中,记者们看到各地结合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积极探索创新乡村治理,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陇南市宕昌县阿坞镇健全关爱服务体系,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开展系列关爱活动。采访组了解到,该镇组织起的一支由78名干部、120名爱心志愿者组成的关爱服务队,每周选择一个村,至少在周二、周五组织开展两次爱心结对温暖过节、美化家园、绘本阅读、爱心连线、大手牵小手、小手牵大手等系列活动。
通过关爱服务活动,增强了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的幸福感,也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
通过村内练、定期村民会议,采取宣讲政策、现场答疑、业务讲解等形式,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包村干部、驻村干部在岗位、在现场、在会上、在群众中广泛练兵。按照“缺什么、练什么,干什么、比什么”的原则,科学合理制定活动计划,突出针对性、实效性,让村党组织更加直接地为群众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破解“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农村基层党组织更加坚强,基层群众自治更加有效,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乡亲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榜样是最好的说服,示范是最好的引领。
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的“领头雁”作用,聚智聚力,接续奋斗,全面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赋能,昔日的“烂泥沟”摇身一变,成了全国关注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甘肃省十大美丽乡村。
采访组了解到,该村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让党员“聚”在产业链,让乡亲们“富”在产业链,通过强化基层党的建设,绘就乡村新画卷,村里形成了乡村旅游、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劳务输转、光伏产业、电子商务等富民产业,发展之路也越走越宽。
同频同振 展现乡村振兴新成效
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委网信办大力支持,组织协调中央驻甘及省级媒体、网站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同频同振,共同发力,展现乡村振兴新成效。
为保证采访活动顺利进行,甘肃省乡村振兴局党组高度重视,局党组主要负责人主持研究制定采访方案,细化完善采访内容,精细准备新闻素材,安排专人主动汇报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协调落实媒体,并提出明确工作要求,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规定。
采访活动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市县委宣传部、乡村振兴局积极配合,县融媒体中心参与采访,陇南市互动推出“美丽乡村·百村行”系列报道。
在持续报道中,人民网推出《甘肃:把农民增收作为根本之举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新华网陆续刊发《乡村振兴主题采访团采访传统麻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甘肃西和:指尖非遗化身指尖经济》等6篇报道。
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乡村振兴微信平台及中国乡村振兴网站先后推出《4天跑了甘肃4个县31个乡镇,这场乡村振兴主题采访活动看了这些》等14篇报道,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网刊登《甘肃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保障》。
经济日报刊登《甘肃东乡:培训学技能 就业有底气》《“杏花村”蹚出致富路》,党报头条刊登《甘肃:党建引领抱团发展 产业集群助农增收 》《宕昌山湾梦谷:塑造西北民宿新品牌 村民“坐”享幸福生活 》等报道,法制日报刊登《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甘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甘肃渭源: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传统麻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甘肃刊发《宕昌贾河大堡子村:建设美丽乡村 推进乡村振兴》等19篇系列报道,新甘肃刊登《东乡县:工厂在村头 就业家门口》等稿件,今日头条、网易甘肃、凤凰网、快手都及时刊发报道。
省广电总台派出8名记者参与采访,电视新闻中心、新闻综合广播、都市调频广播、经济广播、电视文化影视频道、电视都市频道报道形式多样,采取大小屏互动,《视听甘肃》播发当天动态报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互动等全方位全媒体宣传报道。甘肃经济日报推出一个整版的彩色图文报道《产业振兴提速,乡村美丽如画》。
中国网、中国甘肃网、甘肃三农在线、丝路文博网还推出系列报道之一至之六《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头等大事》《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根本之举》《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为重要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保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从“我要脱贫”向“我要振兴”转变》《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推动巩固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见实效》及《聚焦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拓展深化提升东西部协作水平》系列报道。
乡村振兴主题采访活动还引起周边省份和其他地方关注,陕西省《学习强国·延安红云平台》《华商报》、河南省相关网站也转发报道。相关报道的微博和热搜话题,阅读量和点击量达到两千万人次。
采访组通过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方式,先后深入31个乡镇、34个村、29个单位、53个采访点,采访106人,刊发报道175篇。
以小见大 反映县乡村户新变化
通过四天四个县的采访,四个采访组多层次、广角度反映了县、乡、村、户的巨大变化,真实记录了脱贫攻坚的变化和乡村振兴取得的新成效,挖掘展现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创新实践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
西和县是全国最后一批脱贫摘帽的挂牌督战县,是全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也是国家乡村振兴局确定的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试点县。
西和县姜川村作为国家乡村振兴局确定的后评估试点村,去年以来顺利完成迎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试点工作,镇村两级突出“党建+”助推乡村治理,产业带动增收优势充分发挥,五座连栋温室大棚吸纳带动村内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群众增收途径逐步扩大、收入稳定增加。
在姜川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采访组随机采访了搬迁农户81岁低保兜底户姜世花夫妇,详细询问了解老人生产生活和身体状况。当采访组问到“现在生活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姜世花夫妇连声回答,“现在生活很好,没有任何困难,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东乡县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一批又一批偏远山区的群众彻底告别了穷窝窝。为了让搬迁群众“看得好病、方便看病、看得起病”,锁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搬迁至县城南区,实施了投资1225万元的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服务人口达4.2万人。
一应俱全的基础配套和无微不至的便民服务使得搬迁群众既“安身”又“安心”。采访组看到在锁南镇城南社区大厅《户情登记表》上,搬迁户的家庭情况、劳动力人数、就业人数、未就业原因和就业意向等信息一目了然。
为了解决群众搬迁到这里的后顾之忧,锁南镇城南社区抽调专门力量,逐户逐人摸底调查,按年龄、技能、意向等形成了岗位菜单、就业状态清单、劳动力资源账单。以“培训一人、输转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为目标,大力实施大培训、大就业工程,努力实现有培训意愿群众全覆盖。通过精准对接、分类施策,多渠道拓宽就业门路,确保每户至少有两人以上就业、两个以上增收渠道。
“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可致富”,搬迁群众的生活好了,信心强了,干劲足了,坚定了东乡县群众以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决心。
通过采访,媒体记者用独特的视觉,看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一路走来,媒体记者纷纷感叹: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从内而外深刻改变,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空前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