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耕耘六十载 植绿“父子兵”

22-05-06 19:06 来源:新华社甘肃频道 编辑:宋芳科

  时值立夏,从山顶俯瞰,车道岭林场的“绿衣”,像层层抹茶的蛋糕,向远方延伸。难以想象,百年以来,“苦甲天下”“干旱少雨”的“紧箍咒”曾让这里的百姓眉头紧锁。

  车道岭林场地处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这里是海拔2200多米的黄土高原,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王宗刚、王富军父子等几代人,植树、造林、护林,数十年如一日,为干渴的旱塬系上了绿丝带。

   

  王宗刚(右一)、王富军父子观察树木长势。(新华社记者郭刚 摄)

  最近,78岁的王宗刚总会步行几里地,到林场周边看看自己种下的树。1959年,不到16岁的他来到林场工作。

  “那时候,荒山秃岭,没有植被。风大时满天黄土,看不见日头。”王宗刚说,自己刚在林场工作没多久,和他一起同时到岗的3个人,都因条件异常艰苦而离开。

  严重缺水给大地套上了“紧箍咒”,车道岭林场地势高,情况也更糟。“林场没水喝,得到几公里外的小河挑水,一来一回就得走一个多小时”。王宗刚说,一桶水得计划着用好几天。

  没水难解渴,少柴难生活。秃岭上,农户做饭、暖炕难觅柴火。王宗刚说,他们春季种的树苗,冬天可能就成了农户家的柴火。“那时候,经常有老乡偷偷放牛羊、铲草皮、砍树,我们得制止,留住一点绿不容易。”他说。

  1991年,王宗刚退休。32年的坚守,让光秃秃的车道岭渐披“绿衣”。

   

  航拍的车道岭林场一景(新华社记者郭刚 摄)

  王宗刚的足迹遍布车道岭林场的50多道梁峁,约20万株各类树苗被他亲手栽植。“这些是榆树、杏树,远处的是侧柏,低矮的是柠条。”看着自己的“心血”茁壮成长,王宗刚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父亲退休后,王富军接了班。那时的车道岭,经过父辈30多年的植树造林,面积已超过1万亩。

  “我们的工作,主要就是扩林、补种、护林和防火。”王富军说,到林场工作以后,自己才真正理解了父亲。

  20世纪90年代,王富军和同事们种树育苗已用上拖拉机,巡山有了自行车,后来逐步升级换代,换上了摩托车和小汽车。

  “这么多年,车道岭环境越来越好,进山放牧、采伐树木的现象基本消失了。”王富军说,工作一段时间后,他明白种活一棵树实属不易,便下决心钻研育苗植树技术。

  从2000年开始,定西市开始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而育苗植树经验丰富的王富军等林场职工成了植树造林的好把式,开始积极参与相关工作。

  车道岭林场场长李刚介绍,如今,绿意葱茏的车道岭林场面积已扩大到13000余亩。

  这几年,在三面环山的安定区,王富军和同事们早出晚归,在城区附近的东山、南山和西岩山上持续造林。“全区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9.3%提高到2021年的18%。”安定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董俊盛说。去年底,经专家评审、复核和公示,安定区被列入2021年度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名单。(记者程楠、郭刚、赵伟宏、王植樱)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