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先发力带好头 实现高质量发展
“兰州蓝”已成为城市名片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甘霖 摄(资料图片)
编者按
为激励2500万陇原儿女意气奋发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5月5日,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统筹安排人民日报客户端甘肃频道与人民网甘肃频道同步开设“新思路、新气象”专栏,通过广泛深入采访报道,生动展现新时代甘肃人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风貌。专栏首日推出“兰州市、兰州新区篇”,本报将分别刊发,以飨读者。
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兰州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开拓奋进,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先发力、带好头”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十三五”规划顺利收官和“十四五”规划良好开局。
1
适应新常态,经济实力持续攀升
近年来,兰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确立“守三线、抓项目、提升首位度”的经济工作方针,科学务实抓调度、防风险、促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2207.4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231.29亿元,年均增长5.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263.34亿元增加到1757.74亿元,年均增长6.8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15.50亿元增加到276.71亿元,年均增长5.1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9661元、10391元增加到43244元、16191元,年均增长7.83%和9.28%。
地处西部内陆的兰州,自新中国成立后就迅速成为新兴工业城市。新中国第一座浓缩铀厂、第一座炼油厂、第一家合成橡胶厂、第一家现代化的“万锭”毛精纺厂相继在兰州诞生。“十四五”开局之年,当地专门制定《振兴兰州制造暨产业链链长制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四梁八柱”制造业产业发展路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发展重点及主要任务。
坚持“产业兴市、工业强市,振兴兰州制造”战略部署,兰州持续“改旧”“育新”,促进“兰州制造”向“兰州智造”“兰州创造”转变。2021年,全市工业固投同比增长14.86%,全年共实施跟进工业和信息化项目274个。
近年来,兰州创新驱动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培育步伐加快,202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46.5%。
未来五年,兰州将在全面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兰州将着力打造石油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大数据)四个千亿级和有色冶金、建材、烟草、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轻工及食品7个百亿级产业链延伸壮大工程。
2
精致理念引领,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兰州坚持以精致理念引领城市发展,科学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建成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等一批重大工程,新建黄河流域兰州白塔山段综合提升改造等一批补短板项目,奥体中心、万达茂等城市新地标拔地而起,城市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
“15分钟生活圈”满足多种生活需求,老旧小区安了新电梯,家门口多了一处小游园……对兰州老百姓来说,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变化同样感受真切。近年来,兰州立足民生根本,在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上下功夫,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干净整洁、舒适宜人、快速便捷的小康生活家园。依托全市427个社区组建成立社工委,社工委委员们成为了治理基层的“特约搭档”和“智囊团”,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提升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未来,兰州还将根据教育、养老、医疗、体育等公共设施的覆盖情况和可达性,对每个生活圈所需的公共配套设施进行落位布局,持续补短板、强弱项,不断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逐步构筑高品质空间格局和人居环境。
脱贫攻坚以来,兰州累计投入资金70多亿元,实现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25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7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解决了区域性贫困问题。兰州围绕“发展精致农业、巩固脱贫成果、推进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定位,通过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帮扶政策、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实施兜底保障和就业等举措,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
兰州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推动脱贫攻坚向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组建成立乡村振兴五大专班和12个有效衔接专责工作组,实现市四大家包抓县区全覆盖、市级领导包抓乡镇全覆盖、帮扶单位与所有行政村结对帮扶全覆盖、脱贫村和软弱涣散村选派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全覆盖、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三类户”全覆盖,全市971家单位结对帮扶全市730个行政村,县乡选派干部767名结对帮扶854户“三类户”。
对于摆脱贫困的县区,兰州“扶上马送一程”。当地出台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按照“发现一户、监测一户、帮扶一户、动态清零一户”原则,实施“14539”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与此同时,兰州多举措发展特色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色,建实乡村振兴项目库,涉及产业扶持、村集体经济、教育扶贫、贷款贴息等12大类1244个项目。
3
“先发力、带好头”,生态环境越来越靓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系统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的殷殷嘱托,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担好上游责任、展现上游作为。
5年来,兰州市“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捷报频传。兰州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17年的68.9%提高到2021年的81.3%,黄河兰州段出境水质综合评价稳定达到Ⅱ类,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完成造林绿化59.6万亩,新增城市绿地592.23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5%。
2020年,兰州全市优良天数首次突破300天大关,国家考核的两个刚性关键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荣登“2020中国蓝天百强城市榜”第六位,“兰州蓝”由“浅蓝”走向“深蓝”。兰州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市未发生因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超标且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也未发生因疑似污染地块或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不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紧紧围绕国务院“水十条”和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重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了国家和省上下达的“水十条”工作任务。
近5年来,黄河湿地动物多样性明显得到改善,50余种水鸟在此繁殖和越冬,最大种群数量过万只,特别是2020年以来大天鹅也在兰州越冬,且越冬种群数量逐年增加,黑鹳、灰鹤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开始频繁出现。
伴随九州台、大兰山、金城公园、仁寿山景区等诸多景区提升、改造,南北两山现已成为兰州市民休闲、观光、旅游、健身的重要场所,每年服务人数超3600万人次。据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评估,兰州市南北两山生态服务功能综合价值从1999年的4.6亿元到2019年的76.74亿元,两山林区内负氧离子含量是闹市区的10倍以上。南北两山犹如两片“肺叶”,为兰州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生态屏障。
“十三五”期间,兰州统筹推进重点工程造林、社会造林和全民义务植树,重点依托“三北”工程、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重点公益林管护,累计营造林51.9767万亩。如今,不断优化的生态已成为城市最美的底色,市民的幸福感逐年提升。
今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兰州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面贯彻“三新一高”要求,认真实施省上“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行动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精致兰州建设、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改革开放、民生保障等各项工作,聚精会神、奋斗追赶,系统推进兰州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人民日报客户端甘肃频道
董洪亮 付文 银燕 王锦涛 赵帅杰
- 2022-05-06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 兰州市举办五四青年节庆祝活动
- 2022-05-06兰州市先发力带好头 实现高质量发展
- 2022-05-06【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喜迎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兰州榆中县:三产融合建设美丽乡村
- 2022-05-06兰州“的姐”拾金不昧 捡到7900元送还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