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央媒看甘肃

【甘快看】半月谈丨敢与地质灾害“掰手腕”

22-05-05 19:28 来源:新华社半月谈 编辑:陈世赟

  张帆宇利用自主研发的高密度电法装置在零下20℃的环境下,测量2022 年1 月8 日门源地震硫磺沟破裂带内部结构特征

  半月谈记者 张文静

  面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你会怎么做?张帆宇回答:“在自身安全可控的情况下,我要冲到第一线,记录、观测、研究。希望下一次,在它们破坏人类家园前,我凭借扎实的研究做出合理的防灾减灾方案。”

  张帆宇是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教授,是一位长期从事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中等个头、身材消瘦,你很难将眼前这位80后与那些肆虐的滑坡、泥石流联系在一起。但他的确是一名敢与地质灾害“掰手腕”的逆行者。

  张帆宇: 2000年,我从山城重庆开州区考到了位于黄河之滨的兰州大学,与兰州、与兰大结下不解之缘。我在兰州大学一口气读完了本科、硕士与博士学位,这里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国黄土高原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广泛。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黄土高原和兰州大学给予我干事创业的平台。留在这里、守在这里,我就有机会与地质灾害“面对面”“硬碰硬”。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我还是一名刚跨入科学研究门槛的博士生。在日本京都大学王功辉老师带领下,我们第一时间赶到四川开展同震滑坡研究。当时,震区在开展大规模救灾抢修工作,交通和食宿等各方面均不方便。我们克服了这些困难,每天辗转数百公里,天不亮就开始布设仪器采集数据,先后获得了震后天池滑坡、东河口滑坡第一手珍贵数据。我们首先解释了天池滑坡坝内部结构特征,但囿于数据不足,对东河口滑坡动力过程机理没有公开阐明观点。但我们没有放弃,在接下来的10年里持续开展现场研究和数据分析。

  2021年,基于长期积累的证据,联合国内外数位知名学者,我们最终以充足的数据阐述了这个导致人员遇难的灾难性同震滑坡的动力学机理。这段宝贵的经历在我开展黄土滑坡研究时,时刻提醒着我不要着急,要将问题分析清楚再发表观点,要有十年磨一剑的韧性。

  地质灾害的触目惊心,不断鞭策着张帆宇要做一名有责任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他每每想到地质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就希望自己更努力一些,使这些灾害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更小一些。此后,冲在地质灾害一线,成了他最重要的工作。

  张帆宇: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黑方台被称为“中国黄土滑坡博物馆”。为了更好地掌握黑方台农业灌溉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我刚留校工作时,不论寒暑,每月都会乘坐大巴车到距离兰州60公里的黑方台滑坡频发地坚持取水样分析,甚至过春节也不间断。

  坚守是一种力量,结果令人意想不到。在一次野外调查中,我巧遇前来考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长安大学教授彭建兵。在得知我缺少科研经费用工资开展研究时,他当即决定划拨科研经费给我,支持我在黑方台开展深入研究。在连续11年对黑方台滑坡研究中,在前辈们的带领指导下,我提出了基底饱和液化致灾的新观点,发现人工灌溉使黑方台地下水位抬升产生的盐渍化与地面沉降的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黄土滑坡的活动状态。这一成果为西北灌溉地区流动型黄土滑坡临灾预警提供了新的理论认识。

  我时常有一种紧迫感,要求自己记录好每一次观测,因为地质灾害无时无刻不在动态演化中。武侠小说中有哪个人是随便练练武功,就能独步武林?因此,对我来说,执着、勤奋、践行就是工作原则。

  中国近1/3的地质灾害发生在黄土高原。有效遏制这类灾害十分迫切,但由于黄土滑坡灾害成因复杂,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因此黄土滑坡超前判识和临灾预警一直是地质灾害研究领域的难点和热点。

  张帆宇: 我一直怀揣着构建国际顶级滑坡科学观测研究站的梦想。2015年,经过积极争取,在兰州大学国资处、基建处、科研处、教务处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得以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萃英山建设黄土滑坡科学观测研究站。

  当时观测站区域并无公路,车辆无法通行,我就雇毛驴驮运水泥、人工装运水、修建围栏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院长的周又和教授得知后,立马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最终我顺利建成了兰州大学黄土滑坡科学观测研究站。

  目前我带领的团队已经在黄土高原的5个典型流域,建成全自动黄土滑坡野外科学观测台网,并成为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甘肃省地震局、长安大学等科研团队的重要研究基地,还为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项目及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多个重大项目提供平台支撑。

  要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需要有开阔的视野。2009年,张帆宇漂洋过海,赴日本留学。他吃苦耐劳、勇于钻研的精神获得了京都大学老师的赞许,为长期国际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帆宇: 日本防灾体系健全,防灾技术先进。2009年,我在京都大学滑坡研究中心开展黄土滑坡机理研究。我将黄土高原不同地区采集的30多箱地质样本箱子分批空运到京都大学,目的是理解黄土滑坡动力学机制,构建黄土滑坡预警预报模型。

  我还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密度电法仪,推动地球物理探测向地球物理观测转变,为多个科研机构科学研究提供了设备支撑。

  在同事和学生眼中,张帆宇做事靠谱、做人令人放心、做科研负责。在爱人眼里,他敬业爱岗,耐得住寂寞,热爱生活,怀感恩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和自己的选择。

  张帆宇: 自2000年来到兰州,我对兰州大学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和发自内心的认同感,这份感情和认同来自对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事业的热爱。我不断坚定自己的信念,要守在黄土高原,力争从动力学机理上破解黄土滑坡分布广、模式多、成灾强、预测难的科学问题,做一名有激情、有责任、有情怀的大学教师和科研工作者。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