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白银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喜迎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希望的田野舒展新画卷——白银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综述

22-05-05 09:23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玉芳

  原标题:希望的田野舒展新画卷

  ——白银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综述

  会宁梯田。

  丰收的喜悦。本版图片均由白银市委宣传部提供

  靖远枸杞喜获丰收。

  黄河白银云客小镇。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泳

  “十三五”初,白银市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贫困人口位列全省第四、贫困发生率位列全省第七,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白银市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规模推进脱贫攻坚,37.1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7.72%到实现清零,历史性解决了区域性贫困问题。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进入“十四五”,白银市把乡村振兴作为脱贫攻坚的“升级版”,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仗接着一仗打,压茬推进各项工作,紧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立足巩固、围绕拓展、着眼衔接,加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凝心聚力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为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白银市尽锐出战、决战决胜,形成了脱贫攻坚强大合力。全市压紧压实党政、部门、帮扶“三条线”责任,制定帮扶责任清单,强化一线帮扶责任制,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同时,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行业和社会力量,变“单兵冲锋”为“全民皆兵”,形成了专项、行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全市726个帮扶单位联系帮扶698个村,2.24万名帮扶责任人帮扶8.89万户贫困户,驻村帮扶干部达到930人,驻村帮扶工作队入驻302个贫困村。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推进的基础上,持续推进“3+1”冲刺清零和“5+1”巩固提升行动,集中解决了一批老大难问题,“两不愁三保障”任务全面完成。

  白银市把产业培育作为根本之策,总结推广“脱贫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达标、达标抓效益”的发展模式,从无到有培育形成牛、羊、菜、果、薯、药和小杂粮、黑毛驴、水产养殖、文冠果等特色产业,建成扶贫车间140个,农户依托产业实现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每家每户都有了“旱涝保收”的增收渠道。靖远县三合村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拆违治乱、厕所革命等专项行动,实施省列重大项目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受益灌溉面积46万亩,发展高标准农田11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78万亩,硬化乡村道路9791公里,5.9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搬迁住进新房。岷漳移民村一跃成为带动示范的“先进村”。会宁李家塬、景泰寺滩供水工程为开发整治旱山塬区及戈壁撂荒地提供了“白银经验”。

  产业兴旺 壮大乡村振兴“原动力”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白银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增收的治本之策,着力构建完善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四大体系,有力推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注重融合带动,先后部署开展“破三弱、强造血”“两园两率两节点”等产业脱贫行动,建成330个脱贫产业园、403个特色产业园,贫困户依托产业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3165元。同时,相继引进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打造了会宁小杂粮、靖远羊羔肉、景泰戈壁鱼虾等一批“银字号”产品,并谋划建设10个百亿级农业产业链、6个甘味品牌、5个万亩牧场、4个绿色生态示范带,着力推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重构”,建成县乡农贸市场64个、果蔬保鲜库225座,打通了从“农田”到“餐桌”、从“地头”到“舌尖”的产业链通道,构建了企业、农户、市场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全产业链。

  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为了下活产业发展这盘棋,白银市实施特色产业倍增行动,围绕“一区四带”布局,加快建设会宁牛羊、靖远肉羊、景泰生态循环、平川黑毛驴、白银区蔬菜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启动建设标准化种养产业园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在会宁县汉家岔镇南湾村,当地政府近年来在传统种植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肉牛、肉羊养殖,基本实现户户有主导产业、家家有增收渠道,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村民刘建国从2019年开始发展肉牛养殖产业,从买入牛犊到出栏卖出,除去开支,一年纯收入达到6万元,收入比他外出务工要好很多,尝到甜头的刘建国随即扩建了牛棚。

  “现在条件好得很,硬化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拉到牛圈里,新牛圈也收拾好了,我想着多养几头牛,把家里的生活条件改善得越来越好。”刘建国说。

  在白银,依托产业走上富裕道路的刘建国并不是个例。特色产业倍增行动中,白银市立足资源优势,通过加快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提升“造血”功能,为富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各美其美 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

  近年来,白银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集中力量创建美丽乡村,“环境美、产业优、生活好、乡风淳、文化厚”的幸福和谐美丽宜居乡村正在形成。

  强湾村是白银区乡村旅游“六朵金花”之一,经过近年来持续打造和提升,曾经陈旧黯淡的村庄环境,如今变得干净整洁,绿树摇曳,乡韵悠悠,如诗如画。

  去年,白银区投资165万元对位于白榆公路沿线的强湾村周家台子区域实施进一步提升改造,通过拆违治乱、拆旧更新,整理释放闲置土地,实施绿化栽植、修建景观长廊及花坛、铺装人行步道等改造提升措施,一座令人耳目一新的“乡村公园”跃然呈现,村庄“颜值”飙升。

  “这两年,村里改造后环境特别好,路边、山上也绿化了,家乡现在越来越美丽了。”谈起身边的变化,村民高自苹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人居环境改造不但让村容村貌有了大提升,还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一位村干部介绍说,村里在进一步整治村庄环境的同时,还引进千亩花椒林,发展柿子树产业,一方面提升美丽乡村形象,增加乡村旅游客流量,另一方面增加村民的收入。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白银市突出规划引领作用,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千篇一律,注重细节塑造,坚守农村原有味道,呈现农村生活情趣,建成了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以及多个湿地公园。同时,补齐人居环境短板,坚决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硬仗,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好头、起好步。

  当地还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优先把黄河沿线打造成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带、乡村振兴的先行区,打造了以“六朵金花”“水韵独石”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鲜明地域风情、田园特色的美丽乡村精品特色村。全市17个村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称号,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同时,白银市还大力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促进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素质修养、行为操守等方面得到新提升,推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

  有机融合 拓展乡村产业振兴新途径

  近年来,白银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注重乡村振兴与文化旅游有机融合,以中兰客专、红会铁路和S341线、S103线为主轴,以“旅游+交通”为发展方向,设计打造风情旅游线路,按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白银高铁南站,推动会师旧址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改造升级明长城文化公园、永泰龟城、平川陡城、水川湿地公园、花村·顾家善、石村·萱帽塔等旅游景区,全方位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品质,积极发展路衍经济,打造黄河流域全域旅游示范区。

  同时,谋划推动乡村振兴与特色文化、生态环境有机融合,按照“农业生态化、生态园林化、园林产业化”的生态发展模式,持续抓好乡村和沿黄沿路绿化美化,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背后凝结的乡愁,展示地方特色鲜明的景观文化,提升美丽乡村游览观赏价值,发挥保健修养功能。

  谋划乡村振兴与新型经营主体有机融合,搭建地企合作平台,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深化拓展与龙头企业合作领域,培育壮大一批本土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农家乐、乡村民宿、乡土文化等乡村经济,推动美丽乡村与商贸紧密结合。

  此外,坚持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路径,突出规划先行、创新驱动、产业支撑、要素集中、全链推动,加快“一县一业”“一县多元”建设,既因地制宜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又创造条件积极发展其他产业,全力为推进乡村振兴赋能。

  新征程需要新担当,新征程更要有新作为。站在新的起点上,白银市将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振奋精神、乘势而上,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奋力书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